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标注方案
- 问题建模
- 评价指标
- 常用的NER方法
- 深度学习方法(in survey)
- 输入的分布式表示
- 上下文编码
- 解码器
- **先说MLP+softmax和CRF**
- softmax 延伸至多标签解码
- **RNN**
- Pointer Networks
- 实践
- Bert + Softmax
- Bert + CRF
- 参考
之前做了NER的相关工作,现在想加深一下对NER的认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做的更好。
在论文A Survey on Deep Learning for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中对NER工作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本文根据综述的行文顺序,快速的介绍NER使用的技术,并在最后一小节中附上bert+softmax与bert+crf的相关代码。
标注方案
- BIO
- BIOES
B,开始位置
I,中间位置
E,结束位置
O,other
S,single
这种序列标注框架,每个Token只能属于一种,不能解决重叠实体问题。比如「《叶圣陶散文选集》」中会出现两个实体「叶圣陶」和「叶圣陶散文选集」分别代表「作者」和「作品」两个实体。对于这种嵌套的NER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层标注。
问题建模
给定一个符号(Token)序列 , NER的任务就是要输出一个元组序列 , 其中每一个元组表示序列s中出现的一个命名实体。 其中,, 分别代表实体在符号序列中的位置,表示该实体的类别。比如:
评价指标
- 宽松匹配评估(Relaxed-match Evaluation):当实体位置区间部分重叠,或位置正确类别错误的,都记为正确或部分正确。但因为这样的评估方案不够直观,对于错误分析很不友好,所以并没有被广泛采用。
- 严格匹配评估(Exact-match Evaluation):当且仅当实体位置区间和类别都正确时判定其为正确。其中F1值又可以分为macro-averaged(宏平均)和micro-averaged(微平均),前者是按照不同实体类别计算F1,然后取平均;后者是把所有识别结果合在一起,再计算F1。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实体类别数目不均衡,因为通常语料集中类别数量分布不均衡,模型往往对于大类别的实体学习较好。
宏平均:
微平均:
常用的NER方法
如上图所示,常用的NER方法主要分为四个大类:
- 基于规则
- 无监督学习
- 基于人工特征的监督学习方法
- 深度学习方法
目前,深度学习方法是NER常用的方法,本文具体介绍深度学习方法。
深度学习方法(in survey)
本小结按照 综述 的顺序简要介绍 NER中常用的深度学习方法。
输入的分布式表示
输入的分布式可以分为:词语级别表示、字符级别表示和混合表示。
- 词语级别表示: (word2vec/fasttest/glove等),对于英文而言就是单词,比如 hello。而对中文而言,可能字符级别的表示要更好一些,这是因为基于此的中文NER会受分词效果的影响,切词错误会传递到NER中,会造成累计误差。 但是也有的论文利用了中文词级别的信息来做的,比如:Lattice LSTM。
- 字符级别的表示:(CNN/RNN)。字符级别的表示方法可以比较有效地挖掘如前缀、后缀等sub-word级别的信息,另一方面的优势在于其天然地可以解决OOV问题。
- 对于中文而言,字符级别是比较常用的表示,但是每个字通常具有多重含义,比如说:“花哨”、“花茶”中的“花”显然含义不同;因此,想要捕捉语义层面的信息的话,就需要对上下文语义进行建模从而充分表达字的含义,常见的就是用CNN来做,RNN也可以。
比如,18年的一项工作《Contextual String Embeddings for Sequence Labeling》,使用字符级别的神经语言模型产生上下文相关的文本嵌入。大致思路为使用双向RNN编码字符级别嵌入,将一个词的前向和后向隐层状态与词嵌入拼接作为最终词嵌入向量,如下图所示。源码位置 - 混合表示:部分研究在词语级别和字符级别外还引入了其他额外信息,如词语相似度、语义依存关系、视觉特征、知识图谱等。某种程度上而言,使用Token Embedding、Position Embedding等预训练得到的类BERT模型也可以划分到混合表示方法中。
上下文编码
- CNN: 如下图所示,主要用于捕捉局部依赖特征。虽然可以通过多层CNN的叠加加大感受野而得到全局特征,但是,对于NER来说,这种长程依赖性还是不足。因此,CNN大多后面可以接LSTM或者attention来强化长程依赖能力。
- RNN,常用的有LSTM和GRU,可以获得较好的长程依赖能力。而且由于门机制的存在,也能获得较好的局部依赖性。在NLP中常用BILSTM获得上下文特征。
- 这里介绍一下Lattice LSTM的工作,该工作主要思想是:根据大量语料构建词典,若当前字符与之前字符构成词汇,则从这些词汇中提取信息,联合更新记忆状态。该论文中的解码层用的是CRF,这里只介绍编码层。
下图是Lattice LSTM 的结构图: - 假设句子由字符构成,且这些字符可以构成词:。首先来看对字符的处理,第一步,字符embedding: 。在embedding上有一个BILSTM层,生成:
- 生成和后,有一个基础的LSTM架构,其中i, o, f分别为输入门,输出门和遗忘门:
- 那么如何将word的信息加入进去呢?首先对句子中的词汇加embedding层,得到:,同样的,对其也增加一个LSTM层,有:
- 那么字符和词汇的表征都算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将他们融合在一起:
- 这里的可以看成是每个词的权重,计算方式是:
- 其中,由去控制权重:
- 递归神经网络。把句子当作树状结构而非序列进行处理,从理论上而言具有更强的表示能力,但其存在样本标注难度大(需标注语法解析树)、深层易梯度消失、难以并行计算等弱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较少。
- Transformer:是近年来使用广泛的网络,transformer在长距离文本依赖上相较RNN有更好的效果。
但是将transformer直接应用于NER任务时,可能效果不那么理想,原因可能是对于NER而言,它需要的是:(1)局部依赖的捕捉;(2)位置信息;(3)更 sharp 的attention 分布(NER不需要太多的全局信息)。有论文表明,这些问题解决后,呈现出比CNN+BiLSTM+CRF更好的效果。
有关transformer的更多内容,会在后续的博客中更新。
- 语言模型: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近年来在各种NLP任务中取得巨大成功,如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ELMo、BERT等。这些预训练语言模型不但有效地捕捉了文本中的上下文关系,且不需要如Word2Vec、GloVe等传统词向量进行分布式表示。
有关语言模型的更多内容,会在后续的博客中更新。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解码器
标注解码器是NER模型的最后一部分,其将经过上下文编码器得到的表征作为输入,常用的解码器组合有:MLP+Softmax,CRF,RNN,Pointer Networks等。
一般来说,对于嵌套NER的处理一般都是在解码器部分实现的。对于flat NER 而言,我们的目标可以看成是单标签的分类问题(即对于每个word选择一个标签);但是对于嵌套NER而言,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多标签的分类问题(即对于每个word可能有多个标签,比如说「《叶圣陶散文选集》」中的「叶」标签为B-人物,B-作品)。所以在本节中,还会简单描述一下嵌套类NER的解码器。
先说MLP+softmax和CRF
CRF有一系列特征函数,相当于增加了一系列约束条件。比如说:E 后面跟 B的可能性比E后面跟I的可能性(这个几乎不可能)要大得多。但是softmax就不存在这样的约束,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这一部分需要在放在前面的模型去学习。这也就是为什么CRF解码器如此常见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Bert+CRF相对于Bert+softmax性能没什么提升呢?甚至有的时候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可以参考 你的 CRF 层的学习率可能不够大 这篇文章。
简单来说就是,BERT 的拟合能力太强了,导致不需要转移矩阵效果都很好。而不好的转移矩阵会给结果带来负面的影响。
softmax 延伸至多标签解码
对应softmax,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对sentence中的每个字进行N(标签数目)次二分类。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字属于的标签数目的最大值(K)远小于N,这会造成严重的类别不均衡问题。可以采用一些平衡策略,比如focal loss、调整负样本的权重等。
苏神在将“softmax+交叉熵”推广到多标签分类问题里面介绍了一种将softmax推广到多标签分类问题的loss。如果是多标签解码的话,可以将MLP+softmax改为这个loss试试。下面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我们将softmax进行如下变换:
这里的logsumexp是max的光滑近似,所以我们有:
所以这个loss可以看成,所有的非目标类得分的最大值都要尽可能的小于目标类得分。因此,对于多分类的场景,我们也可以让所有非目标类的得分都要小于目标类的得分,于是有:
对于k不固定的多标签分类(NER任务的k多为不固定的),此时引入一个额外的0类,使得所有的非目标类的得分小于0类,目标类的得分大于0类,我们有:
其loss代码为:
def multilabel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y_true, y_pred):
"""多标签分类的交叉熵
说明:y_true和y_pred的shape一致,y_true的元素非0即1,
1表示对应的类为目标类,0表示对应的类为非目标类。
警告:请保证y_pred的值域是全体实数,换言之一般情况下y_pred
不用加激活函数,尤其是不能加sigmoid或者softmax!预测
阶段则输出y_pred大于0的类。如有疑问,请仔细阅读并理解
本文。
"""
y_pred = (1 - 2 * y_true) * y_pred
y_pred_neg = y_pred - y_true * 1e12
y_pred_pos = y_pred - (1 - y_true) * 1e12
zeros = K.zeros_like(y_pred[..., :1])
y_pred_neg = K.concatenate([y_pred_neg, zeros], axis=-1)
y_pred_pos = K.concatenate([y_pred_pos, zeros], axis=-1)
neg_loss = K.logsumexp(y_pred_neg, axis=-1)
pos_loss = K.logsumexp(y_pred_pos, axis=-1)
return neg_loss + pos_loss
RNN
Pointer Networks
使用指针网络解码,是将NER任务当作先识别“块”即实体范围,然后再对其进行分类。指针网络通常是在Seq2seq框架中
关于编码与解码的更多内容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绍。
实践
Bert + Softmax
class BertSoftmax(BertPreTrainedModel): # 大部分与transformer 提供的BertForTokenClassification相同,这里只是改了点loss
# config 来自bertconfig,其实本质是一个分类问题。即每个token属于什么类别
def __init__(self,config):
super(BertSoftmax, self).__init__(config)
self.num_labels = config.num_labels
self.bert = BertModel(config)
self.dropout = nn.Dropout(config.hidden_dropout_prob)
self.classifier=nn.Linear(config.hidden_size,config.num_labels)
self.loss_type=config.loss_type
self.init_weights()
def forward(self, input_ids, attention_mask=None, token_type_ids=None, labels=None):
# last hidden state,pooler output, past_key_values, hidden_states,attentions,cross_attentions
outputs = self.bert(input_ids=input_ids, attention_mask=attention_mask, token_type_ids=token_type_ids)
sequence_output = outputs[0]
sequence_output = self.dropout(sequence_output)
logits = self.classifier(sequence_output)
outputs = (logits,) + outputs[2:] # add hidden states and attention if they are here
if labels is not None:
loss_fct = CrossEntropyLoss(ignore_index=0)
if attention_mask is not None:
active_loss = attention_mask.view(-1) == 1
active_logits = logits.contiguous().view(-1, self.num_labels)[active_loss]
active_labels = labels.contiguous().view(-1)[active_loss]
loss = loss_fct(active_logits, active_labels)
else:
loss = loss_fct(logits.view(-1, self.num_labels), labels.view(-1))
outputs = (loss,) + outputs
return outputs # (loss), scores, (hidden_states), (attentions)
Bert + CRF
CRF: 这里展示的代码没展示解码(也就是维特比算法):
# CRF class
class CRF(nn.Module):
"""
发射矩阵(来自于bert层),其shape为(seq_length,batch_size,num_tags),如果batch_first=true,那么应该是(batch_size,seq_length,num_tags)
转移矩阵:shape是(num_tags,num_tags)
训练: 主要是计算max的正确路径/总路径的大小
预测: 维特比算法
"""
def __init__(self,num_tags,batch_first=False):
super().__init__()
self.num_tags=num_tags
self.batch_first=batch_first
# 转移矩阵
self.transitions=nn.Parameter(torch.empty(num_tags, num_tags))
# 初始化
self.init_parameter()
def init_parameter(self):
nn.init.uniform_(self.transitions, -0.1, 0.1)
def forward(self, emissions,tags,mask):
"""
batch_first表征batch是不是在头部
emissions: 从bert层传过来的发射矩阵。
tags: seq labels, shape:(seq_length, batch_size)
mask: mask tensor, shape:(seq_length,batch_size)
返回值: log likelihood, shape: (batch_size,)
"""
# 处理mask的格式
if mask is None:
# 如果mask是None,那么所有的分数都是有效的
mask = torch.ones_like(tags, dtype=torch.uint8, device=tags.device)
if mask.dtype != torch.uint8:
mask = mask.byte()
# 处理batch first
if self.batch_first:
emissions = emissions.transpose(0, 1)
tags = tags.transpose(0, 1)
mask = mask.transpose(0, 1)
# 计算正确的label的分数
# shape: (batch_size,)
numerator = self._compute_score(emissions, tags, mask)
# 计算归一化因子
denominator = self._compute_normalizer(emissions, mask)
# shape: (batch_size,)
llh = numerator - denominator
return llh.sum() / mask.float().sum()
def _compute_score(self,emissions,tags,mask):
# 需要计算point label 和 trans_label
seq_length, batch_size = tags.shape
mask = mask.float()
score = torch.zeros(batch_size)
# shape:(batch_size,)
# 第一步,加的是所有batch的seq第0个位置的point score
# tags[0]:(batch_size,)
# emissions (seq_len,batch_size,num_tags)
score += emissions[0, torch.arange(batch_size),tags[0]]
# 开始计算转移分数 与 余下的point分数
for i in range(1,seq_length):
# 如果这个分数是有效的,则加入(mask=1)
score += emissions[0, torch.arange(batch_size),tags[i]] * mask[i]
# 开始计算转移分数
score += self.transitions[tags[i - 1], tags[i]] * mask[i]
return score
def _compute_normalizer(self,emissions,mask):
# 计算归一化因子,逐标签得分 + 转移概率得分(考虑的是全状态)
# return:归一化分数,shape:(batch_size,)
# emissions (seq_len,batch_size,num_tags)
seq_length = emissions.size(0)
# 考虑某一个batch,每一个num_tags可以作为一个hidden state(考虑rnn的图,所以一开始应该是 batch_size, num_tags)
score = emissions[0] # shape:(batch_size,num_tags) 这个是在位置0每个num_tags的标签得分
for i in range(1,seq_length):
# shape : (batch_size, num_tags, 1)
# 之前的state h_t
broadcast_score = score.unsqueeze(2)
# shape: (batch_size, 1, num_tags)
# x_t+1
broadcast_emissions = emissions[i].unsqueeze(1)
# h_t+1 = f(h_t,x_t+1), h_t+1=h_t*x_t+1*g
next_score = broadcast_score + self.transitions + broadcast_emissions
# (batch_size,num_tags,num_tags)
next_score = torch.logsumexp(next_score, dim=1)
# Set score to the next score if this timestep is valid (mask == 1)
# (seq_length,1, batch_size)
score = torch.where(mask[i].unsqueeze(1), next_score, score)
# (batch_size,)
return torch.logsumexp(score, dim=1)
Bert+CRF:
class BertCRF(BertPreTrainedModel):
def __init__(self,config):
super(BertCRF, self).__init__(config)
self.bert=BertModel(config)
self.dropout=nn.Dropout(config.hidden_dropout_prob)
# 这是crf的发射概率
self.classifier=nn.Linear(config.hidden_size,config.num_labels)
self.crf = CRF(num_tags=config.num_labels, batch_first=True)
self.init_weights()
def forward(self, input_ids, token_type_ids=None, attention_mask=None,labels=None):
# last hidden state,pooler output, past_key_values, hidden_states,attentions,cross_attentions
outputs =self.bert(input_ids = input_ids,attention_mask=attention_mask,token_type_ids=token_type_ids)
sequence_output = outputs[0]
sequence_output = self.dropout(sequence_output)
logits = self.classifier(sequence_output)
outputs = (logits,)
if labels is not None:
loss = self.crf(emissions = logits, tags=labels, mask=attention_mask)
outputs =(-1*loss,)+outputs
return outputs # (loss), scores
参考
A Survey on Deep Learning for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最通俗易懂的BILSTM-CRF的CRF层介绍简明条件随机场CRF介绍 | 附带纯Keras实现keras实现源码BERT标注为何不使用CRFNER综述命名实体识别NERNER论文大礼包nlp中的实体关系抽取方法总结将“softmax+交叉熵”推广到多标签分类问题GlobalPointer:用统一的方式处理嵌套和非嵌套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