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星球里有个同学私信我,说自己最近遇到一件极度恶心的事儿,并把他的经历描述给我听。
听完后我发现,确实挺恶心。
不过,类似的事儿很多人都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所以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跟你们分享下。
这哥们儿工作刚一年多,毕业后一直在某大厂做电商营销产品。因为做的是新业务,所以面临了很多的不确定性。
尤其是平时的一些产品需求,很多都是没有经过验证的想法,大多来自业务方。
上周他们接到来自业务方的一个新需求,特别急,说是领导要求三天后上线。
作为产品经理,他和技术团队评估后发现三天时间根本不够。就算连续加班,也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当他把这个结论反馈给业务方时,业务方的对接人说这不行,产品没上线,他们就没法做业务。两方僵持不下,事情闹到了领导那里。
产品、技术、业务团队的领导都到场一起商量这个事,也各自说明了自己的情况。
从实际评估来看,业务方提出的需求在三天时间内是肯定完不成的,除非缩减需求或者增加资源。因为短时间内无法加人,所以只能压榨现有团队尽可能多干活,且在原来的需求基础上进行删减。
好不容易做通了技术团队的工作,在连续加班三天,每天干到凌晨 1 点回家的情况下,东西算是做完了,产品也上线了。
本以为业务就此可以开始跑了,没想到业务又提出了新需求。
而且,这个新需求在关键逻辑环节和原需求存在很大的冲突,说得直白点,加班三天干的活儿有一半白干了。
碰上这事儿,首先炸锅的是程序员们,辛辛苦苦熬夜做完的东西,说不要就不要了?
很显然,程序员会找产品经理要个说法。
其实在这件事里,产品经理也是个背锅的。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在业务方那里。
顾不上吃午饭,这哥们儿就跑去找业务方理论。刚到会议室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的嬉笑说话声,说话内容差点让他踢门进去破口大骂。
原来,几个业务方在里面吃中饭,说话的内容就是如何让产品技术团队背锅的阴谋论。
他们为了转移老板的关注点,通过提需求的方式把老板对业务的不满转嫁到产品技术团队,用需求无法上线的理由来作为业务开展不力的借口。
这下,他终于明白了。
难怪最近一个多月总是接到各种紧急需求,而且每次加班搞完都无疾而终。业务没进展的同时,产品技术团队还累得够呛。
再看他们这个新业务,半年过去也没啥起色,业务方又不乏老油条,自己做事不行,搞阴谋甩锅第一名。
他把这事告诉了自己的领导,作为产品团队的负责人,自然很生气。但又没法找对方领导说,因为没有证据啊。
如果贸然找过去,对方会觉得你是找事,而且这种话不是亲耳听到,很多人都是不信的。
因为没真凭实据,这件事后来还是不了了之。他说后悔当时没录音,要不这些傻逼也跑不了。
作为一个一心做事的新人,他说自己这次算是被恶心到了,原来职场还有这种败类。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吧,怎么感觉像小说一样。
还真别说,为了甩锅,为了生存,为了转移矛盾,办公室的各种阴谋层出不穷。
你以为的正常做事,可能就是别人下的一个套。
自己做事不行,把问题转移到另外一个环节,然后把自己做事的前提建立在对方的工作结果上。这就是一种手段。
像这样的人,他们追求的不是把事做好,而是完成工作。完成得怎么样不要紧,因为做不好还会有新的事可以做,找个理由搪塞过去就行了。
虽然我们鼓励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但职场败类确实不少。
有些人得过且过,只要按月能拿到工资,怎么样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人心叵测,公司招来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你要说这样的事有办法改变么?
在我看来,根源还是在人身上。
最近在看「Netflix」创始人的新书《不拘一格》,他们以自由和责任驱动员工,花行业最高的薪资找最聪明的人。
在不 996 的情况下,人家市值照样做到了 2000 亿美金。
他们赢在了价值观、文化以及对人的筛选和激励机制上,这种胜利,是对人性洞察的胜利。
为啥大佬创业的第一要务是找人,而且是找到靠谱的人,经历过这种事的应该都有切身体会。
这本书非常精彩,我下次看完了再跟你们分享吧。

·················END·················
你好,我是唐韧!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北漂十年,写过代码、做过产品、出过一本书,在创业公司奋斗过、在大厂服役过,如今是一个创业者。追求现象背后的逻辑,用产品视角观察世界,用产品思维解决难题。在这里记录我想表达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