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 的启动过程 

React Native 的 iOS 端代码是直接从 Xcode IDE 里启动的。在启动时,首先要对代码进行编译,不出意外,在编译后会弹出一个命令行窗口,这个窗口就是通过 Node.js 启动的 development server 。 



问题是这个命令行是怎么启动起来的呢?实际上,Xcode 在 Build Phase 的最后一个阶段对此做了配置,其实就是增加了一个 sh 脚本,让小葱的在编译会自动去执行这个脚本,打开 npm,相当于你直接手动命令行切到 react-native 目录下,执行 npm start 命令的效果是一样的:





因此,代码编译后,就会执行 packager/react-native-xcode.sh 这个脚本。 

查看这个脚本中的内容,发现它主要是读取 XCode 带过来的环境变量,同时加载 npm 包使得 Node.js 环境可用,最后执行 react-native-cli 的命令:



react-native bundle \
  --entry-file index.ios.js \
  --platform ios \
  --dev $DEV \
  --bundle-output "$DEST/main.jsbundle" \
 --assets-dest "$DEST"



react-native 命令是全局安装的,查看该文件,它调用了 react-native 包里的 local-cli/cli.js 中的 run 方法,最终进入了 private-cli/src/bundle/buildBundle.js 。它的调用过程为: 

  1. ReactPackager.createClientFor
  2. client.buildBundle
  3. processBundle
  4. saveBundleAndMap

上面四步完成的是 buildBundle 的功能,细节很多很复杂。总体来说,buildBundle 的功能类似于 browerify 或 webpack : 

  1. 从入口文件开始分析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
  2. 对 JS 文件转化,比如 JSX 语法的转化等;
  3. 把转化后的各个模块一起合并为一个 bundle.js 。 

之所以 React Native 单独去实现这个打包的过程,而不是直接使用 webpack ,是因为它对模块的分析和编译做了不少优化,大大提升了打包的速度,这样能够保证在 liveReload 时用户及时得到响应,由于我们公司的项目都比较大,一般都有十几个 RN 的模块,打开 RN 调试模式, commond + R 就像刷新浏览器页面一样,手机页面就会刷新,这是你会在手机顶部看到 localhost:8081/xxx/xxx/xxx ,因为这是调试模式,是打开 chrome 去运行 js 环境的,所以有些很多测试环境的关于 websocket 的 bug 你一般都可以不用解,在生产环境下是不会遇到这种 bug 的.



Tips: 通过访问 http://localhost:8081/debug/bundles 可以看到内存中缓存的所有编译后的文件名及文件内容,如: 





Native 启动过程 

Native 端就是一个 iOS 程序,程序入口是 main 函数,像通常一样,它负责对应用程序做初始化,记住一定要仔细看appdelegate,任何应用他都是相当于桥梁一样的作用.

除了 main 函数之外, AppDelegate 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类,它主要用于做一些全局的控制。在应用程序启动之后,其中的 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 方法会被调用,在这个方法中,主要做了几件事: 

  • 定义了 JS 代码所在的位置,它在 dev 环境下是一个 URL,通过 development server 访问;在生产环境下则从磁盘读取,当然前提是已经手动生成过了 bundle 文件,这个 bundle 文件在你下载软件的时候已经下载下来了,他每次都会检查是否有新的 bundle 包更新,如果有就会从服务器下载最新的 bundle 包,这个不需要重新上传 appstore,所以可以做热更新之类的功能.
  • 创建了一个 RCTRootView 对象,该类继承于 UIView ,处于程序所有 View 的最外层; 
  • 调用 RCTRootView 的 initWithBundleURL 方法。在该方法中,创建了 bridge 对象。顾名思义,bridge 起着两个端之间的桥接作用,其中真正工作的是类就是大名鼎鼎的 RCTBatchedBridge 。 

RCTBatchedBridge 是初始化时通信的核心,我们重点关注的是 start 方法。在 start 方法中,会创建一个 GCD 线程,该线程通过串行队列调度了以下几个关键的任务。

loadSource 

该任务负责加载 JS 代码到内存中。和前面一致,如果 JS 地址是 URL 的形式,就通过网络去读取,如果是文件的形式,则通过读本地磁盘文件的方式读取。

initModules 



该任务会扫描所有的 Native 模块,提取出要暴露给 JS 的那些模块,然后保存到一个字典对象中。

一个 Native 模块如果想要暴露给 JS,需要在声明时显示地调用 RCT_EXPORT_MODULE 。它的定义如下: 



#define RCT_EXPORT_MODULE(js_name) \
RCT_EXTERN void RCTRegisterModule(Class); \
+ (NSString *)moduleName { return @#js_name; } \
+ (void)load { RCTRegisterModule(self); }



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宏,定义了 load 方法,该方法会自动被调用,在方法中对当前类进行注册。模块如果要暴露出指定的方法,需要通过 RCT_EXPORT_METHOD 宏进行声明,原理类似。 

setupExecutor 



这里设置的是 JS 引擎,同样分为调试环境和生产环境:

在调试环境下,对应的 Executor 为 RCTWebSocketExecutor,它通过 WebSocket 连接到 Chrome 中,在 Chrome 里运行 JS;

在生产环境下,对应的 Executor 为 RCTContextExecutor,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 javascriptcore 。 



moduleConfig 

根据保存的模块信息,组装成一个 JSON ,对应的字段为 remoteModuleConfig。

injectJSONConfiguration 



该任务将上一个任务组装的 JSON 注入到 Executor 中。

下面是一个 JSON 示例,由于实际的对象太大,这里只截取了前面的部分:



JSON 里面就是所有暴露出来的模块信息。



executeSourceCode 

该任务中会执行加载过来的 JS 代码,执行时传入之前注入的 JSON。在调试模式下,会通过 WebSocket 给 Chrome 发送一条 message,内容大致为: 



{
    id = 10305;
    inject = {remoteJSONConfig...};
    method = executeApplicationScript;
    url = "http://localhost:8081/index.ios.bundle?platform=ios&dev=true";
}



JS 接收消息后,执行打包后的代码。如果是非调试模式,则直接通过 javascriptcore 的虚拟环境去执行相关代码,效果类似。

JS 调用 Native 

前面我们看到, Native 调用 JS 是通过发送消息到 Chrome 触发执行、或者直接通过 javascriptcore 执行 JS 代码的。而对于 JS 调用 Native 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在 JS 端调用 Native 一般都是直接通过引用模块名,然后就使用了,比如: 



var RCTAlertManager = require('NativeModules').AlertManager



可见,NativeModules 是所有本地模块的操作接口,找到它的定义为: 



var NativeModules = require('BatchedBridge').RemoteModules;



而BatchedBridge中是一个MessageQueue的对象: 



let BatchedBridge = new MessageQueue(
  __fbBatchedBridgeConfig.remoteModuleConfig,
  __fbBatchedBridgeConfig.localModulesConfig,
);



在 MessageQueue 实例中,都有一个 RemoteModules 字段。在 MessageQueue 的构造函数中可以看出,RemoteModules 就是 __fbBatchedBridgeConfig.remoteModuleConfig 稍微加工后的结果。 



class MessageQueue {

constructor(remoteModules, localModules, customRequire) {
this.RemoteModules = {};
this._genModules(remoteModules);
 ...
 }
}



所以问题就变为: __fbBatchedBridgeConfig.remoteModuleConfig 是在哪里赋值的? 

实际上,这个值就是 从 Native 端传过来的JSON 。如前所述,Executor 会把模块配置组装的 JSON 保存到内部: 



[_javaScriptExecutor injectJSONText:configJSON
asGlobalObjectNamed:@"__fbBatchedBridgeConfig"
callback:onComplete];



configJSON 实际保存的字段为: _injectedObjects['__fbBatchedBridgeConfig'] 。 



在 Native 第一次调用 JS 时,_injectedObjects 会作为传递消息的 inject 字段。 

JS 端收到这个消息,经过下面这个重要的处理过程:



'executeApplicationScript': function(message, sendReply) {
 for (var key in message.inject) {
 self[key] = JSON.parse(message.inject[key]);
 }
 importScripts(message.url);
 sendReply();
 },



看到没,这里读取了 inject 字段并进行了赋值。self 是一个全局的命名空间,在浏览器里 self===window 。 

因此,上面代码执行过后,window.__fbBatchedBridgeConfig 就被赋值为了传过来的 JSON 反序列化后的值。



总之:

NativeModules = __fbBatchedBridgeConfig.remoteModuleConfig = JSON.parse(message.inject[‘__fbBatchedBridgeConfig’]) = 模块暴露出的所有信息 



好,有了上述的前提之后,接下来以一个实际调用例子说明下 JS 调用 Native 的过程。

首先我们通过 JS 调用一个 Native 的方法:



RCTUIManager.measureLayoutRelativeToParent(
React.findNodeHandle(scrollComponent),
logError,
this._setScrollVisibleLength
);



所有 Native 方法调用时都会先进入到下面的方法中: 



fn = function(...args) {
let lastArg = args.length > 0 ? args[args.length - 1] : null;
let secondLastArg = args.length > 1 ? args[args.length - 2] : null;
let hasSuccCB = typeof lastArg === 'function';
let hasErrorCB = typeof secondLastArg === 'function';
let numCBs = hasSuccCB + hasErrorCB;
let onSucc = hasSuccCB ? lastArg : null;
let onFail = hasErrorCB ? secondLastArg : null;
 args = args.slice(0, args.length - numCBs);
return self.__nativeCall(module, method, args, onFail, onSucc);
};



也就是倒数后两个参数是错误和正确的回调,剩下的是方法调用本身的参数。

在 __nativeCall 方法中,会将两个回调压到 callback 数组中,同时把 (模块、方法、参数) 也单独保存到内部的队列数组中: 



onFail && params.push(this._callbackID);
this._callbacks[this._callbackID++] = onFail;
onSucc && params.push(this._callbackID);
this._callbacks[this._callbackID++] = onSucc;
this._queue[0].push(module);
this._queue[1].push(method);
this._queue[2].push(params);



到这一步,JS 端告一段落。接下来是 Native 端,在调用 JS 时,经过如下的流程:





总之,就是在调用 JS 时,顺便把之前保存的 queue 作为返回值 一并返回,然后会对该返回值进行解析。 

在 _handleRequestNumber 方法中,终于完成了 Native 方法的调用:



- (BOOL)_handleRequestNumber:(NSUInteger)i
moduleID:(NSUInteger)moduleID
methodID:(NSUInteger)methodID
params:(NSArray *)params
{
// 解析模块和方法
 RCTModuleData *moduleData = _moduleDataByID[moduleID];
 id<RCTBridgeMethod> method = moduleData.methods[methodID];
 @try {
// 完成调用
 [method invokeWithBridge:self module:moduleData.instance arguments:params];
 }
 @catch (NSException *exception) {
 }

 NSMutableDictionary *args = [method.profileArgs mutableCopy];
 [args setValue:method.JSMethodName forKey:@"method"];
 [args setValue:RCTJSONStringify(RCTNullIfNil(params), NULL) forKey:@"args"];
}



与此同时,执行后还会通过 invokeCallbackAndReturnFlushedQueue 触发 JS 端的回调。具体细节在 RCTModuleMethod 的 processMethodSignature 方法中。 

再小结一下,JS 调用 Native 的过程为 :

  • JS 把(调用模块、调用方法、调用参数) 保存到队列中;
  • Native 调用 JS 时,顺便把队列返回过来;
  • Native 处理队列中的参数,同样解析出(模块、方法、参数),并通过 NSInvocation 动态调用;
  • Native方法调用完毕后,再次主动调用 JS。JS 端通过 callbackID,找到对应JS端的 callback,进行一次调用

整个过程大概就是这样,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等待 Native 调用 JS 时才会触发,中间会不会有很长延时?

事实上,只要有事件触发,Native 就会调用 JS。比如,用户只要对屏幕进行触摸,就会触发在 RCTRootView 中注册的 Handler,并发送给JS:



[_bridge enqueueJSCall:@"RCTEventEmitter.receiveTouches"
                  args:@[eventName, reactTouches, changedIndexes]];



除了触摸事件,还有 Timer 事件,系统事件等,只要事件触发了,JS 调用时就会把队列返回。这块理解可以参看 React Native通信机制详解 一文中的“事件响应”一节。 

总结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整个启动过程用一张图概括起来就是:





本文简要介绍了 iOS 端启动时 JS 和 Native 的交互过程,可以看出 BatchedBridge 在两端通信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Native 调用 JS 是通过 WebSocket 或直接在 javascriptcore 引擎上执行;JS 调用 Native 则只把调用的模块、方法和参数先缓存起来,等到事件触发后通过返回值传到 Native 端,另外两端都保存了所有暴露的 Native 模块信息表作为通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