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文件(下面简称脚本文件)需要被HTML文件引用才能在浏览器中运行。在HTML文件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用脚本文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些方式的具体实现和这些方式可能会带来的性能问题。

当浏览器遇到(内嵌)<script>标签时,当前浏览器无从获知javaScript是否会修改页面内容。因此,这时浏览器会停止处理页面,先执行javaScript代码,然后再继续解析和渲染页面。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使用 src 属性加在javaScript的过程中(即外链 javaScript),浏览器必须先花时间下载外链文件中的代码,然后解析并执行它。在这个过程中,页面渲染和用户交互完全被阻塞了。

也就是说:每当浏览器解析到<script>标签(无论内嵌还是外链)时,浏览器会(一根筋地)优先下载、解析并执行该标签中的javaScript代码,而阻塞了其后所有页面内容的下载和渲染。

方式一:惯例的做法

最传统的方式是在head标签内插入<script>标签。

然而这种常规的做法却隐藏着严重的性能问题。根据上述对<script>标签特性的描述,我们知道,在该示例中,当浏览器解析到<script>标签时,浏览器会停止解析其后的内容,而优先下载脚本文件,并执行其中的代码,这意味着,其后的test.css样式文件和<body>标签都无法被加载,由于<body>标签无法被加载,那么页面自然就无法渲染了。因此在该javaScript代码完全执行完之前,页面都是一片空白。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example.js"></script>

方式二:经典的做法

既然<script>标签会阻塞其后内容的加载,那么将<script>标签放到所有页面内容之后不就可以避免这种糟糕的状况了吗? 将所有的<script>标签尽可能地放到<body>标签底部,以尽量避免对页面其余部分下载的影响。

在IE8+浏览器上已经实现了脚本并行下载,但在某些浏览器中(即使脚本文件放到了<body>标签底部),页面中脚本仍是一个接着一个加载的。所以我们需要下一个方法,即:动态加载脚本。

方式三:动态脚本

通过文档对象模型(DOM),我们可以几乎可以页面任意地方创建。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script.src = 'file1.js';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script);
</script>

上述代码动态创建了一个外链file1的<script>标签,并将其添加到<head>标签内。这种技术的重点在于:

无论在何时启动下载,文件的下载和执行过程不会阻塞页面其他进程(包括脚本加载)。

然而这种方法也是有缺陷的。这种方法加载的脚本会在下载完成后立即执行,那么意味着多个脚本之间的运行顺序是无法保证的(除了Firefox和Opera)。当某个脚本对另一个脚本有依赖关系时,就很可能发生错误了。比如,写一个jQuery代码,需要引入jQuery库,然而你写的jQuery代码文件很可能会先完成下载并立即执行,这时浏览器会报错——‘jQuery未定义’之类的,因为此时jQuery库还未下载完成。于是做出以下改进: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loadScript(url, callback) {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 IE和opera支持onreadystatechange
        // safari、chrome、opera支持onload
        if (script.readyState) {//IE
            script.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
                if (script.readyState == "loaded"
                        || script.readyState == "complete") {
                    script.onreadystatechange = null;
                    callback();
                }
            };
        } else {//其他浏览器
            script.onload = function() {
                callback();
            };
        }
        script.src = url;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script);
    }
</script>

readyState,它包括以下值:
  0: “uninitialized” – 原始状态
  1: “loading” – 正在加载
  2: “loaded” – 加载完成
  3: “interactive” – 还未执行完毕
  4: “complete” – 脚本执行完毕
  
  为什么我写了 “:” 呢,因为在 xhr 中,请求完成时的readyState为数字形式,即 “:” 左侧的部分,而以节点加载时,readyState为字符串形式,即 “:” 右侧的部分。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当然是为了IE 这厮。其他浏览器在脚本加载完成时,会发出 onload 事件,所以不存在问题,但是IE不知onload为何物,所以它独创一派。

怎么判断脚本是否加载完成呢?一般的做法是判断script.readyState,IE就是个变态,连这个值都不是固定的,所以需要这么做:

script.readyState === ‘loaded’ || script.readyState === ‘complete’

关于这里的加载判断,我参考了好几个框架的设计,除了RequireJS 多一句 event.type === ‘load’,大多都是用上面这段,所以咱也用这句,要死大家一起死吧。

上述代码改进的地方就是增加了一个回调函数,该函数会在相应脚本文件加载完成后被调用。这样便可以实现顺序加载了,写法如下(假设file2依赖file1,file1和file3相互独立):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loadScript('file1.js',
            function(){ 
                loadScript('file2.js',function(){});
            }
    );
    loadScript('file3.js',function(){}); 
</script>

file2会在file1加载完后才开始加载,保证了在file2执行前file1已经准备妥当。而file1和file3是并行下载的,互不影响。 虽然loadScript函数已经足够好,但还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分析这段代码,我们知道,loadScript函数中的顺序加载是以脚本的阻塞加载来实现的(正如上述红字部分指出的那样)。而我们真正想实现的是——脚本同步下载并按相应顺序执行,即并行加载并顺序执行。

方式四:LABjs

LABjs库能帮我们真正地实现“并行加载与顺序执行”,推荐写法如下:

<script src="LAB.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LAB
     .script("script1.js").wait()
     .script("script2-a.js")
     .script("script2-b.js")
     .wait(function(){
       initScript1();
       initScript2();
     })
     .script("script3.js")
     .wait(function(){
       initScript3();
     });
</script>

方式五:requireJS

<script src="require.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require([
      "script1.js",
      "script2-a.js",
      "script2-b.js",
      "script3.js"
     ],
     function(){
      initScript1();
      initScript2();
      initScript3();
     }
    );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