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理论

1、生成DEM模型,网格间距设置,即地面点的采样间隔,数值越小越接近真实的地貌,数值越大越偏离真实地貌

2、小的采样间隔生成的等高线圆滑度不够,文件比大,图形表现的不太美观,大的采样间隔生成的等高线圆滑度好,图形表现美观,文件的大小和采样间隔成线性反比例关系

3、激光雷达数据的衡量标准为单位面积内的点云数量,1:500单位面积点云数量为16个,1:1000单位面积点云数量为4个,1:2000单位点云数量为1个

3.1、1:500 数字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隔/米0.5米,点云密度/(点/米2)≥16

3.2、1:1000 数字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隔/米1米,点云密度/(点/米2)≥4

3.3、1:2000 数字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隔/米2米,点云密度/(点/米2)≥1

3.4、按照不大于1/2数字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距计算点云密度,上面出来的数字也是基于此规则计算出来的

3.5、利于点云数据生产等高线成果应严格遵守取样规则,应为DEM的格网间隔直接决定了等高线的精度

4、点云数据的质量影响因素比较多,不能单一的通过点云数量,控制点来衡量,测区适量的采集高程检查点是衡量成果精度的最可靠的方式

5、七参数的求解理论上为测区6个控制点,在没有足够理论及经验的前提下,还是要严格的遵守此规则,否则测绘成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具体的操作

1、在密集点云的基础上,其实抽稀点云对最终的成果影响是很有限的,所以说在实际的数据处理中应该增加点云抽稀的操作步骤,尤其是影像数据生成的密集点云。

2、生成等高线的前置条件是生成dem数据,globalmapper中有好几种,如下图所示:

DEM生成坡顶_数据

主要分为:三角测量TIN,面元(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值、方差),这里的面元是规则格网数据,也就是DEM数据,CASS里面用的就是构建三角网,也就是三角测量TIN的模式,这种是最接近真实的地形地貌,但是生成的等高线不好看,不像是面元模式生成等高线平滑,面元使用的高程值是经过处理的,下面五种方式(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值、方差),无论那种方式都是对实际情况的一种模拟,TIN模式使用的原始的点位数据,不存在点位的调整,所以理论上是比较准确的。

等高线对比如下:

INPHO生成的等高线(等高线大小原始dxf2.98g,压缩大小dwg454M)

DEM生成坡顶_点云数据_02

globalmapper 1米dem 5米分辨率 1米等高距等高线成果(文件大小dxf1.4g,修改类型dwg148M)

DEM生成坡顶_方差_03

globalmapper 5米dem 5米分辨率 1米等高距等高线成果

DEM生成坡顶_点云_04

globalmapper 5米TIN 5米分辨率 1米等高距等高线成果

DEM生成坡顶_数据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