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是关键的中国人,怎能喝缺失关键技术的飞鹤?_区块链

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如意

一生都很关键的中国人,每个阶段都至关重要,一辈子全是节点。而现在,经济一发达、物质一丰富,人生的关键节点提前到了出生的那一刻。“什么样的奶粉才是宝宝成为天才第一步的最佳选择”成为无数新手父母思考的问题。

有新手宝妈吐槽:“选奶粉比高考都难,甚至每天两个手机放在一起找了对比,都选不出来”。

这也正常,毕竟奶粉挑选的门门道道可多了,得看奶源,看品牌,看成分,看体质,看段数,更何况现在一百个人里面99个选择困难症患者,为刚来到人生起跑线的宝宝选好奶粉,走好关键的第一步,足以让宝妈的三千发丝变成三根。

可哪怕纠结得只剩三根发丝了,为了让宝宝走好“成为天才第一步”的关键时期,宝妈们还是得咬着牙“备战”,绝不能让自家孩子刚出生就输了一个关键节点。

进口奶粉怎么就成了国产的平替?

选奶粉的第一步,其实只需要在选国产还是进口上做决定。

以前这还是让宝妈会表示“毁灭吧,太难了”的抓狂抉择。毕竟进口奶粉需要缴纳关税、运输费及品牌推广的成本,而且最优质奶源大多处于南北纬45°—55°之间的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也导致价格高居不下;国产奶粉对家庭来说虽然是可持续选项,可为营养与质量担忧的一颗慈母心总是无法放平。

从而,宝妈们会在进口太贵难以负担与国产便宜但不放心的纠结中,反复横跳反复内耗。

现在,这完全不是事儿了,“穷人喝进口、富人喝国产”几乎成为了宝妈圈里的共识。

这不仅是因为三聚氰胺事件的余震从未在宝妈心中消除,国产奶粉开始大打高端、超高端的牌子,走出了一条“高价=高质量”的高产奶粉崛起之路,也更是因为国产奶粉“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营销观念深入人心。

体质这事儿,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拿来做营销话术最好不过了。就跟“经常用脑,喝六个核桃”一样,不管实际管不管用,至少心理疗效是能达到的。

这也就导致奶粉行业出现了富人买国产奶粉,穷人买洋奶粉的怪现象。

当然,很多女人也是在成为了妈妈之后,才会知道这漂洋过海的物品只是圈外人想象的比国产奶粉贵气,实际吃得起国产奶粉才能被称为有本事。毕竟,一罐能被宝妈认可的国产奶粉都是动辄三四百的高端货,一个半月的小孩平均6天一罐,这“吞金”能力,可以随机吓死一批月入3k的打工人了。

有刚生娃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没生娃之前一直觉得进口的会比国产的贵很多,生了娃才知道呀,奶粉就是个大大的例外,国产奶粉反而比进口的还贵,这也太离谱了……资本家割的都是中国人的韭菜?”

一生都是关键的中国人,怎能喝缺失关键技术的飞鹤?_社交媒体_02

一批没法长期供应“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奶粉的宝妈们,开始精打细算地修炼起了奶粉购买秘籍,把目光又放回了高端国产奶粉崛起前的“香饽饽”——进口奶粉,主打一个花小钱买“国产平替”,办好宝宝关键第一步的大事。

在一些奶粉是选进口还是国产的帖子下,很多宝妈给出了为孩子购买进口奶粉的理由。

“喝不起国产的,太贵了,还不如买进口奶粉,同个牌子同个系列,国产的那个微量元素维生素还不如国外的,我为啥要买?还是说中国宝宝就是得吃又贵又没有营养的?”

“国外奶粉便宜呀,我家水解牛奶一直喝国外的,一罐才一百多。”

“从出生就一直喝进口奶粉,不为别的,虽然是进口的但是比国产便宜多了……”

一生都是关键的中国人,怎能喝缺失关键技术的飞鹤?_新媒体_03

不仅如此,以飞鹤为主的国产奶粉关于“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营销话术,宝妈也开始产生了质疑。

“咱们南北饮食习惯差异也大,那国产奶粉到底是适合北方的呢还是南方还是西北的?”

甚至有博主“倒反天罡”直接开怼飞鹤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广告词:“国内是没有宝宝数据库的,而且南北方饮食习惯差异大,很难有一款奶粉能适应各地区的宝宝。”

当理智回升,又不甘愿随便让高价国产奶粉掏口袋的宝妈们,转向进口奶粉也是理所当然。

“之前总觉得得支持国货,但‘爱国情怀’不能成为一种情绪绑架,当进口竟成了国产的平替,那些国货之光们在干嘛?祛除情绪价值附加的国产奶粉真的值得吗?”

飞鹤,真的值得吗?

若问国产奶粉真的值得吗,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中占有率达行业第一的飞鹤,可能会最先被市场审视。

此前网上大量出现的关于“飞鹤奶粉将进口日本原料”的言论,已经将飞鹤推上了风口浪尖。哪怕飞鹤紧急辟谣,只是与日本协和发酵签署了相互技术合作意向书,并不是进口日本原料。但或许仍难彻底消除消费者心中食品安全大于天的隐忧。

宝妈的一些焦虑,已经呈现在了社交媒体平台上。

“飞鹤到底为啥啊,家里一直给宝宝喝的飞鹤,宝宝喝着很好,但是看见这个消息第一反应还是不舒服”。

“核污染,有合作就不想喝。”

“是不是真的不涉及原料,我是担心日本本来就有倒核废水事件,到时候再添点料,本来之前就打算选飞鹤的,搞到现在纠结死了。”

一生都是关键的中国人,怎能喝缺失关键技术的飞鹤?_社交媒体_04

飞鹤可能也没想到和日本展开合作会引起如此强的市场反应。尽管如此,飞鹤或也得将合作进行到底。事实上,近年建成国内第一条 “乳铁蛋白生产线”的飞鹤,在核心乳铁蛋白量产技术上仍面临“卡脖子”的问题。

飞鹤的多款奶粉产品中都添加了乳铁蛋白,但关键原料仍依赖进口,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难以得到保证,而且生产乳铁蛋白的生产设备与原材料的成本较高而且效率有限,在飞鹤找到市场需求和成本两者的平衡之前,难以快速扩大量产。而飞鹤与日本协和开展合作,可以利用其微生物发酵技术,在不涉及原材料的情况下,通过高产微生物直接制造乳铁蛋白,从而节约成本提高产量。

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与日本合作的目的是什么,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舆情都显示了,飞鹤这些年打造出来的“国产之光”口碑与“最适合中国宝宝的体质”的营销滤镜已经开始失效,宝妈们开始从实际的角度去深思飞鹤究竟值不值。

飞鹤董事长冷有斌早就公开盖章过“换算成公斤数,飞鹤奶粉的价格是全世界最贵的”,这种情况下,今年年初飞鹤发布公告称,飞鹤星飞帆、星飞帆900克、星飞帆700克、星飞帆A2奶源版等系列婴幼儿奶粉产品价盘全部上调。

交银国际研报显示,飞鹤奶粉每罐上调约40元。

价格上调,调到哪里去了?

飞鹤上半年业绩显示,报告期内,飞鹤实现营收10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净利润19.1亿元,同比增长18.1%。飞鹤在半年报中提到,上半年其毛利率从65.3%提升至67.9%,这主要得益于高端产品系列“星飞帆”的收入增长。

买了飞鹤高端产品线的宝妈们,可能会得到一个冰冷的现实:涨价的飞鹤,把更多的投入放在了营销而不是研发上。

财报显示,上半年在费用方面,飞鹤的销售及经销开支同比增加2.2%,达到人民币35.35亿元,主要由于线上活动及促销活动的费用增加。行政开支同比减少2.5%,降至人民币7.39亿元,主要由于研发成本降低。

有公开资料显示,上半年飞鹤共举办约46万场面对面研讨会,获取新客户超143万人,通过媒体报道等形式提升品牌力。

营销其实一直是飞鹤的“拿手活”。据统计,2019年至2023年间,飞鹤销售费用从38.48亿元增长至67亿元,增长了74%。

但研发投入比例,却远低于销售费用比例。

只能说,飞鹤是懂拿捏消费者心态的。有网友表示:“飞鹤老板也早就说过了,在中国奶粉卖太便宜了老百姓不敢买。”现实也验证了这一点,卖得越贵的飞鹤,确实比其他国产奶粉品牌飞得更高。

可这样的“高飞”真的可持续吗?

一些买过飞鹤的宝妈们,已经因为飞鹤的贵,开始吐槽甚至纠结了。

“入了飞鹤的坑,出院的时候带了卓睿的试用装,从此卓睿天天见,328一桶700g确实挺贵的。”

“国产飞鹤太贵了,一罐700g,只够娃喝五天,一个月奶粉钱都得至少1500,考虑换其他的品牌……”

一生都是关键的中国人,怎能喝缺失关键技术的飞鹤?_区块链_05

从这样的消费者反馈层面而言,国产奶粉“高价=高质量”的消费心智,已经开始失效了。毕竟,这代的宝妈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她们,少了一些清澈和愚蠢,多了几分精明和谨慎。

对于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她们学会了分辨,“国产奶企把国人当冤大头,当傻子,钱都花在营销上,请明星代言上,脑子都不用在研究配方奶源的提高上,都用在研究怎么绕晕国人把配方做的又显得便宜又利润高,一个品牌婴幼儿系列十几种,这是变着法地框钱......”

一生都是关键的中国人,怎能喝缺失关键技术的飞鹤?_区块链_06

更有网友将矛头直指飞鹤:“飞鹤21年60多个小目标做营销,羊毛出在羊身上,4个小目标做研发,原来高价奶粉是把营销钱摊了,之前老国标DHA含量没有下限要求,多少200以内的国产奶粉几乎都和没有一样,正常奶量能摄入要求一半都没有,同样价位海淘奶粉,早就不用额外补充DHA了。”

一生都是关键的中国人,怎能喝缺失关键技术的飞鹤?_新媒体_07

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自己花钱,为国产的广告费买单,虽然一孕傻三年,但再花钱这件事上,宝妈们可以傻一下,绝不会一直傻。

当营销话术开始失效,又叠加消费降级大环境与人口出生率走低的现实,飞鹤们要持续高飞,或许该换一换思路了。

也许飞鹤陷入“日本原料”谣言事件,已经给出了启示:当乳铁蛋白生产技术需要依靠进口才能实现时,不如把做营销的精力与手笔,放在攻克关键技术上。

一生都是关键的中国人,不能在喝奶粉的起跑线上,没有关键技术啊。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