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交圈到看被逼相亲


Esri 中国 卢萌


 从社交圈到看被逼相亲_社交

        又到一年长假时,很多单身贵族们回家最躲不开的,就是回家之后被各种长辈张罗着相亲。但是不管从统计学角度还是从我们切身体会来说,家长介绍而相亲成功的,基本上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当然,本身就在老家,不在外面工作的除外)。

 

        不管你内心如何期待,真正到相亲现场之后,百分之九十都会在第一时间:“双方就对方的不满意达成一致的共识”。这是为什么呢?特别是父母亲戚,都会百思不得其解。

 

        在长辈们的印象中,这两个年轻人简直就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啊,为什么两个人就是不对眼呢?

 

        其实,这样才是科学的。

 

        以前叫做“代沟”,而到信息化时代时候,这种现象叫做“断层线”。

 

        断层线这个名词最早起源于地震学,指的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反映断层的延伸方向和延伸规模。”后来被引申到了社会学中,把各种不同阶级之间界线,称之为“断层线”。

 

        以前的断层线可能来源于阶级、财富、权势、种族(国内这个稍微好点)……但是到了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天天高喊着“人权”的时代,断层线不但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1994 年美国出版了一本非常著名,亦极具争议的书《钟形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能和阶级结构》。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认知精英"(cognitiveelite)的概念。为什么要用"认知"(cognitive)而不用"智能"(intelligence)这个词呢?作者说是为了避免有些人抬扛:如果你用"智能"这个词,那音乐才能算不算智能呢?体育才能算不算智能呢?人际关系能力算不算智能呢?自我调节情绪能力算不算智能呢?作者认为这些都不能和智商搅在一起,为了避免在用词上纠缠不清,作者创造了"认知精英"这个概念。


         所谓"认知精英"就是指上述三项能力特别强,我们平常称之为"智商高"的人。作者认为,20 世纪初以来的世界基本上是按金钱、权力和地位划分阶级的;古代的世袭门第越来越不重要,而财富、文凭和才智则越来越重要;而 21 世纪将开始一个以认知能力为决定性力量划分阶级的世界;现代技术社会对认知精英的需要越来越大;金钱和权力将越来越多地转移到认知精英身上;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社会从各个角落中筛选和抽取认知精英的能力越来越强;聪明人本来就与社会其它部分高度隔绝,而以后只能是更加隔绝而不可能逆转,政府对此将回天乏术。该书以详尽的统计数据支持上述观点,在此罗列这些数据有些乏味,但作者所举的一个验证高智商人群与社会其余部分高度隔绝的方法十分生动,我们也可用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社会是否存在这种隔绝:


         想一想你的十二个最亲密的朋友或同事,再看看他们的学历。《钟形曲线》的作者声称:他们这本书的大多数读者都会发现自己那十二个最亲密的朋友或同事之中的大半是大学毕业生。但很多人都想不到,即使是在美国这个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如果社会是高度流动的,那么,十二个人之中有六个是大学毕业的可能性也只有千分之六。然而,很多读者甚至看到十二个人之中半数以上有研究生学历也觉得十分平常,实际上,如果各种学历的人是随机分散在各处的,那么,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到百万分之一。那十二个人的小圈子中有哈佛、斯坦福等十二所名校的毕业生吗?有一个的概率是千分之一,两个的概率是五万分之一,四个以上的概率竟小于十亿分之一,但该书的读者们却会觉得这很平常。为什么,因为该书的读者都是高学历的人,而他们凑到了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同时,在现今的美国高学历就等于高智商(反过来也一样)是极为明显的。


         那么,中国的情况如何?由于中国是一个教育不够发达的国家,所以虽然高学历等于高智商大致是正确的,但反过来就不对了。为了方便我们也可以仍按学历来做一下这个测验。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差不多。我们还可以举出另外一个大家熟知的例证:中国高学历的名校毕业生往往都有这样一个体验,总是在各种场合碰到校友,并发现有共同的朋友,于是大家感叹一声"这世界真小"。


         以上黑体字的是引用自王小东的《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一书中的原文,特此说明,不是我原创,如果有版权问题,请通知我删除。

 

         上面大段的引用了文字,就是为了说明一件事,我们的社会,或者是我们的社交圈,已经被各种无形的“认知”断层线,划分开来了。

 

         从空间分析角度来说,地理学第一定义告诉了我们“任何事物都相关,只是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自古也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被划分出来的圈子往往有着相同的“认知背景”,这个认知背景就不仅仅是兴趣爱好个性这样的主观因素,而是实实在在的诸如教育背景、出身、社会地位乃至于专业学识。

 

         这样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父母或者亲戚的介绍,他们会和我们在一个“认知圈”里面吗?不言而喻。

 

         说道这里,马上就有人跳出来说了,父母亲戚介绍成功的也很多啊,六七十年代就不说了,就是80后也有很多是父母亲戚介绍成功的,他们和你们一样,也在外面读过大学,也是网络时代的人,也与父母有很多代沟,为什么父母介绍照样成功?

 

         所以开头我才说了,介绍成功的,一般都是孩子与父母所处的环境一致,特别是那种世袭制的体制内单位,那些“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接班式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认知圈与父母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他们可能有各种思想、个性、兴趣爱好上与父母有“代沟”,但是完全不妨碍他们的社交圈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认可。这个就是认知圈一致结果。

 

         最后,希望我们的父母能够理解我们,我们不是眼光高,也不是不理解父母的苦心,我们站在了山峰上,看见了什么样的内容,必须要和我们站在一起的人,才能够看见。

 

         最后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顺便祝虾神我早日结束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