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篇篇幅较长,保障阅读体验,故拆分为上中下3部分发布
174道JavaScript 面试知识点总结(上)
以下为第二部分
62. 简单谈一下 cookie ?
我的理解是 cookie 是服务器提供的一种用于维护会话状态信息的数据,通过服务器发送到浏览器,浏览器保存在本地,当下一次有同源的请求时,将保存的 cookie 值添加到请求头部,发送给服务端。这可以用来实现记录用户登录状态等功能。cookie 一般可以存储 4k 大小的数据,并且只能够被同源的网页所共享访问。
服务器端可以使用 Set-Cookie 的响应头部来配置 cookie 信息。一条cookie 包括了5个属性值 expires、domain、path、secure、HttpOnly。其中 expires 指定了 cookie 失效的时间,domain 是域名、path是路径,domain 和 path 一起限制了 cookie 能够被哪些 url 访问。secure 规定了 cookie 只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传输,HttpOnly 规定了这个 cookie 只能被服务器访问,不能使用 js 脚本访问。
在发生 xhr 的跨域请求的时候,即使是同源下的 cookie,也不会被自动添加到请求头部,除非显示地规定。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HTTP cookies》 《聊一聊 cookie》
63. 模块化开发怎么做?
我对模块的理解是,一个模块是实现一个特定功能的一组方法。在最开始的时候,js 只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所以并没有模块的概念
,但随着程序越来越复杂,代码的模块化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函数具有独立作用域的特点,最原始的写法是使用函数来作为模块,几个函数作为一个模块,但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全局变量的污
染,并且模块间没有联系。
后面提出了对象写法,通过将函数作为一个对象的方法来实现,这样解决了直接使用函数作为模块的一些缺点,但是这种办法会暴露所
有的所有的模块成员,外部代码可以修改内部属性的值。
现在最常用的是立即执行函数的写法,通过利用闭包来实现模块私有作用域的建立,同时不会对全局作用域造成污染。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浅谈模块化开发》《Javascript 模块化编程(一):模块的写法》《前端模块化:CommonJS,AMD,CMD,ES6》《Module 的语法》
64. js 的几种模块规范?
js 中现在比较成熟的有四种模块加载方案。
第一种是 CommonJS 方案,它通过 require 来引入模块,通过 module.exports 定义模块的输出接口。这种模块加载方案是
服务器端的解决方案,它是以同步的方式来引入模块的,因为在服务端文件都存储在本地磁盘,所以读取非常快,所以以同步的方式
加载没有问题。但如果是在浏览器端,由于模块的加载是使用网络请求,因此使用异步加载的方式更加合适。
第二种是 AMD 方案,这种方案采用异步加载的方式来加载模块,模块的加载不影响后面语句的执行,所有依赖这个模块的语句都定
义在一个回调函数里,等到加载完成后再执行回调函数。require.js 实现了 AMD 规范。
第三种是 CMD 方案,这种方案和 AMD 方案都是为了解决异步模块加载的问题,sea.js 实现了 CMD 规范。它和 require.js
的区别在于模块定义时对依赖的处理不同和对依赖模块的执行时机的处理不同。参考60
第四种方案是 ES6 提出的方案,使用 import 和 export 的形式来导入导出模块。这种方案和上面三种方案都不同。参考 61。
65. AMD 和 CMD 规范的区别?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有两个方面。
(1)第一个方面是在模块定义时对依赖的处理不同。AMD 推崇依赖前置,在定义模块的时候就要声明其依赖的模块。而 CMD 推崇 就近依赖,只有在用到某个模块的时候再去 require。
(2)第二个方面是对依赖模块的执行时机处理不同。首先 AMD 和 CMD 对于模块的加载方式都是异步加载,不过它们的区别在于 模块的执行时机,AMD 在依赖模块加载完成后就直接执行依赖模块,依赖模块的执行顺序和我们书写的顺序不一定一致。而 CMD 在依赖模块加载完成后并不执行,只是下载而已,等到所有的依赖模块都加载好后,进入回调函数逻辑,遇到 require 语句 的时候才执行对应的模块,这样模块的执行顺序就和我们书写的顺序保持一致了。
// CMD
define(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
var a = require("./a");
a.doSomething();
// 此处略去 100 行
var b = require("./b"); // 依赖可以就近书写
b.doSomething();
// ...
});
// AMD 默认推荐
define(["./a", "./b"], function(a, b) {
// 依赖必须一开始就写好
a.doSomething();
// 此处略去 100 行
b.doSomething();
// ...
});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前端模块化,AMD 与 CMD 的区别》
66. ES6 模块与 CommonJS 模块、AMD、CMD 的差异。
-
1.CommonJS 模块输出的是一个值的拷贝,ES6 模块输出的是值的引用。CommonJS 模块输出的是值的拷贝,也就是说,一旦输出一个值,模块内部的变化就影响不到这个值。ES6 模块的运行机制与 CommonJS 不一样。JS 引擎对脚本静态分析的时候,遇到模块加载命令 import,就会生成一个只读引用。等到脚本真正执行时,再根据这个只读引用,到被加载的那个模块里面去取值。
-
2.CommonJS 模块是运行时加载,ES6 模块是编译时输出接口。CommonJS 模块就是对象,即在输入时是先加载整个模块,生成一个对象,然后再从这个对象上面读取方法,这种加载称为“运行时加载”。而 ES6 模块不是对象,它的对外接口只是一种静态定义,在代码静态解析阶段就会生成。
67. requireJS 的核心原理是什么?(如何动态加载的?如何避免多次加载的?如何 缓存的?)
require.js 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动态创建 script 脚本来异步引入模块,然后对每个脚本的 load 事件进行监听,如果每个脚本都加载完成了,再调用回调函数。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requireJS 的用法和原理分析》《requireJS 的核心原理是什么?》《从 RequireJs 源码剖析脚本加载原理》《requireJS 原理分析》
68. JS 模块加载器的轮子怎么造,也就是如何实现一个模块加载器?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JS 模块加载器加载原理是怎么样的?》
69. ECMAScript6 怎么写 class,为什么会出现 class 这种东西?
在我看来 ES6 新添加的 class 只是为了补充 js 中缺少的一些面向对象语言的特性,但本质上来说它只是一种语法糖,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其背后还是原型继承的思想。通过加入 class 可以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组织代码。
在 class 中添加的方法,其实是添加在类的原型上的。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ECMAScript 6 实现了 class,对 JavaScript 前端开发有什么意义?》《Class 的基本语法》
70. documen.write 和 innerHTML 的区别?
document.write 的内容会代替整个文档内容,会重写整个页面。
innerHTML 的内容只是替代指定元素的内容,只会重写页面中的部分内容。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简述 document.write 和 innerHTML 的区别。》
71. DOM 操作——怎样添加、移除、移动、复制、创建和查找节点?
(1)创建新节点
createDocumentFragment(node);
createElement(node);
createTextNode(text);
(2)添加、移除、替换、插入
appendChild(node)
removeChild(node)
replaceChild(new,old)
insertBefore(new,old)
(3)查找
getElementById();
getElementsByName();
getElementsByTagName();
getElementsByClassName();
querySelector();
querySelectorAll();
(4)属性操作
getAttribute(key);
setAttribute(key, value);
hasAttribute(key);
removeAttribute(key);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DOM 概述》《原生 JavaScript 的 DOM 操作汇总》《原生 JS 中 DOM 节点相关 API 合集》
72. innerHTML 与 outerHTML 的区别?
对于这样一个 HTML 元素:<div>content<br/></div>。
innerHTML:内部 HTML,content<br/>;
outerHTML:外部 HTML,<div>content<br/></div>;
innerText:内部文本,content ;
outerText:内部文本,content ;
73. .call() 和 .apply() 的区别?
它们的作用一模一样,区别仅在于传入参数的形式的不同。
apply 接受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指定了函数体内 this 对象的指向,第二个参数为一个带下标的集合,这个集合可以为数组,也可以为类数组,apply 方法把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作为参数传递给被调用的函数。
call 传入的参数数量不固定,跟 apply 相同的是,第一个参数也是代表函数体内的 this 指向,从第二个参数开始往后,每个参数被依次传入函数。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apply、call 的区别和用途》
74. JavaScript 类数组对象的定义?
一个拥有 length 属性和若干索引属性的对象就可以被称为类数组对象,类数组对象和数组类似,但是不能调用数组的方法。
常见的类数组对象有 arguments 和 DOM 方法的返回结果,还有一个函数也可以被看作是类数组对象,因为它含有 length
属性值,代表可接收的参数个数。
常见的类数组转换为数组的方法有这样几种:
(1)通过 call 调用数组的 slice 方法来实现转换
Array.prototype.slice.call(arrayLike);
(2)通过 call 调用数组的 splice 方法来实现转换
Array.prototype.splice.call(arrayLike, 0);
(3)通过 apply 调用数组的 concat 方法来实现转换
Array.prototype.concat.apply([], arrayLike);
(4)通过 Array.from 方法来实现转换
Array.from(arrayLike);
详细的资料可以参考:《JavaScript 深入之类数组对象与 arguments》《javascript 类数组》《深入理解 JavaScript 类数组》
75. 数组和对象有哪些原生方法,列举一下?
数组和字符串的转换方法:toString()、toLocalString()、join() 其中 join() 方法可以指定转换为字符串时的分隔符。
数组尾部操作的方法 pop() 和 push(),push 方法可以传入多个参数。
数组首部操作的方法 shift() 和 unshift() 重排序的方法 reverse() 和 sort(),sort() 方法可以传入一个函数来进行比较,传入前后两个值,如果返回值为正数,则交换两个参数的位置。
数组连接的方法 concat() ,返回的是拼接好的数组,不影响原数组。
数组截取办法 slice(),用于截取数组中的一部分返回,不影响原数组。
数组插入方法 splice(),影响原数组查找特定项的索引的方法,indexOf() 和 lastIndexOf() 迭代方法 every()、some()、filter()、map() 和 forEach() 方法
数组归并方法 reduce() 和 reduceRight() 方法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JavaScript 深入理解之 Array 类型详解》
76. 数组的 fill 方法?
fill() 方法用一个固定值填充一个数组中从起始索引到终止索引内的全部元素。不包括终止索引。
fill 方法接受三个参数 value,start 以及 end,start 和 end 参数是可选的,其默认值分别为 0 和 this 对象的 length 属性值。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Array.prototype.fill()》
77. [,,,] 的长度?
尾后逗号 (有时叫做“终止逗号”)在向 JavaScript 代码添加元素、参数、属性时十分有用。如果你想要添加新的属性,并且上一行已经使用了尾后逗号,你可以仅仅添加新的一行,而不需要修改上一行。这使得版本控制更加清晰,以及代码维护麻烦更少。
JavaScript 一开始就支持数组字面值中的尾后逗号,随后向对象字面值(ECMAScript 5)中添加了尾后逗号。最近(ECMAS
cript 2017),又将其添加到函数参数中。但是 JSON 不支持尾后逗号。
如果使用了多于一个尾后逗号,会产生间隙。 带有间隙的数组叫做稀疏数组(密致数组没有间隙)。稀疏数组的长度为逗号的数
量。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尾后逗号》
78. JavaScript 中的作用域与变量声明提升?
变量提升的表现是,无论我们在函数中何处位置声明的变量,好像都被提升到了函数的首部,我们可以在变量声明前访问到而不会报错。
造成变量声明提升的本质原因是 js 引擎在代码执行前有一个解析的过程,创建了执行上下文,初始化了一些代码执行时需要用到的对象。当我们访问一个变量时,我们会到当前执行上下文中的作用域链中去查找,而作用域链的首端指向的是当前执行上下文的变量对象,这个变量对象是执行上下文的一个属性,它包含了函数的形参、所有的函数和变量声明,这个对象的是在代码解析的时候创建的。这就是会出现变量声明提升的根本原因。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JavaScript 深入理解之变量对象》
79. 如何编写高性能的 Javascript ?
- 1.使用位运算代替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 2.避免使用过深的嵌套循环。
- 3.不要使用未定义的变量。
- 4.当需要多次访问数组长度时,可以用变量保存起来,避免每次都会去进行属性查找。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如何编写高性能的 Javascript?》
80. 简单介绍一下 V8 引擎的垃圾回收机制
v8 的垃圾回收机制基于分代回收机制,这个机制又基于世代假说,这个假说有两个特点,一是新生的对象容易早死,另一个是不死的对象会活得更久。基于这个假说,v8 引擎将内存分为了新生代和老生代。
新创建的对象或者只经历过一次的垃圾回收的对象被称为新生代。经历过多次垃圾回收的对象被称为老生代。
新生代被分为 From 和 To 两个空间,To 一般是闲置的。当 From 空间满了的时候会执行 Scavenge 算法进行垃圾回收。当我们执行垃圾回收算法的时候应用逻辑将会停止,等垃圾回收结束后再继续执行。这个算法分为三步:
(1)首先检查 From 空间的存活对象,如果对象存活则判断对象是否满足晋升到老生代的条件,如果满足条件则晋升到老生代。如果不满足条件则移动 To 空间。
(2)如果对象不存活,则释放对象的空间。
(3)最后将 From 空间和 To 空间角色进行交换。
新生代对象晋升到老生代有两个条件:
(1)第一个是判断是对象否已经经过一次 Scavenge 回收。若经历过,则将对象从 From 空间复制到老生代中;若没有经历,则复制到 To 空间。
(2)第二个是 To 空间的内存使用占比是否超过限制。当对象从 From 空间复制到 To 空间时,若 To 空间使用超过 25%,则对象直接晋升到老生代中。设置 25% 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算法结束后,两个空间结束后会交换位置,如果 To 空间的内存太小,会影响后续的内存分配。
老生代采用了标记清除法和标记压缩法。标记清除法首先会对内存中存活的对象进行标记,标记结束后清除掉那些没有标记的对象。由于标记清除后会造成很多的内存碎片,不便于后面的内存分配。所以了解决内存碎片的问题引入了标记压缩法。
由于在进行垃圾回收的时候会暂停应用的逻辑,对于新生代方法由于内存小,每次停顿的时间不会太长,但对于老生代来说每次垃圾回收的时间长,停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V8 引入了增量标记的方法,将一次停顿进行的过程分为了多步,每次执行完一小步就让运行逻辑执行一会,就这样交替运行。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深入理解 V8 的垃圾回收原理》《JavaScript 中的垃圾回收》
81. 哪些操作会造成内存泄漏?
相关知识点:
- 1.意外的全局变量
- 2.被遗忘的计时器或回调函数
- 3.脱离 DOM 的引用
- 4.闭包
回答:
第一种情况是我们由于使用未声明的变量,而意外的创建了一个全局变量,而使这个变量一直留在内存中无法被回收。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设置了 setInterval 定时器,而忘记取消它,如果循环函数有对外部变量的引用的话,那么这个变量会被一直留
在内存中,而无法被回收。
第三种情况是我们获取一个 DOM 元素的引用,而后面这个元素被删除,由于我们一直保留了对这个元素的引用,所以它也无法被回
收。
第四种情况是不合理的使用闭包,从而导致某些变量一直被留在内存当中。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JavaScript 内存泄漏教程》《4 类 JavaScript 内存泄漏及如何避免》《杜绝 js 中四种内存泄漏类型的发生》《javascript 典型内存泄漏及 chrome 的排查方法》
82. 需求:实现一个页面操作不会整页刷新的网站,并且能在浏览器前进、后退时正确响应。给出你的技术实现方案?
通过使用 pushState + ajax 实现浏览器无刷新前进后退,当一次 ajax 调用成功后我们将一条 state 记录加入到 history
对象中。一条 state 记录包含了 url、title 和 content 属性,在 popstate 事件中可以获取到这个 state 对象,我们可
以使用 content 来传递数据。最后我们通过对 window.onpopstate 事件监听来响应浏览器的前进后退操作。
使用 pushState 来实现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打开首页时没有记录,我们可以使用 replaceState 来将首页的记录替换,另一个问
题是当一个页面刷新的时候,仍然会向服务器端请求数据,因此如果请求的 url 需要后端的配合将其重定向到一个页面。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pushState + ajax 实现浏览器无刷新前进后退》《Manipulating the browser history》
83. 如何判断当前脚本运行在浏览器还是 node 环境中?(阿里)
this === window ? 'browser' : 'node';
通过判断 Global 对象是否为 window,如果不为 window,当前脚本没有运行在浏览器中。
84. 把 script 标签放在页面的最底部的 body 封闭之前和封闭之后有什么区别?浏览器会如何解析它们?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为什么把 script 标签放在 body 结束标签之后 html 结束标签之前?》《从 Chrome 源码看浏览器如何加载资源》
85. 移动端的点击事件的有延迟,时间是多久,为什么会有?怎么解决这个延时?
移动端点击有 300ms 的延迟是因为移动端会有双击缩放的这个操作,因此浏览器在 click 之后要等待 300ms,看用户有没有下一次点击,来判断这次操作是不是双击。
有三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 1.通过 meta 标签禁用网页的缩放。
- 2.通过 meta 标签将网页的 viewport 设置为 ideal viewport。
- 3.调用一些 js 库,比如 FastClick
click 延时问题还可能引起点击穿透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个元素上注册了 touchStart 的监听事件,这个事件会将这个元素隐藏掉,我们发现当这个元素隐藏后,触发了这个元素下的一个元素的点击事件,这就是点击穿透。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移动端 300ms 点击延迟和点击穿透》
86. 什么是“前端路由”?什么时候适合使用“前端路由”?“前端路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什么是前端路由?
前端路由就是把不同路由对应不同的内容或页面的任务交给前端来做,之前是通过服务端根据 url 的不同返回不同的页面实现的。
(2)什么时候使用前端路由?
在单页面应用,大部分页面结构不变,只改变部分内容的使用
(3)前端路由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优点:用户体验好,不需要每次都从服务器全部获取,快速展现给用户
缺点:单页面无法记住之前滚动的位置,无法在前进,后退的时候记住滚动的位置
前端路由一共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通过 hash 的方式,一种是通过使用 pushState 的方式。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什么是“前端路由”》《浅谈前端路由》 《前端路由是什么东西?》
87. 如何测试前端代码么?知道 BDD, TDD, Unit Test 么?知道怎么测试你的前端工程么(mocha, sinon, jasmin, qUnit..)?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浅谈前端单元测试》
88. 检测浏览器版本版本有哪些方式?
检测浏览器版本一共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检测 window.navigator.userAgent 的值,但这种方式很不可靠,因为 userAgent 可以被改写,并且早期的浏览器如 ie,会通过伪装自己的 userAgent 的值为 Mozilla 来躲过服务器的检测。
第二种方式是功能检测,根据每个浏览器独有的特性来进行判断,如 ie 下独有的 ActiveXObject。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JavaScript 判断浏览器类型》
89. 什么是 Polyfill ?
Polyfill 指的是用于实现浏览器并不支持的原生 API 的代码。
比如说 querySelectorAll 是很多现代浏览器都支持的原生 Web API,但是有些古老的浏览器并不支持,那么假设有人写了一段代码来实现这个功能使这些浏览器也支持了这个功能,那么这就可以成为一个 Polyfill。
一个 shim 是一个库,有自己的 API,而不是单纯实现原生不支持的 API。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Web 开发中的“黑话”》《Polyfill 为何物》
90. 使用 JS 实现获取文件扩展名?
// String.lastIndexOf() 方法返回指定值(本例中的'.')在调用该方法的字符串中最后出现的位置,如果没找到则返回 -1。
// 对于 'filename' 和 '.hiddenfile' ,lastIndexOf 的返回值分别为 0 和 -1 无符号右移操作符(>>>) 将 -1 转换为 4294967295 ,将 -2 转换为 4294967294 ,这个方法可以保证边缘情况时文件名不变。
// String.prototype.slice() 从上面计算的索引处提取文件的扩展名。如果索引比文件名的长度大,结果为""。
function getFileExtension(filename) {
return filename.slice(((filename.lastIndexOf(".") - 1) >>> 0) + 2);
}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如何更有效的获取文件扩展名》
91. 介绍一下 js 的节流与防抖?
相关知识点:
// 函数防抖: 在事件被触发 n 秒后再执行回调,如果在这 n 秒内事件又被触发,则重新计时。
// 函数节流: 规定一个单位时间,在这个单位时间内,只能有一次触发事件的回调函数执行,如果在同一个单位时间内某事件被触发多次,只有一次能生效。
// 函数防抖的实现
function debounce(fn, wait) {
var timer = null;
return function() {
var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 如果此时存在定时器的话,则取消之前的定时器重新记时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timer = null;
}
// 设置定时器,使事件间隔指定事件后执行
timer = setTimeout(() => {
fn.apply(context, args);
}, wait);
};
}
// 函数节流的实现;
function throttle(fn, delay) {
var preTime = Date.now();
return function() {
var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nowTime = Date.now();
// 如果两次时间间隔超过了指定时间,则执行函数。
if (nowTime - preTime >= delay) {
preTime = Date.now();
return fn.apply(context, args);
}
};
}
回答:
函数防抖是指在事件被触发 n 秒后再执行回调,如果在这 n 秒内事件又被触发,则重新计时。这可以使用在一些点击请求的事件上,避免因为用户的多次点击向后端发送多次请求。
函数节流是指规定一个单位时间,在这个单位时间内,只能有一次触发事件的回调函数执行,如果在同一个单位时间内某事件被触发多次,只有一次能生效。节流可以使用在 scroll 函数的事件监听上,通过事件节流来降低事件调用的频率。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轻松理解 JS 函数节流和函数防抖》《JavaScript 事件节流和事件防抖》《JS 的防抖与节流》
92. Object.is() 与原来的比较操作符 “===”、“==” 的区别?
相关知识点:
两等号判等,会在比较时进行类型转换。
三等号判等(判断严格),比较时不进行隐式类型转换,(类型不同则会返回false)。
Object.is 在三等号判等的基础上特别处理了 NaN 、-0 和 +0 ,保证 -0 和 +0 不再相同,但 Object.is(NaN, NaN) 会返回 true.
Object.is 应被认为有其特殊的用途,而不能用它认为它比其它的相等对比更宽松或严格。
回答:
使用双等号进行相等判断时,如果两边的类型不一致,则会进行强制类型转化后再进行比较。
使用三等号进行相等判断时,如果两边的类型不一致时,不会做强制类型准换,直接返回 false。
使用 Object.is 来进行相等判断时,一般情况下和三等号的判断相同,它处理了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 -0 和 +0 不再相等,两个 NaN 认定为是相等的。
93. escape,encodeURI,encodeURIComponent 有什么区别?
相关知识点:
escape 和 encodeURI 都属于 Percent-encoding,基本功能都是把 URI 非法字符转化成合法字符,转化后形式类似「%*」。
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escape 在处理 0xff 之外字符的时候,是直接使用字符的 unicode 在前面加上一个「%u」,而 encode URI 则是先进行 UTF-8,再在 UTF-8 的每个字节码前加上一个「%」;在处理 0xff 以内字符时,编码方式是一样的(都是「%XX」,XX 为字符的 16 进制 unicode,同时也是字符的 UTF-8),只是范围(即哪些字符编码哪些字符不编码)不一样。
回答:
encodeURI 是对整个 URI 进行转义,将 URI 中的非法字符转换为合法字符,所以对于一些在 URI 中有特殊意义的字符不会进行转义。
encodeURIComponent 是对 URI 的组成部分进行转义,所以一些特殊字符也会得到转义。
escape 和 encodeURI 的作用相同,不过它们对于 unicode 编码为 0xff 之外字符的时候会有区别,escape 是直接在字符的 unicode 编码前加上 %u,而 encodeURI 首先会将字符转换为 UTF-8 的格式,再在每个字节前加上 %。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escape,encodeURI,encodeURIComponent 有什么区别?》
94. Unicode 和 UTF-8 之间的关系?
Unicode 是一种字符集合,现在可容纳 100 多万个字符。每个字符对应一个不同的 Unicode 编码,它只规定了符号的二进制代码,却没有规定这个二进制代码在计算机中如何编码传输。
UTF-8 是一种对 Unicode 的编码方式,它是一种变长的编码方式,可以用 1~4 个字节来表示一个字符。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字符编码详解》《字符编码笔记:ASCII,Unicode 和 UTF-8》
95. js 的事件循环是什么?
相关知识点:
事件队列是一个存储着待执行任务的队列,其中的任务严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执行,排在队头的任务将会率先执行,而排在队尾的任务会最后执行。事件队列每次仅执行一个任务,在该任务执行完毕之后,再执行下一个任务。执行栈则是一个类似于函数调用栈的运行容器,当执行栈为空时,JS 引擎便检查事件队列,如果不为空的话,事件队列便将第一个任务压入执行栈中运行。
回答:
因为 js 是单线程运行的,在代码执行的时候,通过将不同函数的执行上下文压入执行栈中来保证代码的有序执行。在执行同步代码的时候,如果遇到了异步事件,js 引擎并不会一直等待其返回结果,而是会将这个事件挂起,继续执行执行栈中的其他任务。当异步事件执行完毕后,再将异步事件对应的回调加入到与当前执行栈中不同的另一个任务队列中等待执行。任务队列可以分为宏任务对列和微任务对列,当当前执行栈中的事件执行完毕后,js 引擎首先会判断微任务对列中是否有任务可以执行,如果有就将微任务队首的事件压入栈中执行。当微任务对列中的任务都执行完成后再去判断宏任务对列中的任务。
微任务包括了 promise 的回调、node 中的 process.nextTick 、对 Dom 变化监听的 MutationObserver。
宏任务包括了 script 脚本的执行、setTimeout ,setInterval ,setImmediate 一类的定时事件,还有如 I/O 操作、UI 渲
染等。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浏览器事件循环机制(event loop)》《详解 JavaScript 中的 Event Loop(事件循环)机制》《什么是 Event Loop?》《这一次,彻底弄懂 JavaScript 执行机制》
96. js 中的深浅拷贝实现?
相关资料:
// 浅拷贝的实现;
function shallowCopy(object) {
// 只拷贝对象
if (!object || typeof object !== "object") return;
// 根据 object 的类型判断是新建一个数组还是对象
let newObject = Array.isArray(object) ? [] : {};
// 遍历 object,并且判断是 object 的属性才拷贝
for (let key in object) {
if (object.hasOwnProperty(key)) {
newObject[key] = object[key];
}
}
return newObject;
}
// 深拷贝的实现;
function deepCopy(object) {
if (!object || typeof object !== "object") return;
let newObject = Array.isArray(object) ? [] : {};
for (let key in object) {
if (object.hasOwnProperty(key)) {
newObject[key] =
typeof object[key] === "object" ? deepCopy(object[key]) : object[key];
}
}
return newObject;
}
回答:
浅拷贝指的是将一个对象的属性值复制到另一个对象,如果有的属性的值为引用类型的话,那么会将这个引用的地址复制给对象,因此两个对象会有同一个引用类型的引用。浅拷贝可以使用 Object.assign 和展开运算符来实现。
深拷贝相对浅拷贝而言,如果遇到属性值为引用类型的时候,它新建一个引用类型并将对应的值复制给它,因此对象获得的一个新的引用类型而不是一个原有类型的引用。深拷贝对于一些对象可以使用 JSON 的两个函数来实现,但是由于 JSON 的对象格式比 js 的对象格式更加严格,所以如果属性值里边出现函数或者 Symbol 类型的值时,会转换失败。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JavaScript 专题之深浅拷贝》《前端面试之道》
97. 手写 call、apply 及 bind 函数
相关资料:
// call函数实现
Function.prototype.myCall = function(context) {
// 判断调用对象
if (typeof this !== "function") {
console.error("type error");
}
// 获取参数
let args = [...arguments].slice(1),
result = null;
// 判断 context 是否传入,如果未传入则设置为 window
context = context || window;
// 将调用函数设为对象的方法
context.fn = this;
// 调用函数
result = context.fn(...args);
// 将属性删除
delete context.fn;
return result;
};
// apply 函数实现
Function.prototype.myApply = function(context) {
// 判断调用对象是否为函数
if (typeof this !== "function") {
throw new TypeError("Error");
}
let result = null;
// 判断 context 是否存在,如果未传入则为 window
context = context || window;
// 将函数设为对象的方法
context.fn = this;
// 调用方法
if (arguments[1]) {
result = context.fn(...arguments[1]);
} else {
result = context.fn();
}
// 将属性删除
delete context.fn;
return result;
};
// bind 函数实现
Function.prototype.myBind = function(context) {
// 判断调用对象是否为函数
if (typeof this !== "function") {
throw new TypeError("Error");
}
// 获取参数
var args = [...arguments].slice(1),
fn = this;
return function Fn() {
// 根据调用方式,传入不同绑定值
return fn.apply(
this instanceof Fn ? this : context,
args.concat(...arguments)
);
};
};
回答:
call 函数的实现步骤:
- 1.判断调用对象是否为函数,即使我们是定义在函数的原型上的,但是可能出现使用 call 等方式调用的情况。
- 2.判断传入上下文对象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设置为 window 。
- 3.处理传入的参数,截取第一个参数后的所有参数。
- 4.将函数作为上下文对象的一个属性。
- 5.使用上下文对象来调用这个方法,并保存返回结果。
- 6.删除刚才新增的属性。
- 7.返回结果。
apply 函数的实现步骤:
- 1.判断调用对象是否为函数,即使我们是定义在函数的原型上的,但是可能出现使用 call 等方式调用的情况。
- 2.判断传入上下文对象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设置为 window 。
- 3.将函数作为上下文对象的一个属性。
- 4.判断参数值是否传入
- 4.使用上下文对象来调用这个方法,并保存返回结果。
- 5.删除刚才新增的属性
- 6.返回结果
bind 函数的实现步骤:
- 1.判断调用对象是否为函数,即使我们是定义在函数的原型上的,但是可能出现使用 call 等方式调用的情况。
- 2.保存当前函数的引用,获取其余传入参数值。
- 3.创建一个函数返回
- 4.函数内部使用 apply 来绑定函数调用,需要判断函数作为构造函数的情况,这个时候需要传入当前函数的 this 给 apply 调用,其余情况都传入指定的上下文对象。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手写 call、apply 及 bind 函数》《JavaScript 深入之 call 和 apply 的模拟实现》
98. 函数柯里化的实现
// 函数柯里化指的是一种将使用多个参数的一个函数转换成一系列使用一个参数的函数的技术。
function curry(fn, args) {
// 获取函数需要的参数长度
let length = fn.length;
args = args || [];
return function() {
let subArgs = args.slice(0);
// 拼接得到现有的所有参数
for (let i = 0; i < arguments.length; i++) {
subArgs.push(arguments[i]);
}
// 判断参数的长度是否已经满足函数所需参数的长度
if (subArgs.length >= length) {
// 如果满足,执行函数
return fn.apply(this, subArgs);
} else {
// 如果不满足,递归返回科里化的函数,等待参数的传入
return curry.call(this, fn, subArgs);
}
};
}
// es6 实现
function curry(fn, ...args) {
return fn.length <= args.length ? fn(...args) : curry.bind(null, fn, ...args);
}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JavaScript 专题之函数柯里化》
99. 为什么 0.1 + 0.2 != 0.3?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当计算机计算 0.1+0.2 的时候,实际上计算的是这两个数字在计算机里所存储的二进制,0.1 和 0.2 在转换为二进制表示的时候会出现位数无限循环的情况。js 中是以 64 位双精度格式来存储数字的,只有 53 位的有效数字,超过这个长度的位数会被截取掉这样就造成了精度丢失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会造成精度丢失的地方。在对两个以 64 位双精度格式的数据进行计算的时候,首先会进行对阶的处理,对阶指的是将阶码对齐,也就是将小数点的位置对齐后,再进行计算,一般是小阶向大阶对齐,因此小阶的数在对齐的过程中,有效数字会向右移动,移动后超过有效位数的位会被截取掉,这是第二个可能会出现精度丢失的地方。当两个数据阶码对齐后,进行相加运算后,得到的结果可能会超过 53 位有效数字,因此超过的位数也会被截取掉,这是可能发生精度丢失的第三个地方。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将其转换为整数后再进行运算,运算后再转换为对应的小数,以这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还可以将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和右边相减,如果相减的结果小于一个极小数,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结果是相等的,这个极小数可以
使用 es6 的 Number.EPSILON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十进制的 0.1 为什么不能用二进制很好的表示?》《十进制浮点数转成二进制》《浮点数的二进制表示》《js 浮点数存储精度丢失原理》《浮点数精度之谜》《JavaScript 浮点数陷阱及解法》《0.1+0.2 !== 0.3?》《JavaScript 中奇特的~运算符》
100. 原码、反码和补码的介绍
原码是计算机中对数字的二进制的定点表示方法,最高位表示符号位,其余位表示数值位。优点是易于分辨,缺点是不能够直接参与运算。
正数的反码和其原码一样;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为1,数值部分按原码取反。
如 [+7]原 = 00000111,[+7]反 = 00000111; [-7]原 = 10000111,[-7]反 = 11111000。
正数的补码和其原码一样;负数的补码为其反码加1。
例如 [+7]原 = 00000111,[+7]反 = 00000111,[+7]补 = 00000111;
[-7]原 = 10000111,[-7]反 = 11111000,[-7]补 = 11111001
之所以在计算机中使用补码来表示负数的原因是,这样可以将加法运算扩展到所有的数值计算上,因此在数字电路中我们只需要考虑加法器的设计就行了,而不用再为减法设置新的数字电路。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关于 2 的补码》
101. toPrecision 和 toFixed 和 Math.round 的区别?
toPrecision 用于处理精度,精度是从左至右第一个不为 0 的数开始数起。
toFixed 是对小数点后指定位数取整,从小数点开始数起。
Math.round 是将一个数字四舍五入到一个整数。
102. 什么是 XSS 攻击?如何防范 XSS 攻击?
XSS 攻击指的是跨站脚本攻击,是一种代码注入攻击。攻击者通过在网站注入恶意脚本,使之在用户的浏览器上运行,从而盗取用户的信息如 cookie 等。
XSS 的本质是因为网站没有对恶意代码进行过滤,与正常的代码混合在一起了,浏览器没有办法分辨哪些脚本是可信的,从而导致了恶意代码的执行。
XSS 一般分为存储型、反射型和 DOM 型。
存储型指的是恶意代码提交到了网站的数据库中,当用户请求数据的时候,服务器将其拼接为 HTML 后返回给了用户,从而导致了恶意代码的执行。
反射型指的是攻击者构建了特殊的 URL,当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从 URL 中获取数据,拼接到 HTML 后返回,从而导致了恶意代码的执行。
DOM 型指的是攻击者构建了特殊的 URL,用户打开网站后,js 脚本从 URL 中获取数据,从而导致了恶意代码的执行。
XSS 攻击的预防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恶意代码提交的时候,一个是浏览器执行恶意代码的时候。
对于第一个方面,如果我们对存入数据库的数据都进行的转义处理,但是一个数据可能在多个地方使用,有的地方可能不需要转义,由于我们没有办法判断数据最后的使用场景,所以直接在输入端进行恶意代码的处理,其实是不太可靠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浏览器的执行来进行预防,一种是使用纯前端的方式,不用服务器端拼接后返回。另一种是对需要插入到 HTML 中的代码做好充分的转义。对于 DOM 型的攻击,主要是前端脚本的不可靠而造成的,我们对于数据获取渲染和字符串拼接的时候应该对可能出现的恶意代码情况进行判断。
还有一些方式,比如使用 CSP ,CSP 的本质是建立一个白名单,告诉浏览器哪些外部资源可以加载和执行,从而防止恶意代码的注入攻击。
还可以对一些敏感信息进行保护,比如 cookie 使用 http-only ,使得脚本无法获取。也可以使用验证码,避免脚本伪装成用户执行一些操作。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前端安全系列(一):如何防止 XSS 攻击?》
103. 什么是 CSP?
CSP 指的是内容安全策略,它的本质是建立一个白名单,告诉浏览器哪些外部资源可以加载和执行。我们只需要配置规则,如何拦截由浏览器自己来实现。
通常有两种方式来开启 CSP,一种是设置 HTTP 首部中的 Content-Security-Policy,一种是设置 meta 标签的方式 <meta
http-equiv="Content-Security-Policy">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内容安全策略(CSP)》《前端面试之道》
104. 什么是 CSRF 攻击?如何防范 CSRF 攻击?
CSRF 攻击指的是跨站请求伪造攻击,攻击者诱导用户进入一个第三方网站,然后该网站向被攻击网站发送跨站请求。如果用户在被
攻击网站中保存了登录状态,那么攻击者就可以利用这个登录状态,绕过后台的用户验证,冒充用户向服务器执行一些操作。
CSRF 攻击的本质是利用了 cookie 会在同源请求中携带发送给服务器的特点,以此来实现用户的冒充。
一般的 CSRF 攻击类型有三种:
第一种是 GET 类型的 CSRF 攻击,比如在网站中的一个 img 标签里构建一个请求,当用户打开这个网站的时候就会自动发起提
交。
第二种是 POST 类型的 CSRF 攻击,比如说构建一个表单,然后隐藏它,当用户进入页面时,自动提交这个表单。
第三种是链接类型的 CSRF 攻击,比如说在 a 标签的 href 属性里构建一个请求,然后诱导用户去点击。
CSRF 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来防护:
第一种是同源检测的方法,服务器根据 http 请求头中 origin 或者 referer 信息来判断请求是否为允许访问的站点,从而对请求进行过滤。当 origin 或者 referer 信息都不存在的时候,直接阻止。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有些情况下 referer 可以被伪造。还有就是我们这种方法同时把搜索引擎的链接也给屏蔽了,所以一般网站会允许搜索引擎的页面请求,但是相应的页面请求这种请求方式也可能被攻击者给利用。
第二种方法是使用 CSRF Token 来进行验证,服务器向用户返回一个随机数 Token ,当网站再次发起请求时,在请求参数中加入服务器端返回的 token ,然后服务器对这个 token 进行验证。这种方法解决了使用 cookie 单一验证方式时,可能会被冒用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个缺点就是,我们需要给网站中的所有请求都添加上这个 token,操作比较繁琐。还有一个问题是一般不会只有一台网站服务器,如果我们的请求经过负载平衡转移到了其他的服务器,但是这个服务器的 session 中没有保留这个 token 的话,就没有办法验证了。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改变 token 的构建方式来解决。
第三种方式使用双重 Cookie 验证的办法,服务器在用户访问网站页面时,向请求域名注入一个Cookie,内容为随机字符串,然后当用户再次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时候,从 cookie 中取出这个字符串,添加到 URL 参数中,然后服务器通过对 cookie 中的数据和参数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来进行验证。使用这种方式是利用了攻击者只能利用 cookie,但是不能访问获取 cookie 的特点。并且这种方法比 CSRF Token 的方法更加方便,并且不涉及到分布式访问的问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如果网站存在 XSS 漏洞的,那么这种方式会失效。同时这种方式不能做到子域名的隔离。
第四种方式是使用在设置 cookie 属性的时候设置 Samesite ,限制 cookie 不能作为被第三方使用,从而可以避免被攻击者利用。Samesite 一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严格模式,在严格模式下 cookie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作为第三方 Cookie 使用,在宽松模式下,cookie 可以被请求是 GET 请求,且会发生页面跳转的请求所使用。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前端安全系列之二:如何防止 CSRF 攻击?》《[ HTTP 趣谈] origin, referer 和 host 区别》
105. 什么是 Samesite Cookie 属性?
Samesite Cookie 表示同站 cookie,避免 cookie 被第三方所利用。
将 Samesite 设为 strict ,这种称为严格模式,表示这个 cookie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作为第三方 cookie。
将 Samesite 设为 Lax ,这种模式称为宽松模式,如果这个请求是个 GET 请求,并且这个请求改变了当前页面或者打开了新的页面,那么这个 cookie 可以作为第三方 cookie,其余情况下都不能作为第三方 cookie。
使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因为它不支持子域,所以子域没有办法与主域共享登录信息,每次转入子域的网站,都回重新登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兼容性不够好。
106. 什么是点击劫持?如何防范点击劫持?
点击劫持是一种视觉欺骗的攻击手段,攻击者将需要攻击的网站通过 iframe 嵌套的方式嵌入自己的网页中,并将 iframe 设置为透明,在页面中透出一个按钮诱导用户点击。
我们可以在 http 相应头中设置 X-FRAME-OPTIONS 来防御用 iframe 嵌套的点击劫持攻击。通过不同的值,可以规定页面在特
定的一些情况才能作为 iframe 来使用。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web 安全之--点击劫持攻击与防御技术简介》
107. SQL 注入攻击?
SQL 注入攻击指的是攻击者在 HTTP 请求中注入恶意的 SQL 代码,服务器使用参数构建数据库 SQL 命令时,恶意 SQL 被一起构
造,破坏原有 SQL 结构,并在数据库中执行,达到编写程序时意料之外结果的攻击行为。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Web 安全漏洞之 SQL 注入》《如何防范常见的 Web 攻击》
108. 什么是 MVVM?比之 MVC 有什么区别?什么又是 MVP ?
MVC、MVP 和 MVVM 是三种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主要通过分离关注点的方式来组织代码结构,优化我们的开发效率。
比如说我们实验室在以前项目开发的时候,使用单页应用时,往往一个路由页面对应了一个脚本文件,所有的页面逻辑都在一个脚本文件里。页面的渲染、数据的获取,对用户事件的响应所有的应用逻辑都混合在一起,这样在开发简单项目时,可能看不出什么问题,当时一旦项目变得复杂,那么整个文件就会变得冗长,混乱,这样对我们的项目开发和后期的项目维护是非常不利的。
MVC 通过分离 Model、View 和 Controller 的方式来组织代码结构。其中 View 负责页面的显示逻辑,Model 负责存储页面的业务数据,以及对相应数据的操作。并且 View 和 Model 应用了观察者模式,当 Model 层发生改变的时候它会通知有关 View 层更新页面。Controller 层是 View 层和 Model 层的纽带,它主要负责用户与应用的响应操作,当用户与页面产生交互的时候,Co
ntroller 中的事件触发器就开始工作了,通过调用 Model 层,来完成对 Model 的修改,然后 Model 层再去通知 View 层更新。
MVP 模式与 MVC 唯一不同的在于 Presenter 和 Controller。在 MVC 模式中我们使用观察者模式,来实现当 Model 层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通知 View 层的更新。这样 View 层和 Model 层耦合在一起,当项目逻辑变得复杂的时候,可能会造成代码的混乱,并且可能会对代码的复用性造成一些问题。MVP 的模式通过使用 Presenter 来实现对 View 层和 Model 层的解耦。MVC 中的
Controller 只知道 Model 的接口,因此它没有办法控制 View 层的更新,MVP 模式中,View 层的接口暴露给了 Presenter 因此我们可以在 Presenter 中将 Model 的变化和 View 的变化绑定在一起,以此来实现 View 和 Model 的同步更新。这样就实现了对 View 和 Model 的解耦,Presenter 还包含了其他的响应逻辑。
MVVM 模式中的 VM,指的是 ViewModel,它和 MVP 的思想其实是相同的,不过它通过双向的数据绑定,将 View 和 Model 的同步更新给自动化了。当 Model 发生变化的时候,ViewModel 就会自动更新;ViewModel 变化了,View 也会更新。这样就将 Presenter 中的工作给自动化了。我了解过一点双向数据绑定的原理,比如 vue 是通过使用数据劫持和发布订阅者模式来实现的这一功
能。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浅析前端开发中的 MVC/MVP/MVVM 模式》《MVC,MVP 和 MVVM 的图示》《MVVM》《一篇文章了解架构模式:MVC/MVP/MVVM》
109. vue 双向数据绑定原理?
vue 通过使用双向数据绑定,来实现了 View 和 Model 的同步更新。vue 的双向数据绑定主要是通过使用数据劫持和发布订阅者模式来实现的。
首先我们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 方法来对 Model 数据各个属性添加访问器属性,以此来实现数据的劫持,因此当 Model 中的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配置的 setter 和 getter 方法来实现对 View 层数据更新的通知。
数据在 html 模板中一共有两种绑定情况,一种是使用 v-model 来对 value 值进行绑定,一种是作为文本绑定,在对模板引擎进行解析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元素节点,并且属性值包含 v-model 的话,我们就从 Model 中去获取 v-model 所对应的属性的值,并赋值给元素的 value 值。然后给这个元素设置一个监听事件,当 View 中元素的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触发该事件,通知 Model 中的对应的属性的值进行更新。
如果遇到了绑定的文本节点,我们使用 Model 中对应的属性的值来替换这个文本。对于文本节点的更新,我们使用了发布订阅者模式,属性作为一个主题,我们为这个节点设置一个订阅者对象,将这个订阅者对象加入这个属性主题的订阅者列表中。当 Model 层数据发生改变的时候,Model 作为发布者向主题发出通知,主题收到通知再向它的所有订阅者推送,订阅者收到通知后更改自己的数
据。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Vue.js 双向绑定的实现原理》
110. Object.defineProperty 介绍?
Object.defineProperty 函数一共有三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需要定义属性的对象,第二个参数是需要定义的属性,第三个是该属性描述符。
一个属性的描述符有四个属性,分别是 value 属性的值,writable 属性是否可写,enumerable 属性是否可枚举,configurable 属性是否可配置修改。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Object.defineProperty()》
111. 使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来进行数据劫持有什么缺点?
有一些对属性的操作,使用这种方法无法拦截,比如说通过下标方式修改数组数据或者给对象新增属性,vue 内部通过重写函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 Vue3.0 中已经不使用这种方式了,而是通过使用 Proxy 对对象进行代理,从而实现数据劫持。使用 Proxy 的好处是它可以完美的监听到任何方式的数据改变,唯一的缺点是兼容性的问题,因为这是 ES6 的语法。
112. 什么是 Virtual DOM?为什么 Virtual DOM 比原生 DOM 快?
我对 Virtual DOM 的理解是,
首先对我们将要插入到文档中的 DOM 树结构进行分析,使用 js 对象将其表示出来,比如一个元素对象,包含 TagName、props 和 Children 这些属性。然后我们将这个 js 对象树给保存下来,最后再将 DOM 片段插入到文档中。
当页面的状态发生改变,我们需要对页面的 DOM 的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我们首先根据变更的状态,重新构建起一棵对象树,然后将这棵新的对象树和旧的对象树进行比较,记录下两棵树的的差异。
最后将记录的有差异的地方应用到真正的 DOM 树中去,这样视图就更新了。
我认为 Virtual DOM 这种方法对于我们需要有大量的 DOM 操作的时候,能够很好的提高我们的操作效率,通过在操作前确定需要做的最小修改,尽可能的减少 DOM 操作带来的重流和重绘的影响。其实 Virtual DOM 并不一定比我们真实的操作 DOM 要快,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开发时的可维护性,在任意的情况下,都能保证一个尽量小的性能消耗去进行操作。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Virtual DOM》《理解 Virtual DOM》《深度剖析:如何实现一个 Virtual DOM 算法》《网上都说操作真实 DOM 慢,但测试结果却比 React 更快,为什么?》
113. 如何比较两个 DOM 树的差异?
两个树的完全 diff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3) ,但是在前端中,我们很少会跨层级的移动元素,所以我们只需要比较同一层级的元素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降低为 O(n)。
算法首先会对新旧两棵树进行一个深度优先的遍历,这样每个节点都会有一个序号。在深度遍历的时候,每遍历到一个节点,我们就将这个节点和新的树中的节点进行比较,如果有差异,则将这个差异记录到一个对象中。
在对列表元素进行对比的时候,由于 TagName 是重复的,所以我们不能使用这个来对比。我们需要给每一个子节点加上一个 key,列表对比的时候使用 key 来进行比较,这样我们才能够复用老的 DOM 树上的节点。
114. 什么是 requestAnimationFrame ?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你需要知道的 requestAnimationFrame》《CSS3 动画那么强,requestAnimationFrame 还有毛线用?》
115. 谈谈你对 webpack 的看法
我当时使用 webpack 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为了简化页面依赖的管理,并且通过将其打包为一个文件来降低页面加载时请求的资源
数。
我认为 webpack 的主要原理是,它将所有的资源都看成是一个模块,并且把页面逻辑当作一个整体,通过一个给定的入口文件,webpack 从这个文件开始,找到所有的依赖文件,将各个依赖文件模块通过 loader 和 plugins 处理后,然后打包在一起,最后输出一个浏览器可识别的 JS 文件。
Webpack 具有四个核心的概念,分别是 Entry(入口)、Output(输出)、loader 和 Plugins(插件)。
Entry 是 webpack 的入口起点,它指示 webpack 应该从哪个模块开始着手,来作为其构建内部依赖图的开始。
Output 属性告诉 webpack 在哪里输出它所创建的打包文件,也可指定打包文件的名称,默认位置为 ./dist。
loader 可以理解为 webpack 的编译器,它使得 webpack 可以处理一些非 JavaScript 文件。在对 loader 进行配置的时候,test 属性,标志有哪些后缀的文件应该被处理,是一个正则表达式。use 属性,指定 test 类型的文件应该使用哪个 loader 进行预处理。常用的 loader 有 css-loader、style-loader 等。
插件可以用于执行范围更广的任务,包括打包、优化、压缩、搭建服务器等等,要使用一个插件,一般是先使用 npm 包管理器进行安装,然后在配置文件中引入,最后将其实例化后传递给 plugins 数组属性。
使用 webpack 的确能够提供我们对于项目的管理,但是它的缺点就是调试和配置起来太麻烦了。但现在 webpack4.0 的免配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感觉就是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黑盒,很多时候出现了问题,没有办法很好的定位。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不聊 webpack 配置,来说说它的原理》《前端工程化——构建工具选型:grunt、gulp、webpack》《浅入浅出 webpack》《前端构建工具发展及其比较》
116. offsetWidth/offsetHeight,clientWidth/clientHeight 与 scrollWidth/scrollHeight 的区别?
clientWidth/clientHeight 返回的是元素的内部宽度,它的值只包含 content + padding,如果有滚动条,不包含滚动条。
clientTop 返回的是上边框的宽度。
clientLeft 返回的左边框的宽度。
offsetWidth/offsetHeight 返回的是元素的布局宽度,它的值包含 content + padding + border 包含了滚动条。
offsetTop 返回的是当前元素相对于其 offsetParent 元素的顶部的距离。
offsetLeft 返回的是当前元素相对于其 offsetParent 元素的左部的距离。
scrollWidth/scrollHeight 返回值包含 content + padding + 溢出内容的尺寸。
scrollTop 属性返回的是一个元素的内容垂直滚动的像素数。
scrollLeft 属性返回的是元素滚动条到元素左边的距离。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最全的获取元素宽高及位置的方法》《用 Javascript 获取页面元素的位置》
117. 谈一谈你理解的函数式编程?
简单说,"函数式编程"是一种"编程范式"(programming paradigm),也就是如何编写程序的方法论。
它具有以下特性:闭包和高阶函数、惰性计算、递归、函数是"第一等公民"、只用"表达式"。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函数式编程初探》
118. 异步编程的实现方式?
相关资料:
回调函数
优点:简单、容易理解
缺点:不利于维护,代码耦合高
事件监听(采用时间驱动模式,取决于某个事件是否发生):
优点:容易理解,可以绑定多个事件,每个事件可以指定多个回调函数
缺点:事件驱动型,流程不够清晰
发布/订阅(观察者模式)
类似于事件监听,但是可以通过‘消息中心’,了解现在有多少发布者,多少订阅者
Promise 对象
优点:可以利用 then 方法,进行链式写法;可以书写错误时的回调函数;
缺点:编写和理解,相对比较难
Generator 函数
优点:函数体内外的数据交换、错误处理机制
缺点:流程管理不方便
async 函数
优点:内置执行器、更好的语义、更广的适用性、返回的是 Promise、结构清晰。
缺点:错误处理机制
回答:
js 中的异步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最常见的是使用回调函数的方式,使用回调函数的方式有一个缺点是,多个回调函数嵌套的时候会造成回调函数地狱,上下两层的回调函数间的代码耦合度太高,不利于代码的可维护。
第二种是 Promise 的方式,使用 Promise 的方式可以将嵌套的回调函数作为链式调用。但是使用这种方法,有时会造成多个 then 的链式调用,可能会造成代码的语义不够明确。
第三种是使用 generator 的方式,它可以在函数的执行过程中,将函数的执行权转移出去,在函数外部我们还可以将执行权转移回来。当我们遇到异步函数执行的时候,将函数执行权转移出去,当异步函数执行完毕的时候我们再将执行权给转移回来。因此我们在 generator 内部对于异步操作的方式,可以以同步的顺序来书写。使用这种方式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何时将函数的控制权转移回来,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自动执行 generator 的机制,比如说 co 模块等方式来实现 generator 的自动执行。
第四种是使用 async 函数的形式,async 函数是 generator 和 promise 实现的一个自动执行的语法糖,它内部自带执行器,当函数内部执行到一个 await 语句的时候,如果语句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那么函数将会等待 promise 对象的状态变为 resolve 后再继续向下执行。因此我们可以将异步逻辑,转化为同步的顺序来书写,并且这个函数可以自动执行。
119. Js 动画与 CSS 动画区别及相应实现
CSS3 的动画的优点
在性能上会稍微好一些,浏览器会对 CSS3 的动画做一些优化
代码相对简单
缺点
在动画控制上不够灵活
兼容性不好
JavaScript 的动画正好弥补了这两个缺点,控制能力很强,可以单帧的控制、变换,同时写得好完全可以兼容 IE6,并且功能强大。对于一些复杂控制的动画,使用 javascript 会比较靠谱。而在实现一些小的交互动效的时候,就多考虑考虑 CSS 吧
120. get 请求传参长度的误区
误区:我们经常说 get 请求参数的大小存在限制,而 post 请求的参数大小是无限制的。
实际上 HTTP 协议从未规定 GET/POST 的请求长度限制是多少。对 get 请求参数的限制是来源与浏览器或web 服务器,浏览器或 web 服务器限制了 url 的长度。为了明确这个概念,我们必须再次强调下面几点:
- 1.HTTP 协议未规定 GET 和 POST 的长度限制
- 2.GET 的最大长度显示是因为浏览器和 web 服务器限制了 URI 的长度
- 3.不同的浏览器和 WEB 服务器,限制的最大长度不一样
- 4.要支持 IE,则最大长度为 2083byte,若只支持 Chrome,则最大长度 8182byte
面试题仓库推荐:
- https://github.com/febobo/web-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