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求出距离顶点v0的最短路径长度为最长的一个顶点,并要求尽可能节省时间

分析:
用bfs算法(利用bfs算法的层次特性):
从v0出发进行广度遍历时, 最后一层的顶点距离v0的最短路径长度最长。因而可能有多个解,按照本题要求,只要能求出其中一个便可。

int  maxdist (Graph G, int v0) {
int w; Queue Q; // 定义算法中用到的局部变量和队列
for (i=1; i<=n; i++) visited[i]=FALSE;//初始化标志位
visited[v0]=TRUE; //访问顶点v0,其中仅需设置访问标志
Q.Append(v0); // 被访问顶点入队
while (!Empty(Q)){
v=Q.Serve(); // 从队列Q中取顶点,以检测和访问其邻接顶点
w=firstadj(G,v); // 求顶点v的第一个邻接点
while (w!=0) { // 依次访问v的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
if (!visited[w])
{ visited[w]=TRUE; Q.Append(w); } // 访问邻接点w
w=nextadj(G,v,w);
}
}
return v; //将最后一个出队列的v作为结果返回
}

图结构的bfs生成树及其双亲表示形式

简便起见,选择双亲表示法,即对每个顶点,仅给出其父结点信息。
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是简便、节省空间
不足是:不直观,在输出各路径时需要反向求解

void bfsSpanTree (Graph G, int v0){
int w; queue Q;
for (i=1; i<=n; i++) visited[i]=FALSE;
visited[v0]=TRUE; Q.Append(v0); //访问顶点v0,其中仅设置访问标志
parentof[v0]=0; //记录顶点v0的双亲结点为0
while (!Empty(Q)){
v=Q.Serve(); // 从队列Q中取出顶点到v, 以访问其邻接顶点
w=firstadj(G,v); // 求顶点v的第一个邻接点
while (w!=0){ //依次访问v的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
if (!visited[w]) {
visited[w]=TRUE; Q.append(w); // 访问邻接点w
parentof[w]= v; // 记录顶点w的双亲结点为v
}
w=nextadj(G,v,w);
}
}
for (i=1; i<=n; i++)
printpath(parentof, i); // 输出v0到顶点i的最短路径
}

其中printpath算法描述如下:

void  printpath(int parentof[], int i){      // 输出v0到顶点i的最短路径 
if (i!=0){
if (i== v0) cout<< v0;
else { printpath(parentof, parentof[i]);
cout<<””<<i; // 输出路径上的顶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