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vue-cli 脚手架

前言:记得自己大二(2016年)的时候,经过同学的介绍,偶然间接触到了 vue 的项目。那时候的自己对于这一项新兴的技术掌握程度并不好,一来二去折腾了一个星期,也没有弄明白里面的原理(因为当时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脚手架,通过webpack,nodejs打包的项目,思维依旧停留在Bootstrap,JQuery等,传统开发的时代,怎么也转不过来),当时就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把 vue 的脚手架弄的明明白白!
现在自己工作了,在工作中自己不断专研,自我感觉良好,就开始试试再次解读一下 vue-cli 脚手架的基础构建代码!

    这篇博客可能很长,也许会连载,就有点耐心,沉住气记得看完,哈哈。另外这篇文章也不是一个入门文章,需要有点 Node.js,webpack,ES6 的基础,并且用 vue-cli 做过项目(哪怕是demo),否则可能很多东西会看的一脸懵逼,特别是有关于 webpack 的配置,好运!

废话少说,先做点前期准备开始吧:

  1.     安装 Node.js,这里给一个Node.js的官网:​​https://nodejs.org/en/​
  2.     不会的就自己去百度怎么安装啦!
  3.     (非必选)如果想日后方便使用,安装依赖包快一点,切一下淘宝 npm 的镜像,不会的百度:切换淘宝npm镜像 ,就会出来一大堆,自己看!
  4.     安装webpack,运行:npm install webpack -g,这里有全局安装和局部安装(区别在后面的 -g 参数),建议选全局的;
  5.     然后通过 vue-cli 的脚手架一步一步的搭建一个vue的项目,直到能跑起来为止。如果你还不会,这里给一个关于搭建vue项目的教程,我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传送门:​​搭建vue项目​​

完成以上几步,就能拿到一个差不多这样的项目目录结构,我们正餐正式开始!
(还是那句话,要是看到这就开始懵逼的,你可能要先去补补课,以后再来看,哈哈)

第一步:npm run dev

应该大家刚开始的时候也和我一样,根据教程,一步一步走到这里,在命令行工具里面,把这一句命令回车,神奇的时刻就来临了,等一会访问:localhost:8080 就会出现自己网页。这一切仿佛对我们就像是一个黑箱,我们对他背后到底做了什么操作一无所知,心中不免有这样的疑问,它到底在背后做了什么?

让我么来看看

首先,脚手架会到项目的根目录下寻找一个叫:package.json 的文件。

解读 vue-cli 脚手架(一):npm run dev的背后_百度

这里要先打一断一下,先明白一些概念。文件里面会有很多东西,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很多都是关于Webpack配置的,不懂的就需要先去把 ​​webpack官方文档​​ 看一遍):

  1.     基础信息:name, version, description, author, private 这些都是项目的基础信息,分别对应 vue init webpack XXXX 所填写的信息。这些信息了解一下就好,分别代表着,项目名称、版本定义、项目描述、作者和是否四私有项目(一般都是)。
  2.     脚本部分:scripts,这个就比较重要了。作用主要就是把 webpack 的原生命令代理一下(因为需要配置很多参数,可能会很长,不便于阅读),就像封装函数一样,变得简洁一点,提高可读性,也便于 人 的思维去理解。

    脚手架里面配置的scripts是一个对象,下面就来说说里面的内容:
    (1)"dev": "webpack-dev-server --inline --progress --config build/webpack.dev.conf.js"
    这一句平时应该是用的最多的,因为他是项目的入口。平时你在命令行工具里面输入:npm run dev 其实后台执行的就是就这一句话。当你回车命令后,首先脚手架会到项目的根目录寻找 package.json 里面的scripts的dev,然后执行后面的代码。要是不相信的同学可以自己去验证一下,把dev删除或者给他改一个值,项目估计就不能正常跑起来了。
    (2)"start": "npm run dev" 这一句代码其实就执行了上面那句,把上面那句代码再次封装一次。只不过 npm run dev 是npm 包管理工具的命令,yarn start 是yarn 包管理工具的命令。殊途同归,代码不同,实现的功能是一样的,至于你喜欢用哪个都可以,自己开心就好。要是不懂的,自己去百度一下他们的区别哦!(个人感觉到后期的版本两个工具,功能已经非常完善了,也越来越像了,区别不大!)
    (3)"lint": "eslint --ext .js,.vue src" 这个代码个人感觉用的不多,至少我没有运行过。百度了一下,主要就是运行这个 npm run lint 来检查代码是否符合 ESlint 的代码风格规范的。如果在项目构建的时候就安装语法检查,编写代码的时候就会实时检查,应该问题也不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究一下哈!
    (4)"build": "node build/build.js" 打包生产的命令。当我们的项目调试通过了,到了生产部署的阶段了,就可以运行 npm run build 来构建生产部署的包。

    这里说明一下,现在还不知道这些命令后面做的事和带的参数,没关系,先记着,接下来会一一介绍。

    3、项目依赖:dependencies 这里面主要保存很多在 npm run build 时候构建项目的包。这些包的代码会被打包添加到实际的应用代码之中(与之区别的是在开发时的辅助编译作用)。
    这里面,可能有人会看过依赖的几种写法:
    (1)"vue": "2.5.2", 表示固定版本,只依赖2.5.2版,之后有新版也不会更新
    (2)"vue": "~2.5.2", 表示只安装 2.5.X 系列版本的最新版,而 2.6.X 的或其他的不会更新
    (3)"vue": "^2.5.2", 表示安装当前库的最新版,这个是脚手架默认的!
    是不是看着很懵逼,平时注意一下就好。

    4、开发依赖:devDependencies 这个与上面的项目依赖对应,里面内容的形式也是差不多的,唯一的区别是:开发依赖里面的东西不会添加到生产环境中,只是在开发阶段辅助编译开发等功能。比如:autoprefixer,babel-core 等,他只是在编译的时候给CSS样式添加一些浏览器兼容的前缀,和把ES6 转译成ES5。当打包结束时就会被抛弃,并不会添加到打包的结果中。

    5、其他:engines、browserslist 最后的不是很重要,但是建议不要修改,除非你知道你在做什么。
    engines 主要是规定开发时候的环境的node.js 和 npm 的版本不能太低;
    browserslist 一个阈值。表示是否要去兼容某些浏览器,如果小于阈值的部分在ES6的转译时可能将会忽略。(这里我解释的可能不是很清楚)

        根据提供的目标浏览器的环境来,智能添加css前缀,js的polyfill垫片,来兼容旧版本浏览器,而不是一股脑的添加。避免不必要的兼容代码,以提高代码的编译质量。> 根据提供的目标浏览器的环境来,智能添加css前缀,js的polyfill垫片,来兼容旧版本浏览器,而不是一股脑的添加。避免不必要的兼容代码,以提高代码的编译质量。

    以上是别人的说法,感觉说的更透彻,有兴趣的可以看看:​​browserslist 目标浏览器配置表​

然后 终于来到了解析命令阶段,这里被中间的一大段内容打断,和上面的那个首先对应,别睡着了,?

上面说过,通过层层查找,最终执行的命令就是:webpack-dev-server --inline --progress --config build/webpack.dev.conf.js

我们来看看命令的具体构成:

(1)服务器部分:webpack-dev-server。webpack 作为打包工具,提供两种用户交互的方式:

  •     webpack CLI tool:默认的交互方式(已随Webpack本身安装到本地)
  •     webpack-dev-server:一个Node.js服务器(需要开发者从npm自行安装)

Webpack CLI(有利于生产模式下打包),所以在开发阶段总是会使用后面的方式,以便实现实时编译,监听文件变化,热更新等等功能。
这里面需要了解 webpack-dev-server 的配置(不了解也应该看下),强烈推荐一篇文章,以上内容就是摘自大神文章:​​[译] Webpack——令人困惑的地方​​

(2)参数部分。如果你去看了上面的文章,参数的知识多多少少会了解一些。这里还是把看到的几个说一下:

  1.     --inline 热更新实现的方式,此方式会将webpack-dev-server客户端加入到webpack入口文件的配置中。还有一个 --iframe 不推荐的方式,通过iframe 来实现的。可以参考这篇文章:​​webpack-dev-server介绍及配置​​
  2.     --progress 是否显示在编译时候的进度条,一般都会有,看着编译的进度,体验好一些。
  3.     --config XXXX.js 通过这个参数指定一个新的配置文件。这里指定了 build/webpack.dev.conf.js

到此。不知不觉间,感觉文章已经这么长了,第一步算作一个完结吧。感觉只是开了一个小头,后面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说。所以感觉连载已是不可避免,还有的内容就留到下一期,这里先总结一下写的东西。

总结:读到这里,其实最重要的就是那一行命令背后做的事。如果你已经完全理解了那一行命令的每一个参数,以及背后代表的意义。那说明,你对webpack的理解就算没有很清晰,但是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了。这对以后遇到的项目还是自己学习,搭建脚手架都有很好的帮助。
其实说句实话,整个脚手架都是围绕着webpack来展开的,很多你一看上去很陌生晦涩的东西多半都是webpack的配置和插件带来的。所以大家还是先去把官方文档看一遍,现在的官方文档已经很好了(吐槽一下以前我学的时候的文档,真难受!)
行吧,这篇初步的文章就写到这里吧!下一篇应该就是真的去解读 /config 和 /build 目录下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