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整篇文章比较多,所以我将它分成上中下,三篇文章发布出来,满满的都是干货,关注我学习更多的Python是实用小技巧。

31. 让关键代码依赖于外部包

虽然Python让许多编程任务变得容易,但它可能并不总能为紧急的任务提供最佳性能。你可以为紧急的任务使用C、C++或机器语言编写的外部包,这样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这些包都是不能跨平台的,这意味着你需要根据你正在使用的平台,寻找合适的包。简而言之,这个方案放弃了一些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以换取只有在特定主机上直接编程才能获得的程序性能。这里有一些你应该考虑加入到你的“性能兵工厂”的包:

  • Cython
  • PyInlne
  • PyPy
  • Pyrex

这些包以不同的方式提高性能。例如,Pyrex能够扩展Python所能做的事情,例如使用C的数据类型来让内存任务更加有效或直接。PyInIne让你在Python应用程序中直接使用C代码。程序中的内联代码单独编译,但它在利用C语言所能提供的效率的同时,也让所有的代码都在同一个地方。

python中跳出一个函数_python中跳出一个函数

 

32. 排序时使用键(key)

有很多老的Python排序代码,它们在你创建一个自定义的排序时花费你的时间,但在运行时确实能加速执行排序过程。元素排序的最好方法是尽可能使用键(key)和默认的sort()排序方法。例如,考虑下面的代码:

import operator
somelist = [(1, 5, 8), (6, 2, 4), (9, 7, 5)]
somelist.sort(key=operator.itemgetter(0))
somelist
#Output = [(1, 5, 8), (6, 2, 4), (9, 7, 5)]

somelist.sort(key=operator.itemgetter(1))
somelist
#Output = [(6, 2, 4), (1, 5, 8), (9, 7, 5)]

somelist.sort(key=operator.itemgetter(2))
somelist

每一个实例中,根据你选择的作为key参数部分的索引,数组进行了排序。类似于利用数字进行排序,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利用字符串排序。

python中跳出一个函数_python中跳出一个函数_02

 

33. 优化循环

每种编程语言都会强调需要优化循环。当使用Python的时候,你可以依靠大量的技巧使得循环运行得更快。然而,开发者经常漏掉的一个方法是:避免在一个循环中使用点操作。例如,考虑下面的代码:

lowerlist = ['this', 'is', 'lowercase']
upper = str.upper
upperlist = []
append = upperlist.append
for word in lowerlist:
    append(upper(word))
    print(upperlist)
    #Output = ['THIS', 'IS', 'LOWERCASE']

每一次你调用方法str.upper,Python都会求该方法的值。然而,如果你用一个变量代替求得的值,值就变成了已知的,Python就可以更快地执行任务。优化循环的关键,是要减少Python在循环内部执行的工作量,因为Python原生的解释器在那种情况下,真的会减缓执行的速度。

(注意:优化循环的方法有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如,许多程序员都会说,列表推导是在循环中提高执行速度的最好方式。这里的关键是,优化循环是程序取得更高的执行速度的更好方式之一。)

python中跳出一个函数_python中跳出一个函数_03

 

34. 尝试多种编码方法

如果每次你创建一个应用程序都是用相同的编码方法,几乎肯定会导致一些你的应用程序比它能够达到的运行效率慢的情况。作为分析过程的一部分,你可以尝试一些实验。例如,在一个字典中管理一些元素,你可以采用安全的方法确定元素是否已经存在并更新,或者你可以直接添加元素,然后作为异常处理该元素不存在情况。考虑第一个编码的例子:

n = 16
myDict = {}
for i in range(0, n):
    char = 'abcd'[i%4]
    if char not in myDict:
        myDict[char] = 0
        myDict[char] += 1
        print(myDict)

这段代码通常会在myDict开始为空时运行得更快。然而,当mydict通常被数据填充(或者至少大部分被充填)时,另一种方法效果更好。

n = 16
myDict = {}
for i in range(0, n):
    char = 'abcd'[i%4]
    try:
        myDict[char] += 1
    except KeyError:
        myDict[char] = 1
    print(myDict)

两种情况下具有相同的输出:{‘d’: 4, ‘c’: 4, ‘b’: 4, ‘a’: 4}。唯一的不同是这个输出是如何得到的。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创造新的编码技巧,能够帮助你利用你的应用程序获得更快的结果。

python中跳出一个函数_Python_04

 

35. 使用列表推导式

一个列表推导式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 一个输入序列
  • 一个表示输入序列成员的变量
  • 一个可选的断言表达式
  • 一个将输入序列中满足断言表达式的成员变换成输出列表成员的输出表达式
num = [1, 4, -5, 10, -7, 2, 3, -1]
filtered_and_squared = []

for number in num:
if number > 0:
filtered_and_squared.append(number ** 2)
print filtered_and_squared

# [1, 16, 100, 4, 9]

而如果使用filter、lambda和map函数,则能够将代码大大简化:

num = [1, 4, -5, 10, -7, 2, 3, -1]
filtered_and_squared = map(lambda x: x ** 2, filter(lambda x: x > 0, num))
print filtered_and_squared

# [1, 16, 100, 4, 9]


## 更简化的一种写法    

num = [1, 4, -5, 10, -7, 2, 3, -1]
filtered_and_squared = [ x**2 for x in num if x > 0]
print filtered_and_squared

# [1, 16, 100, 4, 9]

查看图片

列表推导也可能会有一些负面效应,那就是整个列表必须一次性加载于内存之中,这对上面举的例子而言不是问题,甚至扩大若干倍之后也都不是问题。但是总会达到极限,内存总会被用完。

针对上面的问题,生成器(Generator)能够很好的解决。生成器表达式不会一次将整个列表加载到内存之中,而是生成一个生成器对象(Generator objector),所以一次只加载一个列表元素。

生成器表达式同列表推导式有着几乎相同的语法结构,区别在于生成器表达式是被圆括号包围,而不是方括号:

num = [1, 4, -5, 10, -7, 2, 3, -1]
filtered_and_squared = ( x**2 for x in num if x > 0 )
print filtered_and_squared

#  at 0x00583E18>


for item in filtered_and_squared:
print item

# 1, 16, 100 4,9

这比列表推导效率稍微提高一些,让我们再一次改造一下代码:

num = [1, 4, -5, 10, -7, 2, 3, -1]

def square_generator(optional_parameter):
return (x ** 2 for x in num if x > optional_parameter)

print square_generator(0)
#  at 0x004E6418>


# Option I

for k in square_generator(0):
print k
# 1, 16, 100, 4, 9


# Option II

g = list(square_generator(0))
print g
# [1, 16, 100, 4, 9]

除非特殊的原因,应该经常在代码中使用生成器表达式。但除非是面对非常大的列表,否则是不会看出明显区别的。 再来看一个通过两阶列表推导式遍历目录的例子:

import os
def tree(top):
for path, names, fnames in os.walk(top):
for fname in fnames:
yield os.path.join(path, fname)

for name in tree('C:\Users\XXX\Downloads\Test'):
print name

python中跳出一个函数_python中跳出一个函数_05

 

36. 装饰器(Decorators)

装饰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增加已有函数或类的功能的有效方法。听起来是不是很像Java中的面向切面编程(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概念?两者都很简单,并且装饰器有着更为强大的功能。举个例子,假定你希望在一个函数的入口和退出点做一些特别的操作(比如一些安全、追踪以及锁定等操作)就可以使用装饰器。

装饰器是一个包装了另一个函数的特殊函数:主函数被调用,并且其返回值将会被传给装饰器,接下来装饰器将返回一个包装了主函数的替代函数,程序的其他部分看到的将是这个包装函数。

import time
from functools import wraps

def timethis(func):
'''
    Decorator that reports the execution time.
    '''
@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start = time.time()
result = func(*args, **kwargs)
end = time.time()
print(func.__name__, end-start)
return result
return wrapper

@timethis
def countdown(n):
while n > 0:
n -= 1

countdown(100000)

# ('countdown', 0.006999969482421875)

37. 上下文管理库(ContextLib)

contextlib模块包含了与上下文管理器和with声明相关的工具。通常如果你想写一个上下文管理器,则你需要定义一个类包含__enter__方法以及__exit__方法,例如:

import time
class demo:
def __init__(self, label):
self.label = label

def __enter__(self):
self.start = time.time()

def __exit__(self, exc_ty, exc_val, exc_tb):
end = time.time()
print('{}: {}'.format(self.label, end - self.start))

python中跳出一个函数_应用程序_06

 

完整的例子在此:

import time

class demo:
def __init__(self, label):
self.label = label

def __enter__(self):
self.start = time.time()

def __exit__(self, exc_ty, exc_val, exc_tb):
end = time.time()
print('{}: {}'.format(self.label, end - self.start))

with demo('counting'):
n = 10000000
while n > 0:
n -= 1

# counting: 1.36000013351

上下文管理器被with声明所激活,这个API涉及到两个方法。 1. __enter__方法,当执行流进入with代码块时,__enter__方法将执行。并且它将返回一个可供上下文使用的对象。 2. 当执行流离开with代码块时,__exit__方法被调用,它将清理被使用的资源。

利用@contextmanager装饰器改写上面那个例子:

from contextlib import contextmanager
import time

@contextmanager
def demo(label):
start = time.time()
try:
yield
finally:
end = time.time()
print('{}: {}'.format(label, end - start))

with demo('counting'):
n = 10000000
while n > 0:
n -= 1

# counting: 1.32399988174

看上面这个例子,函数中yield之前的所有代码都类似于上下文管理器中__enter__方法的内容。而yield之后的所有代码都如__exit__方法的内容。如果执行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则会在yield语句触发。

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哦,支持我的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