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创新要植根市场”_数据

2020年,金融科技从战略走向落地。

众所周知,2019年,央行正式发布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首次对金融科技进行系统化的归纳与论述,是金融科技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时间过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落地成效几何?赛道上涌现的参与者又将如何乘风破浪?

《国际金融报》记者邀请多位行业研究者、思考者和实践者,一起探讨金融科技在促进区位经济一体化、助力小微企业融资、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破除农企融资困境方面起到的作用,以及金融科技落地应用面临的挑战、后续发展路径。

自去年会议将“区块链”作为国家战略以来,各部委着力助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人民银行出台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规范并启动“监管沙盒”试点;工信部引导、构建区块链产业并大力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证监会通过区域股权市场进行区块链建设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区块链纳入“新基建”范畴;科技部加大区块链技术研发……

“区块链”这一国家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但大规模落地应用仍存在诸多“卡脖子”的因素,如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成为当下的热门议题。就此,《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区块链研究院院长马小峰。

在马小峰看来,国家对区块链技术的原始创新非常重视,各部委都在积极推动区块链方面的部署,目前区块链产业发展处于打基础阶段,算力(TPS)并不是制约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的主要因素。他认为,区块链技术要规模化应用需要“跨链”和更高效的隐私保护算法。此外,区块链技术创新要植根市场,在市场应用中不断迭代完善,多构建一些开源的区块链社区。

01

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

“工信部从技术和产业角度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央行、银保监会从金融场景入手,探索‘监管沙盒’;网信办实行备案制,确保区块链信息安全。”

实际上,工信部在2016年就发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提出由7个主要技术特征构成的区块链通用技术需求和典型的区块链技术架构,分析了共识机制、数据存储、网络协议、加密算法、隐私保护和智能合约等核心关键技术,以及区块链治理和安全问题,初步明确了21个标准化重点方向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标准化方案。

2019年1月份,国家网信办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随后公示首批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清单。当年10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中要求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努力让我国在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

会议定调后,各部委开始着力推动区块链行业标准和技术落地。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2月正式发布《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规定了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安全体系,包括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密码算法、节点通信、账本数据、共识协议、智能合约、身份管理、隐私保护、监管支撑、运维要求和治理机制等方面。

今年4月13日,工信部科技司披露第一届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8年3月份由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筹建,主要是为了加快树立我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路线图,提前布局重点技术标准研制,适时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

同样在4月,发展改革委明确新基建范围,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

据马小峰介绍,工信部从技术和产业角度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央行、银保监会从金融场景入手,探索“监管沙盒”;网信办实行备案制,确保区块链信息安全。

今年下半年开始,各部委加大了多区块链基础上的搭建。7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原则同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5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区块链建设工作的函》,这是在证券行业区块链基础方面实施的创新建设。上海股交中心联合同济区块链研究院共同推进试点工作。9月29日,上海股交中心宣布区块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已能实现全部业务数据上链,并成功与证监会监管区块链实现跨链联通对接。

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众多金融科技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然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跨界应用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金融科技使得跨界交叉性新产品不断涌现,不同业务直接关联渗透,风险的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波及面更广,且一旦爆发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北京在国内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柴洪峰牵头下,中国银联、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等联合研发“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基础设施,旨在利用区块链、舆情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技术打造监管工具通用的基础设施,为我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已在银联“手机POS创新应用”进行了试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此外,工信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8月30日启动国家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协同新型基础设施——“星火·链网”,首个超级节点落地重庆。

02

“跨链”、隐私保护需加强

“从同济研究院大量应用实践看,无法‘跨链’和缺乏高效‘隐私保护算法’是目前制约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应用主要的制约因素。”

据悉,“星火·链网”采用自主研发的许可公有区块链技术,既兼容公有区块链开放接入、灵活、可扩展性等特性,又融合联盟区块链易于监管、高性能、安全可控等特性的区块链技术系统。

它分为两层,上层是由超级节点构成的主链,用于管理标识、公共数据或者国家未来提供的其他法定资产,也包括监管规则的实现。下层是通过骨干节点连接的既有的各类型的区块链应用,可以从主链获得标识、数据。

在马小峰看来,区块链节点具有可扩展性,每秒交易量不再是制约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因素,“目前区块链算力能满足大多数应用场景,对算力要求高的产业级区块链可以通过上云、虚拟化节点,来提升算力和节点”。

从同济研究院大量应用实践看,马小峰认为,无法“跨链”和缺乏高效“隐私保护算法”是目前制约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应用主要的制约因素。同济区块链研究院联合苏州企业征信、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苏州银行等长三角机构,打造基于区块链的长三角征信链应用平台。这是目前区块链行业比较大规模的一次涉及到“跨链”和“隐私保护”技术与工程突破的创新应用示范。

长三角征信链基于区块链等技术搭建征信链应用平台,企业征信机构将征信数据、授权信息、查询记录上链存储,实现征信机构跨区域、跨系统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机构间企业征信报告信息(如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涉诉信息等)互联互通。

马小峰称,“在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通过征信链打通社会信用和金融信用。但上海有上海的征信体系,苏州有苏州的征信体系,区块链技术要在全国范围内规模化应用,首先要解决不同区域之间的‘跨链’链接。”

此外,马小峰指出,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需要更复杂的隐私保护算法。现有的复杂隐私保护算法通病是工程量大、耗时费力,很难达到商用的级别。“我们现在针对不同的场景做研究,比如在金融场景里面,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把通用的隐私算法优化,以便实现算法效力的提升,从而达到既快速又安全的商用要求”。

03

技术创新要植根市场应用

“通俗地说,区块链就是一个巢,区块链技术创新要植根市场,在市场应用中不断迭代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产业、金融、民生管理、政务等应用场景可以有很广泛的应用。”

要抢占区块链高地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马小峰介绍,同济大学2013年便开始了金融科技及区块链研发,2017年开始自主研发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梧桐链”,2017年与苏州市共建了区块链产学研创新平台,2018年又在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支持下成立上海市区块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据介绍,梧桐链是企业级区块链联盟链底层平台,具有原生国密算法支持、原生支持UTXO,适合资产数字化场景、高性能智能合约引擎、兼容基于Docker的智能合约、完善的权限安全控制、便捷应用开发支撑、基于应用场景的优化、完善的技术支持。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应用迭代发展,现在梧桐链底层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银行、保险、航运物流、海关、司法、政府管理、艺术品交易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截至今年7月已累计服务超过1500家中小企业,融资金额逾500亿元,实现资金供应链8级流转。

“通俗地说,区块链就是一个巢,区块链技术创新要植根市场,在市场应用中不断迭代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产业、金融、民生管理、政府政务等应用场景可以有很广泛的应用,其中解决多方合作信任问题的‘存证’,相当于互联网兴起时的门户网站,会是区块链技术落地最基础也最广泛的应用。”马小峰称。

经过多年的实践,马小峰指出,区块链技术快速迭代,传统单靠高校和几家大企业牵头科研的模式要转变。我国有影响力的区块链开源社区在国际上比较少,区块链来源于社区,更多的企业上链,更广泛的参与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