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vue响应式的文章其实已经挺多了,不过大多都在浅尝辄止,基本就是简单介绍一下Object.defineProperty,覆盖一下setter做个小demo就算解决,好一点的会帮你引入observe、watcher、dep的概念,以及加入对Array的特殊处理,所以本篇除了上述以外,更多的重心将放在setter引发render的机制与流程上,然后结合这个这个响应式机制解析vue中的watch和computed语法实现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会简单介绍vue实例构建流程,第二部分则深入探究响应式实现。

建议对照源码阅读文章,因为很多本文很多地方会直接指出文件路径,同时将省略部分代码而直述功能

版本信息:

  • vue: 2.6.12

一、寻找vue

直入主题

真正的vue实例在core/instance/index中可以找到

function Vue (options) {
  ....
  this._init(options) // 这个方法在initMixin中定义
}

initMixin(Vue)  // 挂载_init()
stateMixin(Vue)  // 挂载状态处理方法(挂载data,methods等)
eventsMixin(Vue)  // 挂载 事件 的方法($on,$off等)
lifecycleMixin(Vue) // 挂载 生命周期方法(update,destory)
renderMixin(Vue)  // 挂载与渲染有关的方法($nextTick,_render)
复制代码

每个方法可以按照代码逻辑来看,实现对应功能,这里拿initMixin举例

篇幅有限,所有此处仅解释initMixin逻辑,剩余几个方法大家可以自己探索哦

initMixin

initMixin中仅仅挂载了_init()方法,在_init中,初始化了整个vue的状态:

function _init(option) {
  ...
  vm._uid = uid++ // 即component id
  ...
  initLifecycle(vm)
  initEvents(vm)
  initRender(vm)
  callHook(vm, 'beforeCreate')
  initInjections(vm) // resolve injections before data/props
  initState(vm)
  initProvide(vm)
  callHook(vm, 'created')
  ...
  if (vm.$options.el) {
    vm.$mount(vm.$options.el) // 开始挂载
  }
}
复制代码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几个beforeCreate,created和Mount关键字,大概就能够猜到vue实例的部分生命周期方法就是在这里进行了挂载,再结合 vue官方文档的图示

我是如何看Vue源码的_原型链

关于初始化整个vue的状态,可以举例来说,例如initLifecycle中就赋值了parent,children,以及一些isMounted,isDestroy的标识符。initRender中就将attrs,listeners响应化,等等,诸如此类。

从initMixin=>initState=>initData,便可以看到挂载props,methods,data,computed,watch了,

可以看到,此处先挂载了props,methods,然后是data的顺序,其实再往下探究逻辑就可以知道,如果存在变量重名,优先级是props>methods>data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初始化的顺序是这样安排的

在initData中,先是获取了data数据,判断props,methods变量重名问题,然后是走了一个代理,将变量名代理到vue实例上,这样的话你的vue实例中,使用this.x指向就可以访问到this.data.x,这类代理也用在了props和methods中

在initData获取数据中可以看到一个判断typeof data === 'function' ? getData(data, vm) : data || {}, 支持两种方式获取,实际上如果是自己写这样一个逻辑是会藏有隐患的,如果你的data是直接使用对象,而js的复杂数据类型是地址引用,这意味着,你实例化了两个vue对象,实际上他们的data引用地址是同一个地址,对其中一个vue data的修改会触发另一个vue数据的变动,带来的问题是巨大的

export function proxy (target: Object, sourceKey: string, key: string) {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get = function proxyGetter () {
    return this[sourceKey][key]
  }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set = function proxySetter (val) {
    this[sourceKey][key] = val
  }
  Object.defineProperty(target, key,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
}
复制代码

这个逻辑处理的设计也是非常巧妙,他覆盖了实例中对该key的访问,使用setter和getter将实际访问指向了this.data[key]。

这里可以说一下computed的逻辑,实际上也是取巧使用了原本用于data的响应式逻辑,其实看到上面贴出来的proxy代码,大概就能猜到,既然proxy能够改变一个变量读取的指向,那么他也能创造一个虚假变量的指向,这个创造出来的这个变量实际上就是computed所使用的变量,将每次computed函数赋给getter,再加上响应式处理,就完全实现了computed,

走到最后,就是observe(data),也就是开始处理vue数据的双向绑定

二、双向绑定

不同于react的单向数据流,vue使用的双向绑定,单向数据流可以理解为当源头的数据发生变动则触发行为,当然这个变动是主动的,即你需要setState才能触发,而双向绑定则可以抽象为,每一个数据旁边都有一个监护人(一种处理逻辑),当数据发生变化,这个监护人就会响应行为,这个流程是被动发生的,只要该数据发生变动,就会通过监护人触发行为。

如果你之前有过了解,大概就会知道,js每个数据的变动都是通过Object原型链中的setter去改变值,而如果你在他改变值之前,去通知监护人,就能够实现上述的逻辑,这一点很多博客文章都写的非常清楚了。

接着第一部分的initData知道最后observe(data),这里开始正式处理响应式。

2.1 前置条件

前面一直提到,通过Object的原型链改变对象的默认行为:getter和setter,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在js中,读取一个对象的值并不是直接读取,而是通过Object的原型链上的默认行为getter拿到对应的值,而改变这种行为实际上是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来重新定义一个对象的getter和setter,在/src/core/observer/index.js中我们可以看一个defineReactive方法,他就是vue用来实现这种行为的方法,也是这个响应式的核心

function defineReactive(obj, key, val, ... ) {
  // 此处需要保留getter、setter是因为,开发者可能自己基于defineProperty已经做过一层覆盖,
  // 而响应式又会覆盖一次,所以为了保留开发者自己的行为,此处需要兼容原有的getter、setter
  const getter = property && property.get // 拿到默认的getter、setter行为
  const setter = property && property.set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enumerable: true, // 是否可以被枚举出来(例如Object.keys(),for in)
    configurable: true, // 是否可以被配置,是否可以被删除
    get: function() {
      const value = getter ? getter.call(obj) : val
      ...
      return value
    }
    set: function(newVal) {
      ...
      setter.call(obj, newVal)
  	} 
  })
}
复制代码

2. 2响应式

首先,我们猜想一下,双向绑定的行为,数据能够响应行为的变化,而行为又能够操作数据的改变,虽然有部分教程会让你站在数据的角度去理解这种行为,实际上,我们站在行为的角度上去理解是更加方便的。

我们将一种行为定义为一个Watcher,他有可能是一个vue文件的template中的dom节点渲染行为,也有可能是computed的计算值行为,总之,我们从行为的角度出发,一个行为的发生,会伴随着对变量的读取(回想一下我们在vue文件中的template写html标签时,总是会使用{{obj.xxx}}来读取某个变量并渲染),我们想要实现,变量的改变也会带动这个行为的重新渲染,是不是我们只需要在首次行为发生的周期内,在读取某个变量时,在这个变量内记录这个Watcher,这样的话,下次变量的改变时,我只要触发我之前记录过的Watcher就行了。所以,我们只需要在一个Watcher发生时,将其挂载到一个公共变量上,这样在读取一个值的时候,记录这个公共变量,就能够实现上述操作。

我是如何看Vue源码的_原型链_02

这里先不解释Dep的作用,可以将其抽象理解为一个被挂载在数据上的数组,每次这个数据被一个watch读取时,就会将这个watch记录下来

2.2.1 Watcher

既然说到将一种行为定义为一个watcher,那么可以在/src/core/observer/watcher.js中看到Watcher的实体类,而我们之前一直所说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构造器的第二个参数expOrFn,可以有表达式或者函数读取的两种模式

class Watcher {
 	constructor (
    vm: Component, // vue实例
    expOrFn: string | Function, // 行为
    cb: Function, // 为watch服务
    options?: ?Object,
    isRenderWatcher?: boolean // 判断是否为渲染watcher,
  )
}
复制代码

接着来看一种最典型的watcher行为,在/src/core/instance/lifecycle.js中的moundComponent方法中,可以看到一个实例化watcher的方法

new Watcher(vm, updateComponent, noop, {
    before () {
      if (vm._isMounted && !vm._isDestroyed) {
        callHook(vm, 'beforeUpdate')
      }
    }
  }, true /* isRenderWatcher */)
复制代码

可以看到,他将updateComponent(可以抽象为渲染行为)传给Watcher,而在Watcher的实例化中,将会执行此方法,当然在执行之前,pushTarget(this),将这个watcher挂载到公共变量上而后开始执行渲染行为,

class Watch {
  constructor(...) {
    ....
    if (typeof expOrFn === 'function') {
      this.getter = expOrFn
    }
    this.get();
  }
  get() {
    pushTarget(this) // 挂载行为至公共Target
    value = this.getter.call(vm, vm) // 开始执行行为,之所以会有返回值是为了computed服务
    popTarget() // 取消挂载,避免下次读取变量时又会绑定此行为
  }
}
复制代码

我是如何看Vue源码的_原型链_03

此时,如果此行为读取了某个响应式变量,那么该变量的getter将会存储公共变量target,当行为完成后就会取消行为的挂载,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的defineReactive的逻辑

function defineReactive(obj, key) {
  const dep = new Dep(); // 每个数据都有一个自己的存储列表
  const getter = property && property.get
  const setter = property && property.set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get: function reactiveGetter () {
      const value = getter ? getter.call(obj) : val
      if (Dep.target) { // 判断公共变量中是否挂载了行为(watcher)
        dep.depend() // 将行为(watcher)加入dep(即此变量的存储行为列表)
        ...
      }
      return value
    },
    set: function reactiveSetter(newVal) {
      const value = getter ? getter.call(obj) : val
      if (newVal === value || (newVal !== newVal && value !== value)) {
        return // 判断变量没有变化,则直接返回(后两者判断则是因为NaN!==NaN的特性)
      }
      if (setter) {
        setter.call(obj, newVal) // 开始
      } else {
        val = newVal
      }
      dep.notify() // 通知自己这个数据的存储列表,数据发生改变,需要重新执行行为(watcher)
    }
   });
  }
复制代码

这个时候就很清晰明了了,这就是很多博客文章所说的依赖收集,变量在get时通过公共变量Target收集依赖(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行为),在set时,即变量数据发生改变时,触发更新notify;

2.2.2 Computed

前文有大致介绍computed的实现,实际上在介绍完Wacher之后就可以来详细介绍了,计算属性computed并没有实际的变量,他通过原型链覆盖创造了一个变量指向(src/core/instance/state.js的initComputed),回忆一下computed的两种写法

'fullName': function() {
  return this.firstName + this.secondeName;
}
'fullName': {
  get: function () {...},
  set: function() {...},
}
复制代码

我们再来看一下initComputed

function initComputed (vm: Component, computed: Object) {
 const watchers = vm._computedWatchers = Object.create(null)
 for (const key in computed) {
   const userDef = computed[key]
   // 对照着computed的两种写法,就能理解为什么这里有这样的判断,
   const getter = typeof userDef === 'function' ? userDef : userDef.get
   watchers[key] = new Watcher(
    vm,
    getter || noop,
    noop,
    { lazy: true }
  )
   defineComputed(vm, key, userDef) // 通过defineProperty来创造一个挂载在vm上key(fullName)的指向
 }
}
复制代码

可以看到,他将computed的getter方法,作为Watcher的行为传递了进去,这样在执行getter时,可以将此行为绑定至过程中所读取到的变量(firstName),如此,再下次firstName发生改变时,就会触发此Watcher,重新运行getter方法,得到一个新的fullName的值(还记得前文class Watch中的value = this.getter.call(vm, vm)吗?这个返回值就是computed的返回值),这样就实现了computed的逻辑

2.2.3 Watch

watch的用法,是监听某个变量,当该变量发生变化时,执行特定的逻辑,

上文提到的两种Watcher行为都是函数行为,但是Watcher的行为是支持函数或者表达式的(expOrFn),所以此处的exp(expression)这里就是可以提现到的,我们只需要在变量发生变化时,执行watch定义的逻辑即可,

还记得前文代码defineReactive中 set方法通知依赖更新(dep.notify()),虽然前文一直为了方便理解,将Dep描述为一种抽象的列表结构,仅用于依赖收集,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单独的数据结构,

let uid = 0;
class Dep {
  constructor() {
    this.id = uid ++; 
    this.subs = []; // 真正用于收集依赖的数据
  }
  depend () { // 依赖收集
    if (Dep.target) {
      Dep.target.addDep(this)
    }
  }
  addSub (sub: Watcher) {
    this.subs.push(sub)
  }
  notify() { // 变量值发生变化,通知更新
    // 遍历所有收集的依赖,注意触发更新,
    for (let i = 0, l = subs.length; i < l; i++) {
      subs[i].update()
    }
  }
  ...
}
Dep.target = null; // 这就是一直说的,用于挂载Watcher行为的公共变量
function pushTarget(target){ Dep.target = target };
function popTarget() { Dep.target = null };
复制代码

实际上这里的静态变量target以及pushTarget、popTarget是经过简化的,因为渲染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他是层层嵌套的行为,所以在绑定响应式时,也是需要区分该变量到底是要绑定至哪个行为(否则每个变量都绑定最顶层的行为,一个变量的变化,将会引发整个页面的update),因此真正的target是还有一个stack栈结构,用于挂载多个嵌套的行为

可以看到,每次变量更新,都会触发watcher.update,那么对于watch监听的回调,就可以放到在update中调用

class Watch {
  constructor(vm, expOrFn, cb, ...) {
    this.cb = cb // 这个cb就是watch监听的回调
  }
  update() {
    this.run()
  }
  run() {
    ...
    this.cb.call(this.vm, ...)
	}
}
复制代码

至此,关于watch监听的实现逻辑大致就是如此

关于依赖收集,实际上并不是在get变量时,直接将watcher绑定至Dep中,可以看到Dep.depend(),他先通知行为(watcher),叫他先绑定自己,然后watcher绑定完dep之后,才会回过头,告知Dep要addSub(),这里的逻辑像是一个圈

所以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前文说了,每个数据都有一个“监护人”,来记录此数据所绑定的行为,那么这个“监护人”到底在哪里呢? 可以看到/src/core/observer/index.js的class Observer中,

class Observer {
  constructor(val) {
    ...
    def(value, '__ob__', this) // 对value定义__ob__属性,挂载此object
    ...
  }
}
复制代码

我是如何看Vue源码的_响应式_04

对于每一份需要响应式处理的数据,都会挂载一个Observer实例,其内subs就是用于记录绑定此数据的Watcher,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份数据的get、set方法已经是被重写过了,也就是前文的defineReactive中的覆盖行为。

2.2.4 其他

其实对于Array的响应式是需要特殊处理的,因为他除了set、get之外,还会对数组进行增减操作(splice等),而这些操作是set无法捕捉的,所以覆盖get、set显然无法实现数组的响应式,而vue中采用的是直接覆盖数组的原型链中会对数据本身改变的方法(push、shift、splice等),/src/core/observer/array.js整个文件就是对数据的特殊处理 最新的vue3中,使用了ES6的proxy特性来替代这种覆盖set、get实现响应式行为,这种模式同时也能够处理Array。

三、结尾

vue的源码当然没有如此简单,很多东西文章都没有涉及到,譬如说,通过上面的逻辑其实你可以发现,dep和watcher其实是互相引用的,而js的垃圾回收是检测变量引用的机制,所以如果是简单的复制上文的逻辑,最终的这部分的内存其实是无法被回收的,需要你手动清除,当然vue中也做了这样的处理(每个vm下其实有一个watcherList,用于记录这个示例中所有使用到的watcher,再vm.destroy时,通过遍历watcherList,再销毁每一个watcher,而watcher中又会自己销毁Dep),但是限于篇幅原因无法详细介绍了。


作者:希沃ENOW大前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