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结构观察有统一的流程,框架,如角色扮演
叙事观察:记流水账那样的观察,如日记法
时间样本:在某个时间段观察
点样本:观察某个人
事件样本:只要某个行为出现就观察
持续记录:从头到尾观察
连续观察记录:只要行为一出现就开始记录
时间记录:每天记录固定次数
频率记录:记录出现几次
人格化:认为研究的对象如动物,是知道人的想法的
观察者的期待:期待被观察者能做出自己想要的行为
刺激变量其实就是自变量
反应变量其实就是因变量
机体变量往往是指额外变量,或者叫控制变量
专题比较调查:如在研究长跑问题上比较清北两所学生
事实...:调查某个行为,发什么什么事,怎么回事
社会赞许性:故意回答一些社会认可的,逃避真实自己
范式:是公认的程序
环境特点自变量,如温度湿度或者人文环境
因变量是测量的一致性
效度:因变量的变化的确是有自变量变化所引起的
敏感性是对自变量的敏感性
内部效度:自变量的变化确实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
结构效度:构造出来的概念(如行为定义)的确反应了这个概念的内涵
外部效度:结果可以外推到其他人群,环境...
统计效度:数据的准备性
天花板效应:因变量都差不多一样,如成绩都很高
低限:成绩都很低
有关变量分为自变量和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例子中有4 个条件,小桌子饭掉地上,小桌子饭扫走,大桌子...
理论:如果别人替你做主,命令你,你会无法对自己负责,会很不爽
此例中,控制变量:健康状况,居住条件
责任感提升组:想周四看电影还是周五?
对照组:周四去看电影吧
实验者效应:主试期望被试做出希望的反应
实验组:期望达到目的的组,经过实验变量的处理,对照组是陪衬=控制组
下面控制组是不在名单上的人,实验组是名单上20%的人
组内设计:同一个被试在不同自变量下做
完全组内设计:列出所有的顺序,试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