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操作系统的进程ID和MongoDB _id主键
在分布式系统中,数据之间的合并成为常态,单机系统中的数据库可以使用自增加ID作为主键,简单省事。可是在分布式系统中,数据合并存在了巨大的困难。数据主键的选取就成为了很大的问题。一个常规的解决方法就是使用GUID作为主键。GUID作为数据库主键也有两个不太好的地方,一是,有些数据库系统没有GUID类型,只好用字符串替代,字符串长度为32位(16Byte字节的16进制表示)。二是Guid没有顺序规律,在排序的时候效率很差。
在MongoDB中,每个文档都有一个_id,采用了一种生成算法,可以保证在分布式的情况下,产生不重复的ID。该算法中有一部分是进程ID。占用两个字节,共支持进程编号65535个(0xFFFF),我们查看操作系统API(Windows和Linux)的时候发现,进程ID是一个整数,那么MogonDB的算法会不会有问题呢?
在Linux中查看系统允许的最大进程ID:
# cat /proc/sys/kernel/pid_max 32768
可见,Linux中最大允许的进程ID为32768。另一个问题,进程ID整数,并且是递增的,这个数够用吗?
实际上,Linux中不可能同时跑这么多个进程。当一个进程结束时,进程的ID被空闲出来。空闲出来的ID也没有被Linux系统及时回收,而是当PID持续增加到最大值的时候,才开始回滚。即在新建进程的时候,查找可用的进程号,找到后把该进程号分配给新的进程。
Linux没问题,那么Windows呢?
Windows中的进程ID实际上是一个全局句柄表PspCidTable的伪索引。为什么是伪索引,请看以下的描述:
一个进程的句柄表包含了所有已被该进程打开的那些对象的指针。对象句柄是用来检索句柄表的一个“伪索引”。对于句柄表机制,achillis<<Windows句柄表>>系列文章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只是对“句柄以4为步进”来源不明。经查,根源如下:
typedefstruct _EXHANDLE
{
union
{
struct
{
ULONG TagBits:2;
ULONG Index:30;
}
HANDLE GenericHandleOverlay;
#define HANLE_VALUE_INC 4
ULONG_PTR Value;
}
}EXHANDLE,*PEXHANDLE;
此结构正是用来定义句柄类型。低2位TagBits为标志位Windows用于其它用途,故句柄值低2位对其作为句柄表索引本身无意义,所以等于4的倍数。有了以上分析,自然,在用句柄值为索引取句柄表项时,句柄值必须/4。因此程序中用到的句柄值并不能直接用来索引句柄表,也就有了“伪索引”说法。
Windows的全局句柄表有65535个位置,所以windows系统最多只能提供65536/4=16384个可用的句柄数(如果在程序中不停的打开进程ID却不及时关掉不用的进程句柄,会导致系统变慢程序崩溃)。
如何在Windows下查看进程ID:
1.按ctrl+alt+delete键调出任务栏管理器,依次点击查看----选择列---在弹出的窗口中在PID前面打勾,带你及确定,在任务栏管理器的进程中PID下面的就是该进程的进程号!
2. 开始---运行----在对话框中输入:cmd 然后回车---在弹出的控制台中输入 tasklist就会出现所有进程,同样PID下面的是进程号!
好了,MogonDB的主键中的进程表示方法在Windows中也是没有问题的。
再说题头,MongoDB中的主键声称策略还是很有效的。MongoDB主键表示如下:
4位:时间戳(精确到秒) 3位:机器名哈希值 2位:进程ID 3位:自动增加的顺序值。
在这个方案中,可以很好的借鉴作为我们自己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主键的生成策略。但是有一点笔者需要做一下标注,3位机器名哈希值可能会重复。
在一个环境中,如果可以保证机器名不重复的话,也很难保证机器名哈希之后的三个字节不重复。当然在机器只有几台或十几台的情况下,这个冲突的可能性比较低。
即使机器名哈希值重复了,碰巧了两台机器的进程ID一致,并且在同一秒内,碰到了统一个自增顺序值,这样产生的ID才会重复。看官,您可以计算一下这个概率有多低。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yinshuguang/125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