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一种把区块以链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数据结构,每一个区块通过散列的方式与上一个区 块相连,实现了可追溯;同时,用密码学保证了数 据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每一个区块的生成,都 是参与者对整个系统交易记录的事件顺序和当前状态建立的共识。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参与数据的记 录、存储,都可以拥有整个区块链数据的备份,从 而在没有中央控制节点的情况下,使用分布式集体 运作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分布式对等网络。因此,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去信任、数据 不可篡改、可追溯等诸多优点。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Nakamoto)”的学者在 2008 年发表的奠基性论文 《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作为比特 币的底层实现技术,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 (DLT),由于其具有分布式、去信任、不可篡改等 优点,该技术被认为是构建未来“信任互联网”“价 值互联网”的支撑性技术,已成为全球创新领域最 受关注的话题,受到投资界、学术界、工业界及政 府部门的热烈追捧。虽然各国政府对比特币和各种 虚拟币的态度各不相同,但对区块链技术大多持积 极的态度。
近年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 以及多个发达国家先后发布了有关区块链的系列报 告,探索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当前,区块链技术 的应用领域已经超越了金融领域,并逐步在供应链、 征信、身份认证、公益慈善、物联网等领域展开实 践。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乌镇智库 2017 年 发布的《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自 2012 年 以来,全球区块链企业数量以超过 65.2 % 的复合增 长率快速增长。一种乐观的预测认为,到 2025 年 之前,全球 GDP 总量的 10 % 将利用区块链技术储 存。据数字市场漫记(DMR)估计,到 2024 年, 区块链产业规模有望达到 200 亿美元。
国 内 外 行 业 应 用 现 状
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发源地,美国在区块链技术 和应用上投入巨大。2017 年,美国至少有 8 个州提 出和研究了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法案。2018 年 2 月,美国众议院连续两次召开区块链听证会, 探讨区块链技术的新应用。美国国务院强调通 过区块链技术提高透明度,可以解决腐败、欺诈 或挪用公共采购资金的问题。美国财政部正在进 行试点计划,以确定区块链技术是否可以用于供 应链管理,还采取了措施来改善针对基于区块链 加密货币的“反洗钱 / 打击恐怖主义融资(AML/ CFT)”的相关法律,并与金融机构形成公私合 作关系(PPPs)以共享信息。佛蒙特州的南柏林顿市将试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房产交易。加利福 尼亚州立法者已经提交了一项法案,如果能够顺 利通过,那么该州的电子记录法律将会认可区块 链签名和智能合约。纽约州电力公司 TransActive Grid 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 P2P 分布式微电网络的 新能源概念,通过区块链建立微电网网络,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在区块链上记录剩余的电量并通 过智能合约卖给邻居用户。
2016 年 1 月,英国政府发布了一份名为《分布 式账本技术:超越区块链》的报告。报告指出,区 块链技术在改变公共和私人服务领域都有着巨大的 潜力。除了创建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公共平台为全民 和社会提供服务,英国政府还计划开发一个能够在 政府和公共机构之间使用的应用系统。日本政府则 大力支持区块链和数字货币行业,建立了首个区块 链行业组织——日本区块链协会(JBA)与区块链 合作联盟。俄罗斯正在大力推动区块链基础设施建 设,俄罗斯最大的银行 Sberbank 与政府合作,用区 块链转移和保存文件,成为区块链真实的应用案例。加拿大有一个庞大的区块链创业社区,汇集了包括 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在内的一大批区块链 顶级人才。加拿大证券管理委员会(CSA)日前主 动地推出了新的“Fintech 沙箱(SandBox)”计划, 以促进加拿大区块链行业的发展。
区块链技术发源于开源社区,并在社区中发展 壮大,此后逐渐受到金融机构、IT 巨头等机构的 关注。例如,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代表的开源项目 主要以公有链为主,打造了区块链公共平台;Linux 基金会于 2015 年发起的超级账本项目(Hyperledger)则偏重于研究联盟链技术。同时,IBM、微软 Azure、AWS 等互联网国际巨头企业正在极力打造 支持区块链应用的基础设施,区块链即服务(Blockchain as a Serveice,BaaS)。
2016 年以来,我国也通过多种形式关注 和支持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的发展。2016 年 10 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 展白皮书(2016)》,同年 12 月区块链首次 被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写入“十三五”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需加强区块 链等新技术的创新、试验和应用,以实现抢占新 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7 年成 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数字货币发行和支撑该 技术的商业运作框架。中国人民银行的基于区块 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于 2017 年初进入试运行阶 段并测试成功。此外,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互联网公 司也积极布局区块链产业,全国另有超过 100 家 区块链创业公司,主要瞄准区块链基础设施技术 研发及其在征信、供应链、资产管理、物联网等行业的应用。2008—2017 年,我国区块链技术领 域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共递交 550 份专利申 请;美国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二,共递交 284 份专 利申请。
区 块 链 面 临 的 技 术 挑 战
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成功应用。截至 目前,比特币区块链系统已经运行了 8 年多,除了 有限的几次分叉,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充分显 示了其强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区块链技术目前的 应用大多仍集中在金融领域,例如,数字货币、跨 境支付、证券交易、财产注册与认证等。然而,其 未来要在金融领域做大规模推广应用还需要攻克很 多问题,如性能问题、可监管性问题等。
在供应链领域,通过区块链,供应链各方可以获 得一个透明可靠的统一信息平台,实时查看状态,追 溯物品的生产和运送整个过程,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 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当发生纠纷时,追查和举证也 变得更加容易。然而,供应链管理往往涉及到诸多 实体,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这些实体之 间存在大量复杂的协作和沟通,应用区块链进行链 上链下的有效协同,也存在诸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关。
在制造业领域,工业 4.0 应用,可以使用区块 链来记录生产过程的每一步,对于生产过程中的不 同参与者,采用不同的权限来访问区块链,以更加 可靠和安全的方式,为参与者提取相关信息并确认 生产过程中的步骤。但是不同的终端和传感器要参 与区块链网络,进行协同和验证,当前的物联网终 端和传感器计算能力及存储很难支撑,而区块链网 络协同的实时性也亟待提高和优化。
在能源领域,基于区块链的微电网络,也存在 可扩展性问题和验证交易的能源消耗问题等。此外, 由于区块链自身的存储能力有限,应用于社交、电 子商务等领域时,还要考虑大量数据的存储问题、 交易效率问题等。
当前区块链行业正高速发展,区块链技术也得 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在基础研究领域,国 内外相关研究工作仍处于初步阶段,区块链体系结 构、共识算法、隐私保护、智能合约、跨链交易等 方面的技术挑战越来越制约着区块链技术及行业的 发展。尽快寻找有效方案,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增强完善区块链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是当前区 块链发展浪潮中的关键点与“杀手锏”。
(一)区块链体系结构研究
区块链体系结构是区块链系统运行的基础,但 随着用户数量、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加,其吞吐量低、 交易确认时间长、共识节点接入速度慢、存储资源 浪费等问题愈发突出,严重影响用户使用与行业拓 展。近几年,工业界和学术界从区块链结构设计等 方面开展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
并行化架构:区块链分片技术(Sharding)采 用并行化思想,将用户划分到不同的网络分片内, 并行处理不相交的交易集合,进而提升整体性能, 但处理涉及不同分片的交易时,需要经过复杂的跨 分片通信,开销很大。Plasma 则通过利用侧链层次 树划分整个网络,用“分治”来扩大交易规模。
链上、链下协同架构: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以类比特币区块链为基础,提出将交易 过程尽可能放在链下,进行链下快速交易,而链上 交易仅用于担保与结算。本质上,闪电网络并没有 提升链上交易性能,并且链下交易环节未存储到区 块链中,会影响交易的可追溯性。雷电网络(Raiden Network)作为“以太坊版本”的闪电网络,可与 Sharding、Plasma 结合,进一步提升交易处理能力。
并行化、链上链下协同等新型架构为解决区块 链的性能和资源占用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但 是这些研究工作目前还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很多 具体的问题如并行化架构的合理分片、跨片通信、链上链下协同的去中心化、可追溯等问题还缺少高 效的算法和机制。
(二)区块链共识算法研究
区块链共识算法保证了区块链系统中各节点 可以维护相同的交易内容和顺序,是区块链系统 的核心机制。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常见的共识 算法包括工作量证明算法(PoW)、权益证明算法 (PoS)、股份授权证明算法(DPoS)以及拜占庭 容错算法(PBFT)[2],这些算法各有优势但也都 存在自身的问题(见表 1)。
近年来,为了适应实际应用的需求,一些新型 共识算法被提出。Algorand 通过密码抽签机制随机 选取一组验证者使用优化的拜占庭协议进行共识来提高共识效率 [3];Bitcoin-NG 通过工作量证明选取 的领导者发布交易微块,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比特币 区块链 PoW 共识的性能 [4];Casper 通过锁定保证 金的验证人下注共识以提升 PoS 算法实现的安全性 以及去中心化程度。
然而,无论是 PoW、PBFT 这些经典共识算法 还是 Algorand、Bitcoin-NG 这些新型算法都面临“三 难困境”问题,即区块链系统最多只能同时优化去 中心化、高性能以及安全性三种目标中的两个,寻 求“三难困境”的最优解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和技术挑战。
(三)区块链隐私保护研究
区块链隐私保护是为了解决公开的交易信息带 来的账户隐私泄漏问题。目前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 隐藏用户关键信息来实现,典型的隐私保护技术包 括:混币技术(CoinJoin)、隐秘地址(Stealth Address)、环签名技术(Ring Signature)[5] 以及 zkSNARKs 零知识证明算法 [6]。
混币技术、隐秘地址以及环签名技术只是间 接隐藏交易涉及的关键信息,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不 足;zk-SNARKs 零知识证明算法虽然属于直接隐藏 信息,但是其具有“可信赖的公共参数”以及效率 低下的问题。同时,量子计算的不断发展对隐私保 护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典型的隐私保护技 术都不具备抗量子攻击能力。新提出的 zk-STARKs 零知识证明算法完全依赖散列和信息理论,解决了 zk-SNARK“可信赖的设置”问题并具备抗量子攻击 的能力,但是该研究处于早期阶段,技术还不成熟且 存在证据过大等缺点。因此,设计既能保证高效安全, 还能保证交易关键信息隐藏与交易有效性验证的技 术方案依然是未来区块链研究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
(四)区块链智能合约研究
Nick Szabo 于 1996 年首次提出了智能合约的 概念:一个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约定,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约定的协 议。区块链为智能合约提供了一个去中心化、不可 篡改、公开透明的运行环境,使得智能合约无需信 任第三方即可根据预设合约协议自动执行。目前针 对智能合约的研究主要围绕智能合约虚拟机、智能 合约升级、链下数据可信喂养等方面展开。
智能合约虚拟机可以分为两大类:自主可控的 虚拟机,如以太坊虚拟机(EVM);使用现有成熟 的编译运行环境的虚拟机,如 Java 虚拟机(JVM)。使用现有成熟编译运行环境的虚拟机运行效率较 高,但不可控因素较多,而 EVM 等自主可控的虚 拟机当前的运行效率还存在较大问题。目前的研究 工作主要有 Solidity 编译器的优化、适合智能合约 的 Web 程序集(WASM)执行环境研发等,上述工 作均处于早期研究阶段。
智能合约是现实世界契约的计算机化交易协 议,在智能合约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无法将所有 情况考虑在内,当链上的智能合约没有按照预期运 行时,就需要升级智能合约,并且对智能合约的行 为作出解释。Corda 提出将合约法律文本与代码结 合存储于链上,当合约代码发生未预期的行为时以 法律文本为准,但仍缺乏代码可升级的灵活性,因 此一套可升级且可解释的智能合约完整方案是智能 合约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所在。
智能合约存在于区块链空间,与链下真实世界 活动相关联是其大规模应用的前提。Oraclize 将智 能合约与 Web API 通过加密证明链接起来,使得智 能合约无需额外的信任,即可获得现实世界的真实 活动数据;IC3 提出可信数据喂养系统 Town Crier (TC),通过英特尔最新可信硬件 SGX 向智能合约 提供认证可信以及机密性数据。然而,现有的可信 数据喂养解决方案灵活性较差,如 Oraclize 需要将 整个 https 请求响应返回并且依赖于链下的中心化 服务器,TC 无法支持代码的更新,需要研究新型 灵活、可信的数据喂养方案以满足智能合约对链外 数据的喂养需求。
(五)区块链跨链通信研究
随着区块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加密数字货币、 资产追踪、身份管理等领域,产生了很多分立的区 块链系统,而这些独立的区块链需要相互交易进而 实现价值最大化,就需要研究跨链通信技术。解决 跨链交易中有效性、可扩展性、原子性等问题是当 前区块链跨链通信技术的研究重点。
目前区块链跨链通信技术研究代表性方案包括 成 对 通 信、Interledger、Cosmos、Polkadot 等。成 对通信通过获取对方区块链的区块头与特定交易的 简化付款验证(SPV)证明,可在没有外部参与的 情况下验证跨链交易的有效性;Interledger 通过构 建连接器,找到一条到接受者的资金转移路径,资 金在连接器之间转移,从而实现跨链;Cosmos 利 用 Hub 与 Zone,当源 Zone 与目的 Zone 进行跨链 交易时,Hub 对 Zone 形成的包进行跨链转发;而 Polkadot 的愿景是实现异构区块链之间的跨链,同 时事务可以在不同的区块链上并行执行,从而增加 系统的吞吐量。
上述跨链通信方案大多面向跨链某一具体场景 且性能较低,如成对通信仅限于交易存在性验证, Interledger 以及 Cosmos 仅用于跨链转账这个单一 功能;虽然 Polkadot 支持的跨链类型更为丰富,但 是其仍处于非常早期的方案设计阶段。随着跨链交 易的需求不断增加,实现安全、高效且通用性好的 跨链技术方案迫在眉睫。
高 通 量 区 块 链
性能问题是制约区块链技术未来大规模应用的 重要瓶颈之一。当前应用广泛的公有链(如比特币、 以太坊)和联盟链(如超级账本)都无法支持高频 交易的场景,在吞吐量方面与高频交易(如支付、 大规模物联网)的实际需求存在几个数量级的差距。为了弥补这种差距,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 展了高通量区块链技术的研究。
不同于已有的很多性能优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 协议和算法层面 [2~4],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 所高通量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聚焦于底层架构层面的 技术突破,包括区块链基础架构以及承载区块链系 统的硬件架构。首先,在区块链基础架构上,通过 构建交易图谱,将原始区块链切分为很多切片,并行处理不同分片的交易记录,片内共识使用流水化 技术优化共识效率,并通过随机轮换记账节点集合 机制,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障安全性。对于跨切 片的交易,设计了 InterChain 跨分片通信架构(见 图 1),通过分片网关和互联链节点的协同实现交易 的跨分片通信。其次,在硬件架构上,针对现有通 用计算架构效率不足,而专用芯片仅针对特定算法 应用范围有限的问题,提出支持自定义算法的专用 芯片架构(见图 2),通过抽象各类共识、验证签名 算法的计算内核,设计基于松耦合计算内核的芯片 架构,并利用区块链算法本身的容错性,简化功能 单元设计,从而提升计算通量。
政 策 建 议
当前我国投资界、产业界、学术界以及政府 给予了热炒的区块链技术以高度的关注。然而,很多项目只是披着区块链的“外衣”,犹如当年互联 网发展初期一样,鱼龙混杂。著名信息技术研究 和顾问机构 Gartner 每年都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 (the hype cycle)显示,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必经 过 5 个阶段:最初的兴起期,热炒的膨胀期,幻 灭的低谷期,稳步的爬升期,以及成熟的实质产 业期。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是这样,区 块链技术也不例外。经过这两年热炒之后的区块 链技术,必须经过各方面扎实的技术研发、准备 和铺垫,才可能大规模形成产业,影响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最终“飞入寻 常百姓家”。
因此,对待区块链技术,不能盲目跟风,需要 理性看待。既要看到区块链技术的优点和可能带来 的变革,也要认识到当前区块链技术存在的不足和 挑战。从技术层面,要加大区块链底层和基础技术 的研发和优化;从治理层面,要适时跟进制定法律 法规,创新监管模式;从人才层面,要加大交叉学 科人才培养的力度,补充人才空缺。
(一)应重视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研发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区块链产业风风火火 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区块链底层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的 现实。目前,大多数区块链项目、区块链团队都是 基于比特币、以太坊、超级账本等国外提出的区块 链平台,或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探索在特定领域、 特定行业的应用。
为了应对上述性能、安全性等区块链技术发展 和大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创新 才是重中之重。应该加大在体系结构、共识算法、 验证签名机制、(跨链)通信协议、专属硬件等方 面的研发投入,耐心地从底层研发做起,做到技术 自主可控, 引领全球区块链技术发展。
(二)需要发展创新监管模式
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应用有专门的运营单位,可 以作为特定的监管对象,秉承分布式、去中心化思 想设计的区块链应用(DAPP)一旦部署,就是所 有自由接入的节点和参与者共同负责,没有中心化 节点和存储,不存在某个特定机构对其负责,这给 区块链应用的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
因此,一方面,国家在鼓励区块链技术和应用 发展的同时,要从立法层面积极跟进,引导区块链 的应用方向,规范区块链应用的审查和部署;另一 方面,要从信息技术工具层面,加大针对区块链平 台和应用的监测、分析、判别、预警等信息技术工 具的研发投入和力度,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信 息安全等先进技术,从而实现对区块链平台和应用 的科技监管。
(三)加强交叉学科人才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是运行在区块链上 的计算机程序。区块链技术让人们可以在去中心化 的情况下达成共识,而智能合约则决定了可以达成 什么样的共识。换言之,区块链只是一个分布式的 记账方式形成的公共账本,智能合约则进一步结合 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经济活动,约定了谁 与谁、在什么情况下记账,进而产生什么样的账本。
未来,区块链体系基础架构搭建完成,在商业 应用场景中,所谓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很大程度 上就是利用区块链编写智能合约。参与各方进行谈 判和协商,形成合约条款,再编写计算机程序形成 智能合约,并保证准确无误,方能部署运行。编写、 审核智能合约需要精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专业领域 的大量跨界人才,需要加强这些交叉学科人才的培 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