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远程银行已成为金融服务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融入更是为远程银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本文中,中电金信研究院副院长、总架构师陈书华结合多年来在远程银行领域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积累,系统性地探讨了远程银行的兴起、业务组织、以及AIGC技术对这一领域的深刻影响和重塑,希望能在新年伊始为各位读者带来远程银行与AICG融合的新视野、新启发,与各位同仁共飨。
目录
第一章:远程银行的前世今生,全球与中国的故事
第二章:远程银行的业务组织
第三章:AIGC对远程银行的影响
第四章:AIGC对远程银行支持的核心技术
第五章:AIGC在远程银行中的技术难题
01
远程银行的前世今生
全球与中国的故事
如果你想去银行办点事,比如查余额、转账或者问点贷款的事,是不是觉得跑网点又麻烦又浪费时间?其实,这正是远程银行诞生的原因——它就是为了让人们不用去银行,也能轻松办事的一种服务模式。今天,我们就聊聊远程银行是怎么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全球银行业的“顶梁柱”的。尤其是在欧美和中国,它们的远程银行发展故事,既相似又不同。
远程银行的“前世”:从电话到电脑的开端
上世纪80年代,远程银行的故事从欧美开始了。当时,银行家们也在想,客户能不能不用跑网点,也能办业务呢?于是,电话银行(Telephone Banking)出现了。客户只需要打电话给银行,就能通过人工客服或者自动语音系统完成查余额、转账和付账单的操作。虽然功能很简单,但这是远程银行的起点。
到了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聪明的银行家们发现,既然大家都在用电脑上网,为什么不开发个“网上银行(Online Banking)”呢?于是,英国的汇丰银行(HSBC)和美国的花旗银行(Citibank)率先推出了在线服务。客户可以通过银行官网登录自己的账户,轻松完成转账、查询和申请贷款。这比电话银行方便多了!
欧美的远程银行这时候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的大银行中,越来越多的业务都能在网上完成。不过,这时候的远程银行还是“傻瓜式”的,界面单调,操作也不够智能,但好歹算是个革命。
移动互联网来了,远程银行开始“智能化”
2000年之后,智能手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欧美国家的银行紧跟潮流,把远程银行的重心从电脑搬到了手机上,开启了手机银行(Mobile Banking)时代。只要下载银行的App,客户就能随时随地查询余额、转账、申请信用卡,甚至还能买理财产品。
比如,美国的摩根大通银行推出了一款功能超全的手机银行App,用户不仅能办业务,还能用手机拍张支票照片,直接存款到账户里。太酷了吧?欧洲的银行也不甘示弱,像荷兰的ING银行,直接在手机银行里加了一个“智能投资功能”,帮客户用小额资金轻松理财。
更厉害的是,欧美银行开始用人工智能(AI)提升服务。比如,美国银行推出了一个叫“Erica”的智能助手,它能帮客户查账单、提醒还款,甚至根据消费习惯给出存钱建议。远程银行已经从“办业务”进化到了“帮你管钱”。
中国的“追赶与超越”之路
中国的远程银行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却让人刮目相看。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银行还主要靠电话银行提供远程服务。那时候,客户打个电话,银行的人工客服会帮忙查询余额、转账,虽然方便了一点,但跟欧美的网上银行比,还是落后了不少。
到了2000年初,中国的银行开始上线网上银行,像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这些大行都开发了官网,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登录完成基本的查询和转账操作。但真正让中国远程银行“腾飞”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微信支付、支付宝加速了远程银行的崛起
2010年后,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中国的银行发现,如果不跟上时代,就要被用户抛弃了。于是,手机银行App开始成为中国银行们的“标配”。无论是查询余额、还房贷,还是买基金、申请信用卡,都可以在App上一键搞定。
比如,招商银行推出了一个极具创新的手机银行App,客户登录后能看到完全个性化的界面,像“你最近的消费记录”“适合你的理财产品”都会直接推荐给你。工行和建行也紧跟其后,把手机银行打造成了客户生活的“全能助手”。
中国的“超车时刻”:智能化服务
进入2020年后,中国的远程银行不仅能做基础服务,还加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高科技。比如:
■ 智能客服:建行的智慧客服可以像真人一样回答客户问题。客户问“我上个月花了多少钱?”机器人能快速调出数据,语音回复,效率特别高。
■ 智能外呼:招行的AI外呼服务,可以根据客户的贷款逾期情况,用不同的语气催缴,比如对高信用客户用温和的提醒话术,而对风险客户用严谨的法律语言。
■ 农村普惠金融:通过远程银行,偏远农村的用户也能用手机办理贷款、买保险,解决了传统网点覆盖不到的问题。
中国远程银行的优势在于,它不光服务城市客户,还覆盖了农村,让更多人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相比之下,欧美的远程银行更多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
远程银行的“今生”:全球比拼
今天的远程银行,已经从“简单办业务”进化到“帮客户管好钱”的阶段。欧美和中国的远程银行都在不断升级,但也有一些不同:
■ 欧美更智能:欧美的远程银行更注重个性化,比如用AI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推荐最合适的理财方案。
■ 中国更接地气:中国的远程银行结合了微信、支付宝等社交平台,功能更加贴近普通用户,比如扫码支付、红包转账这些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
未来的远程银行:更聪明、更懂你
远程银行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可以预见的是,银行会更智能、更懂客户:
■ 个性化服务:未来的远程银行就像你的私人金融顾问,它知道你的消费习惯,会推荐适合你的理财产品,还会提醒你该攒钱了。
■ 无缝场景化体验:你在购物时,远程银行会自动帮你计算分期付款方案,或者直接推荐更便宜的贷款。
■ 隐私保护与安全升级:远程服务越方便,安全问题就越重要。银行会投入更多资源保障客户信息安全。
远程银行的进化,是科技和人类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从电话银行到智能手机,从欧美起步到中国追赶并超越,这个行业一直在向“更便捷、更智能”的方向前进。未来,不管你在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存钱、贷款还是理财,远程银行都能帮你轻松搞定,让金融服务像水电一样,成为生活中随时可用的必需品。
02
远程银行的业务组织
从电话银行到网上银行,再到移动银行和全渠道整合,国内外银行的组织结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协同的过程。国外银行更注重稳健和创新,通过数字银行部门整合资源;而国内银行在快速追赶后,凭借智能化和场景化服务,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中电金信预测,未来,远程银行将进一步融合技术与服务,推动金融服务的全面数字化。
起步阶段:电话银行部门的设立
在远程银行的早期阶段,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主要围绕电话银行展开。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电话银行,银行通常设立专门的电话银行部门,隶属于客服中心。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人工客服或简单的自动语音系统(IVR)为客户提供余额查询、账单支付等基础服务。例如,美国花旗银行的电话银行部门是当时客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的电话银行起步较晚,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的银行逐步推广电话银行服务。比如,中国工商银行设立了电话银行部门,为客户提供基础的查询和转账服务。但与国外相比,这一阶段的电话银行更多作为网点服务的补充,依附于运营支持部门,独立性较低。
转型阶段:网上银行推动独立团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银行逐渐将重点从电话银行转向网上银行(Online Banking)。在这一阶段,远程银行的组织结构开始复杂化,银行成立了独立的电子银行部门。
在国外,电子银行部门成为远程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例如,英国的汇丰银行(HSBC)设立了专门的“电子银行部”,下设技术开发组和客户支持组,统一负责网上银行的开发、运营和维护。业务范围从简单的查询、转账拓展到贷款申请和理财产品购买。
国内的远程银行在2000年初进入网上银行阶段,组织结构也逐步升级。大多数银行设立了电子银行部,直接向总行管理层汇报。这个部门独立性较强,承担了技术开发、平台维护和客户服务的职责。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00年成立电子银行部,负责其企业网上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的运营。
成熟阶段:多渠道整合与智能化团队
到2010年前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远程银行的业务重点转移到手机银行(Mobile Banking),组织结构进一步调整。此时,远程银行进入多渠道整合阶段,银行开始成立数字银行部门或多渠道管理部门。
国外的银行在这一阶段注重整合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设立了“数字银行与创新部”,统一管理其线上渠道,并引入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团队,负责开发个性化推荐和智能服务。荷兰的ING银行则在手机银行中引入智能投资功能,由数字银行部统一规划。
国内的银行在此阶段发展迅猛。大部分银行成立了远程银行中心或智能银行部,统筹管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智能客服等业务。例如,招商银行的远程银行中心不仅运营手机银行App,还负责客户满意度回访和AI外呼。为了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国内银行在组织结构中加入了数据分析组和人工智能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