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ive.ai 是一家由 8 位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员创立的公司,该公司主要致力于通过工具包将普通汽车变为无人车。
自 2015 年创立以来,Drive.ai 已在融资中筹集了 1200 万美元,而就在 2017 年 6 月 27 日,Drive.ai 宣布已经融资 5000 万美元。同时,该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卡罗尔·莱利(Carol Reiley)的丈夫,人工智能领域权威专家吴恩达,也加入了这家公司,成为了董事之一。
2018 年 5 月 7 日,Drive.ai 宣布将于 2018 年 7 月在德克萨斯州弗里斯科市(美国西部城市)提供自动驾驶汽车服务,人们可以通过软件免费叫车。
当时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或许会成为美国第一个真正落地的自动驾驶汽车载人服务,这不仅是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里程碑,它还标志着公众首次可以在公共道路上使用自动驾驶车乘坐服务,是自动驾驶行业迈出的重要一步。
然而,就是这么一家由技术大牛创立、被看作是明星企业的公司,在 2019 年 3 月被曝出将以 2 亿美元价格出售,并聘请了投行人士担任顾问。
有知情人士爆料称:Drive.ai 选择出售这条路,或许是由于自动驾驶行业普遍存在的落地困难问题导致的,但截至目前,Drive.ai 官方仍然没有给出明确回应。
进展困难的苹果无人车
2019 年 1 月,苹果公司传出自动驾驶项目“泰坦”(Titan)裁员 200 人 的消息,同时有关苹果自动驾驶进展缓慢的种种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2018 年 8 月,苹果聘请了特斯拉工程副总裁、苹果资深人士 Doug Field 与 Bob Mansfield 共同领导 Titan 团队,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下,苹果转而研发可以完美适配 iOS 设备的无人车系统,而不是制造实体无人车。苹果有多个团队从事该软件系统不同方面的研发,在加拿大,二十多个前黑莓 QNX 员工开发基层操作系统,另一支团队开发软件,如抬头显示器、自动驾驶功能等。
自 2014 年成立以来,Titan 计划一直非常神秘,并且甚少披露关键数字以及进展,直到出现裁员爆料的时候,人们才知道苹果的无人车计划进展并不那么顺利。
而更加严峻的情况发生在 2019 年的 2 月。
彼时,加州车辆管理局披露了在当地参与路测的无人车的实际运行情况,这份报告 对正在加州进行路测的约 25 家无人车运行状况进行了公开,主要的一条标准是:无人车运行过程中,需要人为介入的次数(简称“脱离次数”)。
非常尴尬的是,苹果在这份报告中排名倒数,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苹果之后向联邦政府提供的无人车安全报告只有短短的 7 页内容,其他公司提交的安全报告平均长度至少是 39 页。
惺惺相惜还是抱团取暖?
不论对于 Drive.ai 还是苹果来说,如果能够达成合作,或者更进一步的收购的话,对双方来说可能都会是好事。
Drive.ai 已经拥有了超过 100 位工程师,苹果如果将他们收入帐下,无疑是对自身无人车力量的一个巨大提升,当然,吴恩达本人及其妻子是否会加入也未可知。不管怎样,苹果无人车大概率会迎来一次质量的提升,或许至少能摆脱“吊车尾”的位置。
而 Drive.ai 也不用担心落地难或者是经费的问题了,毕竟苹果可是能够在技术研发领域一年砸下 140 多亿美金的公司,与 Drive.ai 的合作或许也能让焦急在无人车领域发力的苹果找到新的希望。
这似乎是一桩怎么看都双赢的交易,不过不知道最后的结果到底是让人大跌眼镜还是会心一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