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_工作效率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_优先级_02

学习再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都不如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怎么整理自己的电脑文件?怎么做出好看的 PPT?怎么管理自己的工作日程和重要邮件?怎么快速做会议记录?

有哪些值得分享的工作技巧?怎么做自我提升?有哪些好习惯、好方法是你工作后才知道的?

学习再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都不如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因为每个人都是很独特的个体,很多方法对一个人来说很好使,换一个人可能就完全失效了。就像一个概念,学霸认为是显而易见,很简单,根本无需解释的,但是一个普通学生可能就无法理解,学霸的学习方法再好,对于普通学生来说都是无效的。

只有当你深刻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后,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太过于相信所谓方法,技巧这些外力的作用了。

在本就落后很多的时候,都希望遇到一个世外高手,点化一下自己,把传世的葵花宝典传授给自己,自己一夜看完,马上顿悟,第二天就逆袭成功了。

而事实往往是,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在看了许多忽悠人的葵花宝典,武功秘籍,并且全部尝试失败后,简单地归因为自己毅力不足,方法送给自己,都学不会,用不好,坚持不下来,自责久了,就彻底自暴自弃,成习得性无助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_优先级_03

01

田忌赛马式的博弈

如果你经常看足球比赛,你就会发现,很多人之所以会说足球是圆的,是因为在国际大赛中,经常会有以弱胜强的结果出现,本来不被看好的球队,在逆境中成功赢得了比赛。

很多人据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要意志坚定,拼尽全力,就会逆袭,许多奇迹,我们相信才会存在。

而事实上,这样的逆转大戏之所以会发生,首先是参赛的双方实力上虽然有差别,但整体都还处在同一个水平之上,毕竟能在国际大赛中拼到淘汰赛或决赛的球队,没有谁是绝对的弱队。

其次是,最后赢得比赛的球队更好地发挥了自己优势的同时,也在尽量避免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对方的面前,再加上一些运气,最后奇迹就发生了。

其实,很多时候,比赛的双方都各自有优缺点,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尽可能抓住对方的漏洞,才是赢得比赛的关键。

可以说,人生中的很多竞争,都是复杂版的田忌赛马式的博弈。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_脑科学_04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_脑科学_05

02

“留点脑子”

说到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很多人要么过分相信外在工具的力量,觉得掌握某种工具或技巧,就能马上成倍提高效率。

要么就过分相信内在的力量,比如意志力,毅力等等,觉得要刻意训练自己的意志力,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或工作。

实际上,我以前也多次在别的文章里提到,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甚至很难通过后天的练习来提高,用在一个地方多了,就自然没办法再用到其他地方了。

我也在分析为什么穷人很难翻身,以及平时工作学习就很忙的人,很难取得更高的成果的原因的时候,无数次引用过《稀缺》那本书里提出的“心智带宽”的概念。

因为每个人的有效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个有效精力被作者定义为心智带宽,穷人每天一睡醒就要操心很多琐碎的事情,在每天的疲于奔波中就已经透支了心智带宽,这时候,再想让这些人去思考一些更长远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打工人也经常有这种体验,如果平日里的工作太忙的话,往往下班回家吃完饭后,就只想躺在床上刷会儿手机了,很难再有精力去学习看书了。很多人把这归结为自己的意志力不足,但其实是因为心智带宽在白天的工作中已经完全被耗光了。

你如果想要在工作之余,也能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完成一些长远的目标,那就最好选择一些相对清闲一点的工作,好让自己的心智带宽不会在白天被透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点脑子”。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_工作效率_06

03

避免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做决策

关于“心智带宽”,我们常有的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解决日常的琐事,并不会消耗太多。但实际上,在心智带宽面前,任何一件需要动用我们思考的事情,都会消耗掉心智带宽的份额。

这也是为什么像乔布斯这样的人,会选择每天穿一样的衣服的原因,就是要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做决策,因为做决策是一件非常消耗心智带宽的事情,不管这个决策看起来有多鸡毛蒜皮,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之后详细论述。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_脑科学_07

当你意识到,你的心智带宽份额是有限的这个局限性之后,你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学习什么效率工具,更不是祈求有什么方法能马上让你的心智带宽份额翻倍,而是要合理分配你的心智带宽,尽量让有限的心智带宽用来做最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_工作效率_08

04

注意力残留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将工作分为“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就是在无干扰状态下专注地完成一项工作,浮浅工作就是在干扰状态下完成各种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

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只有深度工作的方式才能最高效地完成有创造性的,高价值的工作。

浮浅工作之所以不可能高效,就是因为你总是会被不同的事情打断,或者你需要快速地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切换,这些行为都会极大降低你的工作效率。

作者还引用了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索菲勒鲁瓦的研究成果,当你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的时候,即使你已经开始了新任务的工作,但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转移过来,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之前的任务上,这叫做注意力残留

而我们有限的心智带宽,其实是经不起这样频繁切换任务式的折腾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_优先级_09

05

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所以,不管是心智带宽,还是注意力残留,这些概念都是作者发明出来,用来告诉你,最高效的工作和学习方式是尽量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并且最好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其实,这种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情,避免多任务工作的理念,我是最早在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本书里看到的,这是德鲁克坚持了一生的准则。

以上介绍的这些概念和书籍,都是我过去几年里,读到的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关于工作学习效率的书籍。

但这些书籍提出的这些概念和准则,更多的还是从个人经验,或者社会科学实验和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结论,那这些结论是否还有一些更有力的证据或研究来佐证呢?这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疑惑。

但今年我读到了一本叫做《效率脑科学》的书,彻底解答了这个疑惑。

这本书可以说是今年目前为止读到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不亚于当年第一次读《稀缺》时,给我带来的思想冲击。

这本书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对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解释。

首先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心智带宽份额都是有限,并且很难再增加的呢?

因为我们大脑中负责思考的核心是前额皮质,前额皮质是我们与世界进行有意识互动的生物基础。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_脑科学_10

理解、决策、回忆、记忆和抑制,这五项功能构成了有意识思维的主要部分。这些功能组合起来,就能用来制定计划、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和完成其他任务。每一项功能都需要大量使用前额皮质。

运用这些功能需要海量的大脑资源,前额皮质消耗葡萄糖、氧气等代谢燃料的速度比人们以为的更快。

我们用于决策和控制冲动等活动的能量是有限的。当这些能量用完时,我们就没有能量用于下一个活动了。

做完一个艰难的决定,做下一个决定会变得更加艰难。

几年前,有一本畅销书叫做《清单革命》,那本书来来回回说了很多理由和案例,表达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医生在高负荷工作的时候,因为要思考的事情太多,很容易会忽略掉平时看起来很基本简单,觉得不可能会忘,但是却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

很多医疗事故都是因为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导致的,所以那本书的作者才强调,任何事情,都要搞一个清单的重要性。

其次是,为什么要尽量一次只专注于解决一个问题呢?

因为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既需要你比较眼下的事物,还需要你调用脑海中其他相关的记忆,而调用记忆本身,也会占用前额皮质的资源,所以当你同时思考多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前额皮质过载的现象。

而很多研究表明,人们最多只能同时记住或思考四个内容,如果需要记忆或思考的内容难度比较大的话,往往只能思考或记忆一个内容。

当你没有进入到深度工作模式的时候,你还往往既会被外界的信息干扰,比如旁边有人在聊天,还会被内心的突然飘过的想法所干扰,比如今天中午外卖吃什么?

要知道,所有这些信息,看起来好像是在你头脑中一闪而过,实际上都在占用并消耗着你前额皮质的能量,当你的前额皮质的能量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决策疲劳,什么深度的思考都无法进行的状态了。

最后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

因为想象你从未见过的事物会花费很多能量和精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他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不是解决方案(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设定目标如此困难(设想未来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

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进行优先级排序如此困难。

因为排列优先级需要发挥想象,然后还得在脑中“把玩”那些你没有直接经验的想法。

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在精神状态最充足,也就是状态最好的时候,克制住自己想刷手机,做更轻松工作的冲动,优先把这些高耗能的工作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