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心思想的应用:Kruskal算法和Prim算法以及Dijkdtra算法

贪心思想:

贪心算法(又称贪婪算法)是指,在对问题求解时,总是做出在当前看来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不从整体最优上加以考虑,算法得到的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局部最优解 。

先介绍Kruskal算法,再来区分Prim算法和Dijkdtra算法

1.Kruskal算法(最小生成树)

此算法可以称为“加边法”,初始最小生成树边数为0,每迭代一次就选择一条满足条件的最小代价边,加入到最小生成树的边集合里。
\1. 把图中的所有边按代价从小到大排序;
\2. 把图中的n个顶点看成独立的n棵树组成的森林;
\3. 按权值从小到大选择边,所选的边连接的两个顶点ui,viui,vi,应属于两颗不同的树,则成为最小生成树的一条边,并将这两颗树合并作为一颗树。
\4. 重复(3),直到所有顶点都在一颗树内或者有n-1条边为止。

2.Prim算法

此算法可以称为“加点法”,每次迭代选择代价最小的边对应的点,加入到最小生成树中。算法从某一个顶点s开始,逐渐长大覆盖整个连通网的所有顶点。
Prime算法的核心步骤是:在带权连通图中V是包含所有顶点的集合, U已经在最小生成树中的节点,从图中任意某一顶点v开始,此时集合U={v},重复执行下述操作:在所有u∈U,w∈V-U的边(u,w)∈E中找到一条权值最小的边,将(u,w)这条边加入到已找到边的集合,并且将点w加入到集合U中,当U=V时,就找到了这颗最小生成树。

3.Dijkdtra算法

Dijkstra算法算是贪心思想实现的,首先把起点到所有点的距离存下来找个最短的,然后松弛一次再找出最短的,所谓的松弛操作就是,遍历一遍看通过刚刚找到的距离最短的点作为中转站会不会更近,如果更近了就更新距离,这样把所有的点找遍之后就存下了起点到其他所有点的最短距离。

操作步骤

(1) 初始时,S只包含起点s;U包含除s外的其他顶点,且U中顶点的距离为"起点s到该顶点的距离"[例如,U中顶点v的距离为(s,v)的长度,然后s和v不相邻,则v的距离为∞]。

(2) 从U中选出"距离最短的顶点k",并将顶点k加入到S中;同时,从U中移除顶点k。

(3) 更新U中各个顶点到起点s的距离。之所以更新U中顶点的距离,是由于上一步中确定了k是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从而可以利用k来更新其它顶点的距离;例如,(s,v)的距离可能大于(s,k)+(k,v)的距离。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遍历完所有顶点。

区别:

Prim和Dijktra都是属于贪心思想的应用,都是应用在带权图上,而且容易混淆,就第一步实现来看,二者似乎很相似,都是找出一条权重最小的边,把对应的点加入集合S,但找到节点后的操作就不一样了,下一步Prim是在剩下的顶点中U找顶点到集合S的所有边的最小边,加入S即可,如此反复,多次贪心得到最小生成树。对于Dijktra算法,其目的在于求点s到集合中点的最短路径,当有新的顶点加入集合后,要动态的对s到各点的距离进行更新,并记录路径,因为新加入的点可以作为中转点使路径更短,更新后选出最短的一条路径,并把该顶点加入S,重复操作就可以得到s点到所有点的最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