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连接意味着进行一次数据传输后,不关闭连接,长期保持连通状态。如果两个应用程序之间有新的数据需要传输,则直接复用这个连接,无需再建立一个新的连接。就像下图这样。

esClient 长链接断开 长连接 短链接_数据传输


它的优势是在多次通信中可以省去连接建立和关闭连接的开销,并且从总体上来看,进行多次数据传输的总耗时更少。缺点是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来保持这个连接一直是可用的,因为网络抖动、服务器故障等都会导致这个连接不可用,甚至是由于防火墙的原因。所以,一般我们会通过下面这几种方式来做“保活”工作,确保连接在被使用的时候是可用状态:

1.利用 TCP 自身的保活(Keepalive)机制来实现,保活机制会定时发送探测报文来识别对方是否可达。一般的默认定时间隔是 2 小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操作系统层面去调整这个间隔,不管是 linux 还是 windows 系统。

2.上层应用主动的定时发送一个小数据包作为“心跳”,探测是否能成功送达到另外一端。 保活功能大多数情况下用于服务端探测客户端的场景,一旦识别客户端不可达,则断开连接,缓解服务端压力。
提前多说一句,如果在做了高可用的分布式系统场景中运用长连接会更麻烦一些。因为高可用必然包含自动故障转移、故障隔离等机制。这恰恰导致了一旦发生故障,客户端需要及时发现哪些连接已处于不可用状态,并进行相应的重连,包括重新做负载均衡等工作。

了解完了长连接,那么短连接就很容易理解了。短连接意味着每一次的数据传输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连接,用完再马上关闭它。下次再用的时候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连接,如此反复。

esClient 长链接断开 长连接 短链接_esClient 长链接断开_02

它的优势是由于每次使用的连接都是新建的,所以基本上只要能够建立连接,数据就大概率能送达到对方。并且哪怕这次传输出现异常也不用担心影响后续新的数据传输,因为届时又是一个新的连接。缺点是每个连接都需要经过三次握手和四次握手的过程,耗时大大增加。

另外,短连接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维基百科对 socket 的定义,其中说到 socket 包含通信协议、目标地址、状态等。实际当你在基于 socket 进行开发的时候,这些包含的具体资源主要就是这 5 个:源 IP、源端口、目的 IP、目的端口、协议,有个专业的叫法称之为“五元组”。在一台计算机上只要这五元组的值不重复,那么连接就可以被建立。然而一台计算机最多只能开启 65535 个端口,如果现在两个进程之间需要通信,作为服务端的 IP 和端口必然是固定的,因此单个客户端理论上最多只能与服务端同时建立 65535 个 socket 连接。如果除去操作系统和其它进程所占用的端口,实际还会更少。所以,一旦使用不当,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大量连接,端口很容易被占用完。这不但会导致自身无法正常工作,还会影响到同一台计算机上的其它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