redis中的数据结构
Redis支持五种数据类型:string(字符串),hash(哈希),list(列表),set(无序集合)及zset(有序集合)。
在秒杀项目里,我用过redis的Set和Hash结构:
- String:一个 key 对应一个字符串,string是Redis 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字节的abase框架只实现了redis的string数据结构,导致我们如果想要存储复杂的数据结构的时候,只能转成json格式的字符串来存储)
- list:一个 key 对应一个字符串列表,底层使用双向链表实现,很多双向链表支持的操作它都支持。
- Hash:
- Set:比如一个Set的实例:
A = {'a', 'b', 'c'}
,A是集合的key,‘a’, 'b’和‘c’是集合的member。无序、无重复元素。 - SortedSet:在set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分数score,set里面的数据是有序的。
redis数据结构底层实现
string
使用一种叫简单动态字符串(SDS)的数据类型来实现。
/*
* 保存字符串对象的结构
*/
struct sdshdr {
int len; // buf 中已占用空间的长度
int free; // buf 中剩余可用空间的长度
char buf[]; // 数据空间
};
SDS 相比C 字符串的优势:
- SDS保存了字符串的长度,而C字符串不保存长度,需要遍历整个数组(找到’\0’为止)才能取到字符串长度。
- 修改SDS时,检查给定SDS空间是否足够,如果不够会先拓展SDS 的空间,防止缓冲区溢出。C字符串不会检查字符串空间是否足够,调用一些函数时很容易造成缓冲区溢出(比如strcat字符串连接函数)。
- SDS预分配空间的机制,可以减少为字符串重新分配空间的次数。
list
使用双向链表来实现。
hash
hash结构里其实是一个字典,有许多的键值对(类似于python的dict类型)。
redis的哈希表是一个dictht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dictht {
dictEntry **table;//哈希表数组
unsigned long size;//哈希表大小
unsigned long sizemask;//哈希表大小掩码,用于计算索引值
unsigned long used;//该哈希表已有节点的数量
}
哈希表节点的结构体如下:
typeof struct dictEntry{
void *key;//键
union{ //不同键对应的值的类型可能不同,使用union来处理这个问题
void *val;
uint64_tu64;
int64_ts64;
}
struct dictEntry *next;
}
其中解决哈希冲突的方法是拉链法。
为了让哈希表的装载因子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需要对哈希表的大小进行扩展或者收缩,这叫做rehash。字典中总共有两个哈希表dictht结构体,ht[0]用来存储键值对,ht[1]用于rehash时暂存数据,平时它指向的哈希表为空,需要扩展或者收缩ht[0]的哈希表时才为它分配空间。
比如扩展哈希表,就是为ht[1]分配一块大小为ht[0]两倍的空间,然后把ht[0]的数据通过rehash的方式全部迁移到ht[1],最后释放ht[0],使ht[1]成为ht[0],再为ht[1]分配一个空哈希表。收缩哈希表类似。
渐进式rehash:redis并不是专门找时间一次性地进行rehash,而是渐进地进行,rehash期间不影响外部对ht[0]的访问,要求修改字典时要把对应数据同步到ht[1]中,全部数据转移完成时,rehash结束。
set
set可以用intset或者字典实现。
intset
只有当数据全是整数值,而且数量少于512个时,才使用intset,intset是一个由整数组成的有序集合,可以进行二分查找。
字典
不满足intset使用条件的情况下都使用字典(拉链法),使用字典时把value设置为null。
zset
zset中的每个元素包含数据本身和一个对应的分数(score)。
经典例子:一个zset的key是"math",代表数学课的成绩,然后可以往这个key里插入很多数据。输入数据的时候,每次需要输入一个姓名和一个对应的成绩。那么这个姓名就是数据本身,成绩就是它的score。
zset的数据本身不允许重复,但是score允许重复。
zset底层实现原理:
- 数据少时,使用ziplist:ziplist占用连续内存,每项元素都是(数据+score)的方式连续存储,按照score从小到大排序。ziplist为了节省内存,每个元素占用的空间可以不同,对于大的数据(long long),就多用一些字节来存储,而对于小的数据(short),就少用一些字节来存储。因此查找的时候需要按顺序遍历。ziplist省内存但是查找效率低。
- 数据多时,使用字典+跳表:
字典用来根据数据查score,跳表用来根据score查找数据(查找效率高)。
参考REDIS中为什么使用跳表
理论上来讲,查找、插入、删除以及迭代输出有序序列这几个操作,红黑树也可以完成,时间复杂度和跳表是一样的。
redis使用跳表而不是红黑树的原因:
- 按照区间查找数据这个操作,红黑树的效率没有跳表高。跳表可以在 O(logn)时间复杂度定位区间的起点,然后在原始链表中顺序向后查询就可以了。
- 相比于红黑树,跳表还具有代码更容易实现、可读性好、不容易出错、更加灵活等优点。
- 插入、删除时跳表只需要调整少数几个节点,红黑树需要颜色重涂和旋转,开销较大。
跳表插入删除过程
跳表是基于一条有序单链表构造的,通过构建索引提高查找效率,空间换时间,查找方式是从最上面的链表层层往下查找,最后在最底层的链表找到对应的节点:
插入:逐层查找位置,然后插入到最底层链表。注意需要维护索引与原始链表的大小平衡,如果底层结点大量增多了,索引也相应增加,避免出现两个索引之间结点过多的情况,查找效率降低。同理,底层结点大量减少时,索引也相应减少。
删除:如果这个结点在索引中也有出现,那么除了要删除原始链表中的结点,还要删除索引中的这个结点。
跳表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索引占用的空间复杂度为 O(n)。
时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 = 索引的层数 * 每层索引遍历元素的个数。
首先看索引层数,假设每两个节点抽一个出来作为上一级索引的结点,而且最高一级索引有3个节点,则索引层数为log2(n)。
然后看每层遍历多少个元素,首先最高层最多遍历3个节点,就能往下走了,同理,次高层也最多遍历三个节点,就能往下走。取平均之后,可以认为每层遍历2个节点。
因此时间复杂度=2log2(n),同理,如果是每k个节点取一个索引的话,就是klogk(n)
空间复杂度:也是以每两个节点取一个索引为例,第一层n个节点,第二层n/2,第三次n/4,等比序列求和,或者取极限,可以认为索引节点数量无限接近于n,所以空间复杂度为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