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正在霸屏,故事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唐玄宗天宝三载上元节前夕,长安城混入狼卫,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靖安司司丞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故事里频频出现的“大案牍术”引起了小编的兴趣。
故事开始,靖安司司丞李必指挥的靖安司文吏徐宾,利用独特的“大案牍术”选中了破案奇才张小敬。
故事后期“大案牍术”更是频频出现,每次使用大量文吏从浩如烟海的大唐户籍、税收、人口、土地、军籍、房屋、通关文牒、工商信息、营造记录中分析总结出来想要的有用记录,从而很好的辅助靖安司侦破狼卫火攻长安的秘密计划。
这个“大案牍术”到底是什么东西?真有剧中描述得那么神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原著中关于大案牍术的描述:
他做不良帅那么多年,破案无数,深知很多事情并不需要搜考秘闻,真相就藏在人人可见的文卷之中,就看你能不能找出来——此所谓’大案牍’之术。李泌特意在靖安司集中一批精干官吏,专事检校查阅,正适合应付眼下这局面,可见此人卓识。
——(第二章 午初)
“大案牍术”以档案登记为基础进行整个长安城的数据采集,以档案卷宗资料进行数据存储,最终进行推演分析,也就是数据的分析挖掘。使用者可以利用系统随时调阅各种明细,从而进行调查、分析,最终通过线索挖掘出事情的真相。
这么一寻思,这大案牍术不就是我们现在的大数据分析吗?抛开户籍和田赋制度,它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成。是基于古代浩如烟海的档案卷宗进行的数据存储与数据挖掘分析。
由于时代发展、经济进步,密密麻麻的数字暴增,数据一词才走进人的视野中来。紧接着是数据量的一路高歌猛进,自此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综上,大数据在当代的产生建立在——庞大的数据集群:
-
移动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便携设备的快速普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快速、实时、便捷地产生、分享和获取数据。网络用户的增加、带宽的增大以及新应用的不断出现,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更快、更广、更深。
-
物联网。世上万物皆有生命,既能被感知(传感网),又能感知“它”(物联网),还能共分享(网络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感知的广度和深度都将会逐步地加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数据的“海洋”。
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抛开“大案牍术“的可行性问题。因为在21世纪,它已经换了一身皮囊,华丽转身为大数据分析,而大数据现在可以说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现代大案牍术
说到这里,你说“大案牍术”厉不厉害,只不过缺少现代工具,“大案牍术”从数据采集、录入,到分析,基本都是靠人工来完成,数据真实、实效性都无法保证,仅靠人脑进行推演,也是非常脑阔疼了。放在古代,可行,但是难度很大!
庆幸的是,我们不在唐朝,不需要依靠人脑进行“硬算”,只需要借助BI工具,就可以轻松完成数据分析,挖掘事实真相。以FineBI为例,它就是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的工具。
能将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各数据库中的数据整合起来,按照分析需求将表合并、表关联;
能很轻松的处理数据,增减字段筛选过滤,不需要写代码不需要写SQL;
能轻松的拖拽数据字段,立即生成可视化图表,各种风格样式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