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这张图片时,你应该舒缓了紧张又纠结的心,因为欲修此书,不必自宫。这张图片能清晰的反应今天的技术话题,关于软件定义存储。可能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此图是一个关于书的广告。其实,纯打广告不是我的风格。今天是想和大家探讨存储技术的同时,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叫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实践与生态。


软件定义存储起源


      针对软件定义存储(简称SDS),各厂商基于在某一领域优势和技术积累都有自己的定义和理解,类似云计算概念,众说风云。软件定义是相对于硬件重构的概念,强调下层资源透明性和层次化,采用革新化的思想消除竖井式资源孤岛。在2013年Gartner发布的十大战略技术中,“软件定义一切”作为其中一项技术得到广泛的关注。软件定义一切还包括大量开源项目的支撑,如OpenStack、OpenFlow和OpenRack等。


      在2012年8月,VMware在其VMworld 2012大会上首次提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简称SDDC)的概念。其中管理层作为一个独立的平面掌管整个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层包含各种物理基础设施,控制层面制定控制策略。应用层包括VMware的各种应用、服务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

葵花宝典之软件定义存储_java

      在SDDC参考架构中,计算、存储、网络、管理和安全作为VMware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五大资源组成部分,存储部件以软件定义存储(SDS)的形式在2012年8月全球范围内首次被提出。


软件定义存储的技术背景

      软件定义存储除了商业炒作之外,更多的还需要技术和思想创新。所以活跃于软件定义存储的都是一些初创公司,大多数老牌存储厂商都是比较保守,或者说习惯于一些持续性创新或功能增强。当然创新能力最强的存储公司大多数来自于以色列,引领技术创新和发展。


存储硬件X86开放化

      此外,传统技术的发展也为软件定义存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存储架构X86化已是历史必然,目前除了IBM DS系列存储和Oracle ZFS之外,基本上所有存储架构都采用X86处理器。这种开放的趋势为存储软硬件解耦创造了基本条件。


CPU多路多核技术

      软件定义存储的另一个趋势就是虚拟软件一体化,例如Nutanix,集成存储和虚拟化软件,同时提供存储和计算能力。在虚拟化环境里,多核处理器功不可没,既提高了处理器利用率,也提高了单台服务器上用户对更多I/O的需求,这其实也驱动着底层存储的变革。


高速互联网络技术

      软件定义存储是一个大型分布式系统,Scale Out能力也直接体现存储系统能力的关键技术指标,分布式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是一项极耗网络资源的工作,所以高速网络互联技术才能轻松应对网络负载。目前主流的网络互联技术包括PCIe、IB、NVMe、RDMA、10GE和40GE以太网。


磁盘技术发展

      ServerSAN、ServerNAS和ServerObject将是软件定义存储的有一个趋势,面对数据库、高性能和分析型业务,闪存能够满足这些业务的性能、时延和一般数据保护要求。面对大容量应用,随着磁盘容量越来越大,仅凭服务器内置磁盘,即可支持数百TB的裸容量。


业务层面的推动力

      传统的IT基础架构是"烟囱式"的,通常几个相似的业务应用需要配备一套系统,一方面,这种架构使得计算、存储、网络等IT基础资源很难在不同的多个业务之间共享;另一方面,使得客户初次采购浪成本高,硬件利用率低,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很难做到按需购买。业务层面的需求要求存储资源透明、池化和层次化,给软件定义存储的带来发展的机会。


软件定义存储的概念和分类


      对软件定义存储的定义也分很多派别。先说说IDC,IDC对SDS定义与ONF对软件定义网络SDN (OpenFlow)思想不谋而合。SND的核心思想就是数据面和控制面分离,支持异构、业务编排和服务自动化。因为这样才能通过软件层服务目录和策略做到存储自动化、模板化和数据智能化。

     

      SNIA对SDS的定义和IDC类似,但SNIA更偏向数据流和虚拟化。SINA SDS允许异构的或者专有的平台。必须要求平台能够提供部署和管理其虚拟存储空间的自助服务接口。除此之外,SDS应该包括:

  • 自动化 - 简化管理,降低维护存储架构的成本;

  • 标准接口–提供应用编程接口,用于管理、部署和维护存储设备和存储服务;

  • 虚拟数据路径 – 提供块、文件和对象的接口,支持应用通过这些接口写入数据;

  • 扩展性 – 无需中断应用,也能提供可靠性和性能的无缝扩展;

  • 透明性 – 提供存储消费者对存储使用状况及成本的监控和管理。


      简单总结一下,可以发现SDS基本分三个类型。存储功能虚拟化(存储软件和硬件解耦,如Storage Fundation,HP VSA等),存储/计算虚拟化融合(如Nutanix等)和存储数据面和控制面分离(EMC ViPR、Huawei DJ等)。共同点是它们都采用商用低成本硬件代替专用存储硬件,实现软硬件解耦、软件跨硬件平台部署。


软件定义存储的方向


SDS控制器和数据面

      基于SDS框架实现数据面和智能控制面解耦分离,面向客户提供简单易用的服务发放机制,面向数据面异构存储提供Restful接口。目前最典型的产品包括EMC ViPR、初创公司ProPhetSor、Huawei DJ。这种架构更加切近与软定义的思想,基于SDS架构提供完备的数据保护方案。


超融合存储系统

      这种架构主要包括基于全Flash的NAS产品,如以色列的Elastifile vNAS产品,面向虚拟化等应用,提供Scale Out、全Flash的vNAS系统。另一类是基于块存储、文件存储和对象存储高扩展融合数据平台,如Formation Data System和Datrium Storage等产品。


冷存储服务系统

      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冷存储服务,如Storiant,其目标是替代磁带存储,并提供比磁带更可靠、更快速的解决方案。另外,在大数据分析、业务连续性、合规性上进行支持,提供更好的归档和备份方案。


这本书能解决的问题

      读一本书,行万里路。本书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和社交网络为背景,内容涵盖了商业软件到开源软件,传统厂商到新兴厂商,初创企业到大型企业机构等不同组织对软件定义存储的理解与观点。

      存储产品涵盖了EMC、VMware、HP、联想、飞康、Mellanox、达沃、先智、天玑、UMCloud等20多家厂商。这本书能让我们全面了解这些厂商主打的存储产品,包括功能、技术原理、架构、应用场景和实践方法。同时,从技术、产品和厂商等3个维度给我们系统地展现SDS的定义、发展、分类和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