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普惠便捷数字社会的宁波实践_大数据

        加快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宁波市结合全面深化改革、 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 数字化改革等重大战略一体融合推进, 加快建设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 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 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自数字化改革以来, 宁波数字社会领域累计上架 75 个应用, 其中 2022 年新上架 20 个, 月访问量超过2800 万人次, 综合评价位于浙江省前列。

        一、提供高效便捷的多元公共服务

        宁波市充分发挥数字化的普惠效应, 大力推进互联网便民利民惠民, 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实效性、均衡性和可及性。

        (一)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

        以数字化赋能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管理与服务的线上线下融会贯通。“鄞领优学”是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正在打造的全民教育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不仅为家长提供“入园入学” 一站式服务, 还能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 动态数据, 平台构建的“鄞优共享” 教育共同体应用场景, 实现了区域内 87 所中小学优质课程实时共享。

        2022 年,“鄞领优学” 综合服务管理应用入选省发改委数字社会案例集 ( 第八批 ), 系宁波市唯一入选案例。

        (二)创新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将医院专业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 满足群众多样化、 差异化护理服务需求。 宁波市高度重视“互联网 + 医疗健康” 探索实践, 积极推进宁波云医院平台建设, 推出“优享医护” 项目, 整合了宁波市 200 家医疗机构的护理资源, 入驻 6247 名 5 年资以上执业护师, 向全市居民提供鼻胃管护理、 导尿管护理、 造口护理等 55 项居家护理项目。 截至2022 年 10 月底, 宁波市 200 多家医疗机构、 6247名护士在“优享医护” 应用注册, 累计服务群众 3.7万人次。“优享医护” 成功纳入省委改革办“一地创新、 全省共享” 清单。

        (三)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的精准养老服务

        对老年群体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精确画像和精准服务, 最终实现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加舒适、 社区养老更加完善、机构养老更加专业的目标。 宁波“甬易养” 平台, 围绕养老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 逐一提出数字化解决方案, 同时加强发改、 人社、 医保、 卫健、 公安、 残联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 实现了市县两级政务云、 数据资源、 网络安全体系共建共享。 此外,“养老护理培训” 子场景应用, 通过功能迭代升级, 从市内使用拓展至衢州市常山县和丽水市云和县外市试用, 成为“浙里康养”线上供全省养老护理人员使用的“护理学堂”, 于2022 年 7 月成为浙江首批全省运用的两个市县场景之一。

        (四)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

        进一步深化改革试点, 建立可复制、 可迭代、可持续的长护保险制度体系。 宁波作为全国首批、浙江省唯一的长护保险国家试点城市, 创新推出“甬有长护” 数字化应用, 提供全域化、 专业化、 数字化的长护保险服务, 这项改革试点的经验做法, 得到了国家、 省医保局充分肯定。 全市 766.6 万长护保险参保人、 4381 名评估专家、 13 万名 60 周岁以上老年人排查等信息已实现数字管理, 参保区域覆盖全市所有区(县、 市), 实现了区域人群全覆盖、城乡身份无差别。

        二、推动城乡建设提“智”增“质”

        宁波市将数字化作为全域建成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的重要抓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 从城乡区域角度全面推进共同富裕改革纵深发展。

建设普惠便捷数字社会的宁波实践_数据_02

        (一)以“城市大脑”为枢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运用大数据、 云计算、 区块链、 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 管理模式、 管理理念创新,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 更智慧一些”。 宁波以城市大脑为枢纽加快推进“数智甬城” 建设, 将其作为城市的智能“神经中枢”、 城市运营的“金算盘” 和城市数字创新的“中继站”, 依托数据这一新型关键生产要素, 实现城市万事万物的互联互通、 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联通、 城市运营的“群智” 协作、 城市创新的有效赋能。 2021 年 3月, 宁波城市大脑上线运行, 已汇集 34 个部门和各区县市的 100 余个系统, 构建了党政甬领、 政府甬效、经济甬强、 民生甬惠、 文旅甬尚、 法治甬先、 数字甬智等集成应用系统, 不断“加码” 城市规划、 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化升级。

        (二)以“数字赋能”为牵引推进未来乡村建设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宁波市深入贯彻浙江省提出的“未来乡村” 战略部署, 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 共富乡村+ 人文乡村+ 善治乡村”建设,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 呈现未来元素、 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截至 2023 年 3 月,宁波市已创建省级未来乡村 38 个。 数字化、 智能化是宁波“未来” 乡村中的重要元素, 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 经营流通、 行业监管、 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如在产业方面, 宁波构建“农业产业大脑 + 乡村产业地图 + 未来农场”发展模式, 促进全域农田向“系统平台数字化、 机械作业无人化、 农田灌溉智能化、 废物处理无害化、农业产品品牌化”的“未来农业”升级。 在管理方面,打造了村级“智管家”。 搭建民情日记、 组团服务、研判预警、 工作评估等模块, 创设家庭体征等分析模型, 推广“一表通” 等场景应用, 打造乡村智治新模式。

        三、构筑“全民畅享”的美好数字生活

        宁波市围绕“全民畅享”, 推动购物消费、 居家生活、 旅游休闲、 交通出行等各个场景, 在社区、家庭等各个单元, 推动老年人、 残疾人等各类主体,全面构筑美好数字生活。

        (一)推动数字生活全场景建设

        围绕人们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需求, 打造线上线下结合、 高效便捷的生活服务新形态。 在购物消费方面, 宁波市打造商圈电子商务平台, 整合商圈及周边便民服务资源, 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推送、 智能停车、 商场搜索导航、 移动支付、 网订店取、 智能配送等智慧化服务。 在交通出行方面, 宁波搭建智慧停车服务平台(“甬城泊车”), 打破区域停车信息壁垒和利益格局, 推进全市“一个平台、 通停通付”。

        (二)促进数字服务全方位覆盖

        在数字化公共服务中, 着力强化智慧家庭、 智慧社区和智慧服务生活圈等基本单元建设, 打通数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21 年 9 月, 宁波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 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城市。 摸清社区“有什么”、梳理群众“缺什么”、 明确生活圈“补什么”, 让社区居民“足不出圈” 即可享受各类便民服务。 既能满足社区居民一日三餐、 生活必需品、 家庭生活服务等基本消费需求, 也可满足居民休闲、 健康、 社交、 娱乐、 购物等个性化、 多样化、 特色化的更高层次消费需求。

        (三)助推数字红利全主体共享

        数字社会是普惠包容的社会, 需要努力消除“数字鸿沟”, 保障残障人士、 老年人等各类社会群体都能平等方便地享受数字红利。 硬软结合推动“无障碍改造”, 如在宁波图书馆新馆不仅配有类型丰富的盲文书籍, 还配置了一键式智能阅读器、 盲文点显器、 盲人电脑、 阅读阔视器等“阅读” 设备,为视障读者提供便利。 在两会直播时引入手语播报,让全听障人士能通过直播同步收看收“听”。 政企联合“科技助老”, 宁波市科协联合多部门实施“老年科普工程”, 举办关于智能技术、 卫生健康、 防骗反诈等知识领域的宣传培训。 银行、 电信等行业开展主要流程的适老化改造, 如客服热线精准识别老年客户, 为其提供优先接入、 专属通道、 免身份验证等服务。

        四、深入推进宁波数字社会建设的建议

        (一)形成多元联动的建设主体

        数字社会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 不能仅仅依靠政府, 还需要联合产、 学、 研等多方力量来共同建设。 建议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 完善合作机制,探索市场主导、 政府引导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发挥经营主体资金、 数据、 技术、 人才等优势, 通过数字化、 网络化、 平台化等创新模式, 不断提升教育、医疗、 养老、 文体等服务水平, 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二)强化社会数据融合赋智

        “数字” 是赋能数字社会的关键要素, 能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治理服务水平。 建议依托宁波“城市大脑”, 加快打通各政府部门的“数据孤岛”, 深化与企业及社会机构的数据共享, 实现全市各类数据的汇聚融合, 并通过数据分析、 数据挖掘、 数据可视化等手段, 推进城市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价值实现, 支撑城市规划建设、 公共管理、惠民服务等领域智慧化。

        (三)要构建健康规范的数字生态

        坚持数字化发展和规范并重, 既要加强数字技术运用, 也要严守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底线。 建议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深化落实社会服务领域数据共享、 开放、 流通、 交易和数据安全保护的相关政策。 加快完善“智能 +” 产品和服务安全管理制度, 研究制定安全应用指南。 加强社会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重视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保障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作者单位:宁波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