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搭载激光雷达的、即将上市的车有3款(据我所知):
·上汽智己:2021年Q4交付。
·蔚来ET7:2022年Q1交付。
·小鹏P5(名称待定,2021上海车展公布):预计2021年Q4交付。
交付时间集中在2021年底至2022年初,所以题目说“激光雷达从2021年开始大量上车”,也基本没毛病吧。
这时候再联想起几年前马斯克语出惊人的一句话:
“激光雷达太蠢了,谁依靠激光雷达谁就会完蛋。(Lidar is a fool. Anyone relying on lidar is doomed)”。
可以说是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吧?
搭载激光雷达=L4?
按SAE标准,自动驾驶分为L0、L1、L2、L3、L4、L5等6个级别。其中L3级最难跨越,因为涉及到“出事责任是驾驶员还是车”这个关键问题:
在最难跨越的L3之前,各厂家在L2功能上兜兜转转好多年,不依赖激光雷达就已经把ACC、LCC等 L2经典功能做得比较成熟了,部分企业甚至把高速领航类辅助驾驶功能也做到了实用水平(特斯拉 NOA、小鹏NGP、蔚来NOP)。
那么,如今祭上了感知大杀器激光雷达,是不是意味着L3、L4马上就要实现了呢?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L3、L4,激光雷达是不是根本没必要呢?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就像Model3搭载了HW3.0硬件、但FSD Beta进入国内还遥遥无期一样,这些搭载了激光雷达的车型只能说是“硬件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至于什么时候用户才能用上L3、L4的自动驾驶:一看算法开发速度,二看数据收集进度,三看法规,四看你掏不掏软件费。
激光雷达可提高L2的体验
这么看来,激光雷达是不是暂时用不上了呢?非也,因为激光雷达不仅对L3、L4有用,也能显著提升L2辅助驾驶的功能体验!
为什么激光雷达会让人更放心呢?这要从它的原理讲起:
一条激光过去是直的,相当于数字扫点,理论上把所有周围的点扫一遍,就能清楚知道周围环境是什么样。
与激光雷达不同,摄像头的采集的是像素信息,就和人眼看到的差不多。
与人不同的是,人眼配备了超强的智能处理器(大脑),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识别出环境中的车道、车辆、行人等等,而对车辆来说,像素信息只是无意义的海量数字,必须经过如下的抽象、重构等复杂过程,必须依赖超强智能才能达到人类的识别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不配备激光雷达的话,感知能力上的边界要想通过智能算法来弥补,那得多付出10倍的努力。
再打个比方,咱们人类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偶尔也就看花眼的时候,比如将近处的物体识别成了远处的--就像是大脑在处理像素信息的时候产生了视错觉。
但如果给每个像素点都标上距离信息(相当于配备了激光雷达),那就绝不可能产生这种视错觉了[1]!
什么近大远小啊之类的道理我都懂,但这个鸽子为
什么这么大呢? 图片来源[1]
除了上面提到的场景之外,激光雷达对于强光变换、弯道巡航、夜间行车、狭窄通行等场景下的 L2功能体验提升都会很有帮助。
马斯克为什么不用激光雷达?
马斯克将激光雷达称为蠢蛋了,恐怕一时半会也不好改口,看来是不会用的。
那么,他为什么不用激光雷达呢?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积极角度:人不需要激光雷达也能开车,那么机器一定也能;如果现在使用了激光雷达,也许会依赖成瘾导致“超强智能“的开发进度减慢,从而不利于人类的整个文明进程。
消极角度:为了省钱 --特斯拉立志于卖2000万辆车,未来车价也要不断降低,所以激光雷达 这种额外的成本, 能省则省。
最初,一个激光雷达要几十万人民币,想用也用不起--既然用不起,那就顺便骂一句它是蠢蛋。他可能没想到: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凭借钢铁洪流一般的研发与制造能力,华为、大疆(旗下的览沃科技)竟然能这么快地把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成本降到千元级别吧!
千元级别是什么概念?那意味着即便将来有一天真的仅依赖摄像头就能实现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了,那再加上激光雷达作为冗余、进一步确保安全也是很划算的啊!
何况,这个成本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作为一名消费者,小命最要紧。即便真的有一天不依赖激光雷达就能实现L3、L4级的自动驾驶,那我还是希望能加上激光雷达作为冗余以确保万无一
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