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要分享和总结的论文为:,其论文链接SeqGAN,源自
,参考的实现代码链接代码实现。
本篇论文结合了
和
好了,老规矩,带着代码分析论文。
动机
- 我们知道
网络在计算机视觉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然而很可惜的是,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上并不
,最初的
仅仅定义在实数领域,
通过训练出的生成器来产生合成数据,然后在合成数据上运行判别器,判别器的输出梯度将会告诉你,如何通过略微改变合成数据而使其更加现实。一般来说只有在数据连续的情况下,你才可以略微改变合成的数据,而如果数据是离散的,则不能简单的通过改变合成数据。例如,如果你输出了一张图片,其像素值是
,那么接下来你可以将这个值改为
。如果输出了一个单词“penguin”,那么接下来就不能将其改变为“penguin + .001”,因为没有“penguin +.001”这个单词。因为所有的自然语言处理(
)的基础都是离散值,如“单词”、“字母”或者“音节”,
中应用
- 在传统的
模型中,我们通常用
来训练模型,但是这个训练方式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论文中所说的
,在模型训练阶段,我们用
作为
,但是在真正的预测阶段时,我们只能从上一步产生的分布中以某种方式抽样某一个
作为下一步的
,也就是这个阶段的
论文的大体思路
这里写图片描述
我们先看左图:现在有一批
,生成器生成一批假数据,我们利用
的方式来
生成器,也就是让生成器不断拟合
的分布。这个过程经过几个回合;然后把训练好的生成器生成的数据作为
,
作为
来
判别器。这样就
再看右图:先了解下强化学习的四个重要概率:,
为现在已经生成的
,
是下一个即将生成的
,
为
的生成器,
为
带着代码仔细分析各个部分
在实现代码中,生成器是一个
神经网络,判别器是一个
网络,其
是由一个
pretrain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在
生成器时,只是利用
的方法来训练,不需要考虑
。
我们先看看代码中是如何
for epoch in xrange(PRE_EPOCH_NUM):
## gen_data_loader存储真实数据。
loss = pre_train_epoch(sess, generator, gen_data_loader)##该操作为利用MLE训练生成器
if epoch % 5 == 0:
┆ generate_samples(sess, generator, BATCH_SIZE, generated_num, eval_file)## 利用生成器生成一批假数据
┆ likelihood_data_loader.create_batches(eval_file)##将假数据存进likelihood_data_loader
┆ test_loss = target_loss(sess, target_lstm, likelihood_data_loader)##测试下当前生成的假数据与target_lstm生成的真实数据的loss
┆ print 'pre-train epoch ', epoch, 'test_loss ', test_loss
┆ buffer = 'epoch:\t'+ str(epoch) + '\tnll:\t' + str(test_loss) + '\n'
┆ log.write(buffer)
以上过程循环
个循环,不断的
再来看看怎么
for _ in range(50):
generate_samples(sess, generator, BATCH_SIZE, generated_num, negative_file)##上面的生成器生成一批负样本
dis_data_loader.load_train_data(positive_file, negative_file)
for _ in range(3):
┆ dis_data_loader.reset_pointer()
┆ for it in xrange(dis_data_loader.num_batch):
┆ ┆ x_batch, y_batch = dis_data_loader.next_batch()##获取一个batch数据,二分类
┆ ┆ feed = {
┆ ┆ ┆ discriminator.input_x: x_batch,
┆ ┆ ┆ discriminator.input_y: y_batch,
┆ ┆ ┆ discriminator.dropout_keep_prob: dis_dropout_keep_prob
┆ ┆ }
## 判别器是一个二分类的CNN网络,利用cross-entropy作为损失函数。
┆ ┆ _ = sess.run(discriminator.train_op, feed)##训练判别器
生成器的目标函数
由强化学习的相关知识,我们可知其目标就是,也就是生成器生成了一句完整的句子后,我们希望尽可能的使其所有
的
如何理解上式呢?其中
可理解为一个完整句子的
之和,
表示初始状态,
表示生成器的参数。后面的求和过程表示,每生成一个
,我们都会计算其生成该
的概率与其对应的
值,那么两者相乘即表示生成该
的期望
值。求和后即为该整句的期望
值。生成器的目标就是不断的
。至于
为啥表示成
,因为
是由后面判别器
reward 求法
由上面的
,如何求每一步的
呢?也就是求
。论文中提到
蒙特卡洛树搜索方法:
在
的阶段时,我们希望生成器生成的
在当前生成概率分布中对应的概率与该
的
乘积和越大越好(上面的
意义),那么该
的
如何计算得到呢?要知道只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判别器才能对其进行打分。例如我们在生成第
步的
时,后面的
是未知的,我们只能让生成器继续向后面生成
,直到生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在喂给判别器打分,为了让这个打分更有说服力,我们让这个过程重复
次,然后取平均的
,可以用如下图示展示这个过程:
这里写图片描述
简单来说,就是生成器每生成一个
都会有相应的一个
,而这个
后面的
都是未知的,只能按照生成器来补全,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个过程进行
次,会生成
个不同的完整句子(因为生成器的随机性,不可能出现相同的句子)。然后将这
个句子放到判别器中得到
个不同的打分结果,对这
个打分结果取平均作为该
最终的
,论文中讲到当生成第
个
上式左边表示
出来的
综上所述:
那么代码中是如何实现这一步的呢?
def get_reward(self, sess, input_x, rollout_num, discriminator):
"""
input_x: 需要打分的序列
rollout_num: 即sample的次数,即上面的N
discriminator: 判别器
"""
rewards = []
for i in range(rollout_num):
┆ # given_num between 1 to sequence_length - 1 for a part completed sentence
会遍历一整句中的每个token,给其打分
┆ for given_num in range(1, self.sequence_length ):
┆ ┆ feed = {self.x: input_x, self.given_num: given_num}
##生成一批样本,前give_num的token由input_x提供,give_num后的token由生成器补上。由此生成一批完整的句子。
┆ ┆ samples = sess.run(self.gen_x, feed)
┆ ┆ feed = {discriminator.input_x: samples, discriminator.dropout_keep_prob: 1.0}
┆ ┆ ypred_for_auc = sess.run(discriminator.ypred_for_auc, feed)##喂给判别器,给每个句子打分,作为reward
┆ ┆ ypred = np.array([item[1] for item in ypred_for_auc])
┆ ┆ if i == 0:
┆ ┆ ┆ rewards.append(ypred)
┆ ┆ else:
┆ ┆ ┆ rewards[given_num - 1] += ypred## 在rollout_num循环中,相同位置的reward相加。
┆ # the last token reward
┆ feed = {discriminator.input_x: input_x, discriminator.dropout_keep_prob: 1.0}##如果give_num已经是最后一个token了,则喂给判别器的样本就全是input_x。
┆ ypred_for_auc = sess.run(discriminator.ypred_for_auc, feed)
##注意下:ypred_for_auc只是softmax_logits,二分类的,第一个数为该样本为假样本概率,第二个数为其为真样本概率
┆ ypred = np.array([item[1] for item in ypred_for_auc])##我们拿其真样本概率作为reward
┆ if i == 0:
┆ ┆ rewards.append(ypred)
┆ else:
┆ ┆ # completed sentence reward
┆ ┆ rewards[self.sequence_length - 1] += ypred
rewards = np.transpose(np.array(rewards)) / (1.0 * rollout_num) # batch_size x seq_length##取平均值。
return rewards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每个
的
不行,代码太多了,简单解说:生成器就是一个
网络,我们会将
(二分类的)
成一个四维的张量,然后通过各种的卷积,
操作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再经过一个线性操作最终得到只有二维的张量,再做一个
操作得到
作为
with tf.name_scope("output"):##num_classes为2,真样本还是假样本
W = tf.Variable(tf.truncated_normal([num_filters_total, num_classes], stddev=0.1), name="W")
b = tf.Variable(tf.constant(0.1, shape=[num_classes]), name="b")
l2_loss += tf.nn.l2_loss(W)
l2_loss += tf.nn.l2_loss(b)
self.scores = tf.nn.xw_plus_b(self.h_drop, W, b, name="scores")
self.ypred_for_auc = tf.nn.softmax(self.scores)##reward
self.predictions = tf.argmax(self.scores, 1, name="predictions")
# CalculateMean cross-entropy loss
with tf.name_scope("loss"):
losses = 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ogits=self.scores, labels=self.input_y)
self.loss = tf.reduce_mean(losses) + l2_reg_lambda * l2_loss
***其实就是将该整句被判别器判别为真样本的概率作为该
的
***,嗯,就是这么简单。判别为真样本的概率越大,则在当前步选择该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
的方式并不唯一,论文中的对比实验就用了
指标作为
好了,怎么求
接下来再看看判别器是如何训练的?以及他的目标函数。
判别器的目标函数
简短解说:判别器是一个
网络,我们喂给判别器的样本是一个二分类的样本,即有生成器生成的一批假样本,也有一批真样本,然后直接做个二分类,损失函数就是一个
实现代码上面已写到。
policy Gradient
这一步有大量的数学公式需要推导。
我们由上面的分析,知道生成器的目标函数为:
我们再来看看上式是如何得到的:
可以这么理解:上式在
为生成器时,状态为已经生成
到
的
情况下,当前第
步选择
的
这样,一个完整句子的期望
那么如何
呢?利用
方法,需要对
具体求导过程就不赘述了,如有兴趣请看论文。
最后求出的结果为: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利用梯度上升法来更新生成器参数:
那么目标函数的优化过程在代码中如何实现呢?
self.g_loss = -tf.reduce_sum(
## self.x 为生成器生成一个序列,我们需要找到这个序列中每个token在生成器分布中的概率,然后与对应的reward相乘。求和取负作为要优化的loss
tf.reduce_sum(
┆ tf.one_hot(tf.to_int32(tf.reshape(self.x, [-1])), self.num_emb, 1.0, 0.0) * tf.log(
┆ ┆ tf.clip_by_value(tf.reshape(self.g_predictions, [-1, self.num_emb]), 1e-20, 1.0)
┆ ), 1) * tf.reshape(self.rewards, [-1])
)
g_opt = self.g_optimizer(self.learning_rate)
self.g_grad, _ = tf.clip_by_global_norm(tf.gradients(self.g_loss, self.g_params), self.grad_clip)
##更新生成器参数
self.g_updates = g_opt.apply_gradients(zip(self.g_grad, self.g_params))
在
整体算法流程
这里写图片描述
利用
方法
生成器、判别器,这部分上面已经讲过。下面稍微详细讲下
、
。
G_step
- 利用生成器生成一批假样本。注意生成器每一步都是生成一个在
上的分布,我们以某种方式抽样一个
作为本步生成的
。
- 在
作为目标函数时,我们需得到
中当前步的
在当前生成分布中的概率,在SeqGAN 中考虑的是当前步得到的
在生成分布中的概率以及该
的
,我们利用蒙特卡洛树搜索法得到每个
的
。
- 利用
实现代码:
for total_batch in range(TOTAL_BATCH):
# Train the generator for one step
for it in range(1):
┆ samples = generator.generate(sess)##生成器生成一批序列
## 获得序列中每个token 的reward
┆ rewards = rollout.get_reward(sess, samples, 16, discriminator)
## 将序列与其对应的reward 喂给生成器,以policy gradient更新生成器
┆ feed = {generator.x: samples, generator.rewards: rewards}
┆ _ = sess.run(generator.g_updates, feed_dict=feed)
以上就是训练生成器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判别器不发生改变只是对当前的生成情况做出反馈,也就是
D_step
利用上面已经训完的生成器生成一批样本作为假样本,加上已有的一批真样本,作为训练数据,来训练一个二分类的判别器。
实现代码:
for _ in range(5):
generate_samples(sess, generator, BATCH_SIZE, generated_num, negative_file)
dis_data_loader.load_train_data(positive_file, negative_file)
for _ in range(3):
┆ dis_data_loader.reset_pointer()
┆ for it in xrange(dis_data_loader.num_batch):
┆ ┆ x_batch, y_batch = dis_data_loader.next_batch()
┆ ┆ feed = {
┆ ┆ ┆ discriminator.input_x: x_batch,
┆ ┆ ┆ discriminator.input_y: y_batch,
┆ ┆ ┆ discriminator.dropout_keep_prob: dis_dropout_keep_prob
┆ ┆ }
┆ ┆ _ = sess.run(discriminator.train_op, feed)
个人总结与疑点
这里写图片描述
生成器是以某种方式采样生成一批数据传给判别器的,这样判别器反向将梯度回传给生成器时貌似不太好办?
而在
中,生成器每生成一个
时,都会计算该
在生成分别中的概率,并且利用上一次训完的判别器计算出相应的
,这个
可以理解为生成该
的权重?经过几轮的训练后,
越大的
不知道上面我个人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有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 开头就说了传统的
方法存在
问题,在本篇论文中,生成器只是在
时用了
来做
,而在真正训练生成器的时候,生成器并没有用到
,只是在判别器 中用到了
来训练生成器 ,训练好的生成器能得到更好、更准确的
。那么无论在
,还是在
阶段,其生成器的输入时一致的,不存在在
时用
作为
,而在预测的时候用
。
备注:公众号菜单包含了整理了一本AI小抄,非常适合在通勤路上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