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奥野宣之 著 张晶晶 译 江西人民出本社 2016.6
前言
Page5
“一味读下去”等于没有度过;
读完以后问自己: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那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本书的有点在哪里?
思考:之前读书确实是这样的,读过就读过了,并没有能够深刻的留下什么,就算有留下什么印象的也会很快就忘记,处于仅仅 “感受过” 的层面,更没有实际的应用和思考留下的内容;
Page8
我们应该让自己读过的书无尽其用,尽量让自己不忘记书中的内容,使之融入自己的身心。我们也要尽量将书中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中塑造自我;
思考:学以致用,留下足迹和想法;
第一章 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Page3
做读书笔记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的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充满主动性的去读
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和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读书笔记的作用:
选书
购书
读书
活用
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全篇就是围绕以上四个主题进行的,使用读书笔记做主线和贯穿,说明笔记在四个方面起到的作用和应用方式;
Page5
读书笔记的制作方法
随想笔记: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按时间顺序排列写在笔记中即可;
购书清单:找到真正想读的书,主动选择书籍,不被 广告、封面、流行迷惑
剪报:好的内容直接剪下,粘贴(无纸化可以贴图)
写下感想:将读后感、思考写下来,转为文字记录 (就像现在这样,这是对我最重要的有一条)
只要坚持就一定有效
笔记中一定记录 笔记时间、作者、出版社等关键信息,方便日后检索回顾;
第二章 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
Page41
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思考:为什么读?需要从书中获取什么?明确读书的具体可量化目标;
Page52
读书 “心愿单” ;
思考:在平时读书时,就可以将下一本想读的书加入 “心愿单”,能在读一本书时,获取到了很多想读的书,没关系,都加入到心愿单中;没必要单独制作,使用 当当、京东、亚马逊等提供的相关功能即可;最简单的就是把书 加入购物车了;
第三章 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成精神财富
Page74
法国文学家鹿岛茂先生是位知名的读书爱好者,他曾在随笔中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Page75
人们常说 “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思考:以输出为最终结果。如果获取后不能有效输出,没有思考痕迹,则意味着获取失败;
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途径;
Page76
为了写出精炼而深刻的读书笔记你应该在读完一本书后认真回想需要摘抄哪一页哪一行,思考怎样撰写读书笔记,然后严格的筛选需要摘抄的内容,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争取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
当你一边思考一边摘抄文章时,会不由自主的多读几遍,尤其是针对还没有读懂的部分。在不断思考,不断重读的过程中,你会惊讶的发现自己已经读过三五遍了。
思考:读书笔记可以在读完后统一整理,在读书过程中,直接在书中做好标记和注释即可;
这样相当于读两遍,对于之前标记的部分和写过注释的部分都会进行再次阅读思考,也会对之前的注释进行修改提练或者添加,就像现在这个笔记,是在读完整书后再进行整理的,思考部分就是之前写的注释,但和写在书中的有不一样;
读完后的笔记整理一定要加入二次思考,不能原样抄写;
这样读书看起来是很慢的,但是吸收消化是最有效的;深度一本,强于多读N本;质量胜于数量;
思想认识转变:不是读书后写笔记,而是要写笔记才读书;
目的是写这本的读书笔记,而不是读这本书;
Page112
对比书评和自己的感想,可以让后者变得不那么绝对。所以,只要把书评报道保存好,多读几遍,就可以享受多重读书的体验。
思考:对于书评,我们可以直接去看豆瓣书评啊,嘿嘿,没必要保存好,只要在笔记的后面把豆瓣书评地址复制下来就好了;同样可以把自己的书评发到豆瓣,说不定还能涨粉呢,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美好生活啊……
Page115
如果没有重读一本书的计划,可以通过重读笔记来重拾对这本书的了解。
思考:值得多读几遍的经典肯定是要多读几次的,读多少次都不算多,但是对于一般的书,也没什么重读的必要,想看的时候笔记就是这本书了;
第四章 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Page123
知道自己要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们才会去调查那些我们从未在意过的出处、资料,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Page124
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思考:同Page75的思考一样,获取后的输出才是正真学会的方式和结果。
不以获取多少为结果,而是以获取后能够输出多少为结果,获取多少并不重要,但是输出的前提是获取,而输出的数量和质量才是真正结出的果实;
一本书读完了不算读完,读完后能产出多少读书笔记和思考痕迹才是读书的结果,能不能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不能切实改变自己,才是真正吃下了结出的果实;
Page131
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
Page134
所谓 “摘抄” 的对象是当时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段落,“评论“ 的对象是当时自己的问题,思想和表现力。
单作为思想仓库,读书笔记就具备坚持下去的价值。
第五章 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
Page190
不能小看有声学问
思考:视频,音频都是在读书,都需要写笔记,都需要有思考;
我在哔哩哔哩上收藏的视频教程,知乎上收藏的帖子,喜马拉雅上的音频等……
附录 写读书笔记的26款实用文具
注:因为本书介绍的读书是以实体纸质书为介绍对象,笔记也是以纸质笔记本为记录笔记的载体,几乎没有任何无纸化读书的介绍,所以,工具篇针对的也是钢笔、签字笔、铅笔、水彩笔、贴纸、便利贴、书架等等工具的使用;
不具备参考价值;
书评及总结
本书是2016年出版的,不知道是作者的原因还是日本互联网不发达的原因,书中几乎没有提及有关无纸化阅读和笔记的内容。但是这也仅仅是工具层面,不是重点;
所以书中介绍的读书方式和读书思路方面的,是相当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我读书都是在平板上进行的,纸质书也有不少,大多数没读完,用过小米平板1代、2代,苹果IPad mini4和现在的IPad Air3;
之前也不会读书,看到感兴趣的也是划线或者截图而已,完全不想去写笔记之类的,也知道记笔记是好事,但就是不想做,觉得浪费时间;书中给我的一个思想转变是相当不错的,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是为了输出读书思考而读书。这样读的书才能正真的消化掉,而不是转瞬即逝。
关于笔记部分,我还是坚持在读书过程中就随时进行书中的记录就行了,直接写在书中备注和思考都直接写在书上,现在IPad配合Apple Pencil手写笔,读书不要太爽啊……
读完整本书后,再对全书做梳理,整理成笔记,直接写在有道云笔记,岂不是美滋滋……
就像这篇笔记一样,现学现卖,我很帅,快夸我呀……
豆瓣书评: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93467/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935825/
网友写的书评完全就是个读书笔记教程了,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