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数据传输系统的框架设计
1 引言
单机上如何进行高并发、高性能消息传输系统的框架设计,以及该系统的常用技术,但不对其技术细节进行讨论。如您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和思路,望共分享之![注:此篇用select来讲解,虽在大并发的情况下,epoll拥有更高的效率,但整体设计思路是一致的]
首先来看看课本和学习资料上关于处理并发网络编程的三种常用方案,以及对应的大体思路和优缺点:
1) IO多路复用模型
->思路:单进程(非多线程)调用select()函数来处理多个连接请求。
->优点:单进程(非多线程)可支持同时处理多个网络连接请求。
->缺点:最大并发为1024个,当并发数较大时,其处理性能很低。
2) 多进程模型
->思路:当连接请求过来时,主进程fork产生一个子进程,让子进程负责与客户端连接进行数据通信,当客户端主动关闭连接后,子进程结束运行。
->优点:模式简单,易于理解;连接请求很小时,效率较高。
->缺点:当连接请求过多时,系统资源很快被耗尽。比如:当连接请求达到10k时,难道要启动10k个进程吗?
3) 多线程模型
->思路:首先启动多个工作线程,而主线程负责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工作线程负责与客户端通信;当连接请求过来时,ACCEPT线程将sckid放入一个数组中,工作线程中的空闲线程从数组中取走一个sckid,对应的工作线程再与客户端连接进行数据通信,当客户端主动关闭连接后,此工作线程又去从指定数组中取sckid,依次重复运行。
->优点:拥有方案2)的优点,且能够解决方案2)的缺点。
->缺点:不能支持并发量大的请求和量稍大的长连接请求。
通过对以上三种方案的分析,以上方案均不能满足高并发、高性能的服务器的处理要求。针对以上设计方案问题的存在,该如何设计才能做到高并发、高性能的处理要求呢?
2 设计方案
2.1 大体框架
为提高并发量和处理性能,在此采用2层的设计架构。第一层由接收线程组成,负责接收客户端数据;第二层由工作线程组成,负责对接收的数据进行相应处理。为了减少数据的复制和IO操作,将接收到的客户端数据使用队列进行存储;工作线程收到处理指令后,从指令中提取相应的参数,便可知道到哪个线程的队列中获取数据。因此,系统的大体架构如下所示:
1) 框架-1
图1 大体框架-01
[注:接收线程数:接收队列数:工作线程数 = N:N:X]
优点:
1)、有效避免接收线程之间出现锁竞争的情况。
每个接收线程对应一个接收队列,每个接收线程将接收到的数据只放在自己对应的队列中;
2)、在数据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此框架结构还是能够满足处理要求。
缺点:
1)、在连接数量很少、而数据量很大时,将会造成锁冲突严重,致使性能急剧下降。
在某个时刻,该连接的客户端发来大量数据,将造成所有工作线程同时到Recv队列2中来取数据。此时将会出现严重的锁冲突现象,性能急剧下降。
2) 框架-2
图2 大体框架-02
[注:接收线程数:接收队列数:工作线程数 = X:Y:Y]
优点:
1)、有效避免工作线程之间出现锁竞争的情况。
每个工作线程对应一个接收队列,每个接收线程将接收到的数据只放在自己对应的队列中;
2)、工作线程数 >= 2*接收线程数 时,能够有效的减少接收线程之间的锁竞争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处理性能!
缺点:
1)、需要为更高的性能,付出更多的系统资源(主要:内存和CPU)。
2.2 如何提高并发量?
“并发量”是指系统可接受的TCP连接请求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并发"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有些系统1K并发就算是高并发,而有些系统100K并发也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在此只给出提高并发量的设计思路。
众所周知,IO多路复用中1个select函数最多可管理FD_SETSIZE(该值一般为1024)个SOCKET套接字,而如果要求并发量达到100K时,显然已大大超过了1个select的管理能力,那该如何解决?
答案是:使用多个select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100K约等于100 * 1024,故需大约100个select才能有效管理100k并发。那该如何调用100个select来管理100k的并发呢?
因FD的管理在进程之间是独立的,虽然子进程在创建之时,会继承父进程的FD,但后续连接产生的FD却无法让子进程继续继承,因此,要实现对100k并发的有效管理,使用多线程实现高并发是理想的选择。即:每个线程调用1个select,而每个select可以管理1024个并发。
(如果要求处理5k以上的请求,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多线程+epoll"的方式)
2.3 如何提高处理性能?
1) Recv流程
深刻的认识和理解。Recv线程的大体处理流程:
图2 Recv线程处理流程
为了减少数据的复制,可以在接收数据开始时,Recv线程就为将要接收的数据从接收队列中分配一块空间。当Recv线程接收到一条完整的客户端数据后,则通过UNINX-UDP发送消息,告知某一Work线程到指定接收队列中取走数据进行处理。Recv线程通知Work线程的过程需要采用负载均衡策略。
2) Work流程
在无处理消息到来之前,一直处在阻塞状态,当有Recv线程的处理通知时,则接收消息内容,对消息进行分析,再根据消息的内容到指定的接收队列中取数据,再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其大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3 Work线程处理流程
2.3 链路分发
说了这么多,但一直未提到各Recv线程是如何分配和获取客户端通信SOCKET的。众所周知,当一个线程通过TCP方式绑定指定端口后,其他线程或进程想再次绑定该端口时,必将返回错误。而如果让一个Listen套接字同时加入到多个Recv线程的select的可读集合进行监听,又会出现“惊群"现象:当有1个新的客户端连接请求到来时,所有的Recv线程都会被惊醒 —— 这显然是应该避免的。为了避免"惊群"的出现,通常有如下2种方案:
方案1) 创建链路分发模块
当有客户端连接请求过来时,该线程调用accept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连接,再将新SOCKET-FD分发给某1个Recv线程,该Recv线程再将FD加入select的FD_SET中进行监听,从而实现Recv线程与客户端的通信。
方案2) Lsn套接字流转侦听
当一个线程/进程抢占到该Listen套接字后,该线程/进程将会开始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和监听产生的套接字以及后续的数据接收等工作,当该线程接收的套接字超过一定量时,该线程将会主动放弃对Listen套接字的监听,而让其他线程/进程去抢占Listen套接字。NGINX采用的就是此方案。
在此采用的是方案1)的解决办法:Listen线程将接收的客户端请求产生的通信SOCKET均衡的分发给RECV线程[采用UNINX-UDP的方式发送]。其大体框架如下:
图4 链路分发
3 方案总结
以上设计方案适合客户端向服务端传输大量数据的场景,如果需要服务端反馈最终的处理结果,则需为Recv线程增加一个与之对应发送队列,在此不再赘述。总之,要做到高并发、高性能的网络通信系统,往往需要以下技术做支撑,这需要研发人员对以下技术拥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高并发网络编程之epoll详解
在linux 没有实现epoll事件驱动机制之前,我们一般选择用select或者poll等IO多路复用的方法来实现并发服务程序。在大数据、高并发、集群等一些名词唱得火热之年代,select和poll的用武之地越来越有限,风头已经被epoll占尽。
本文便来介绍epoll的实现机制,并附带讲解一下select和poll。通过对比其不同的实现机制,真正理解为何epoll能实现高并发。
select()和poll() IO多路复用模型
select的缺点:
- 单个进程能够监视的文件描述符的数量存在最大限制,通常是1024,当然可以更改数量,但由于select采用轮询的方式扫描文件描述符,文件描述符数量越多,性能越差;(在linux内核头文件中,有这样的定义:#define __FD_SETSIZE 1024)
- 内核 / 用户空间内存拷贝问题,select需要复制大量的句柄数据结构,产生巨大的开销;
- select返回的是含有整个句柄的数组,应用程序需要遍历整个数组才能发现哪些句柄发生了事件;
- select的触发方式是水平触发,应用程序如果没有完成对一个已经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进行IO操作,那么之后每次select调用还是会将这些文件描述符通知进程。
相比select模型,poll使用链表保存文件描述符,因此没有了监视文件数量的限制,但其他三个缺点依然存在。
拿select模型为例,假设我们的服务器需要支持100万的并发连接,则在__FD_SETSIZE 为1024的情况下,则我们至少需要开辟1k个进程才能实现100万的并发连接。除了进程间上下文切换的时间消耗外,从内核/用户空间大量的无脑内存拷贝、数组轮询等,是系统难以承受的。因此,基于select模型的服务器程序,要达到10万级别的并发访问,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因此,该epoll上场了。
epoll IO多路复用模型实现机制
由于epoll的实现机制与select/poll机制完全不同,上面所说的 select的缺点在epoll上不复存在。
设想一下如下场景:有100万个客户端同时与一个服务器进程保持着TCP连接。而每一时刻,通常只有几百上千个TCP连接是活跃的(事实上大部分场景都是这种情况)。如何实现这样的高并发?
在select/poll时代,服务器进程每次都把这100万个连接告诉操作系统(从用户态复制句柄数据结构到内核态),让操作系统内核去查询这些套接字上是否有事件发生,轮询完后,再将句柄数据复制到用户态,让服务器应用程序轮询处理已发生的网络事件,这一过程资源消耗较大,因此,select/poll一般只能处理几千的并发连接。
epoll的设计和实现与select完全不同。epoll通过在Linux内核中申请一个简易的文件系统(文件系统一般用什么数据结构实现?B+树)。把原先的select/poll调用分成了3个部分:
1)调用epoll_create()建立一个epoll对象(在epoll文件系统中为这个句柄对象分配资源)
2)调用epoll_ctl向epoll对象中添加这100万个连接的套接字
3)调用epoll_wait收集发生的事件的连接
如此一来,要实现上面说是的场景,只需要在进程启动时建立一个epoll对象,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向这个epoll对象中添加或者删除连接。同时,epoll_wait的效率也非常高,因为调用epoll_wait时,并没有一股脑的向操作系统复制这100万个连接的句柄数据,内核也不需要去遍历全部的连接。
下面来看看Linux内核具体的epoll机制实现思路。
当某一进程调用epoll_create方法时,Linux内核会创建一个eventpoll结构体,这个结构体中有两个成员与epoll的使用方式密切相关。eventpoll结构体如下所示:
structeventpoll{
....
/*红黑树的根节点,这颗树中存储着所有添加到epoll中的需要监控的事件*/
structrb_root rbr;
/*双链表中则存放着将要通过epoll_wait返回给用户的满足条件的事件*/
structlist_headrdlist;
....
};
每一个epoll对象都有一个独立的eventpoll结构体,用于存放通过epoll_ctl方法向epoll对象中添加进来的事件。这些事件都会挂载在红黑树中,如此,重复添加的事件就可以通过红黑树而高效的识别出来(红黑树的插入时间效率是lgn,其中n为树的高度)。
而所有添加到epoll中的事件都会与设备(网卡)驱动程序建立回调关系,也就是说,当相应的事件发生时会调用这个回调方法。这个回调方法在内核中叫ep_poll_callback,它会将发生的事件添加到rdlist双链表中。
在epoll中,对于每一个事件,都会建立一个epitem结构体,如下所示:
structepitem{
structrb_node rbn;//红黑树节点
structlist_head rdllink;//双向链表节点
structepoll_filefd ffd; //事件句柄信息
structeventpoll *ep; //指向其所属的eventpoll对象
structepoll_eventevent;//期待发生的事件类型
}
当调用epoll_wait检查是否有事件发生时,只需要检查eventpoll对象中的rdlist双链表中是否有epitem元素即可。如果rdlist不为空,则把发生的事件复制到用户态,同时将事件数量返回给用户。
epoll数据结构示意图
从上面的讲解可知:通过红黑树和双链表数据结构,并结合回调机制,造就了epoll的高效。
OK,讲解完了Epoll的机理,我们便能很容易掌握epoll的用法了。一句话描述就是:三步曲。
第一步:epoll_create()系统调用。此调用返回一个句柄,之后所有的使用都依靠这个句柄来标识。
第二步:epoll_ctl()系统调用。通过此调用向epoll对象中添加、删除、修改感兴趣的事件,返回0标识成功,返回-1表示失败。
第三部:epoll_wait()系统调用。通过此调用收集收集在epoll监控中已经发生的事件。
最后,附上一个epoll编程实例。(作者为sparkliang)
//
// a simple echo server using epoll in linux
//
// 2009-11-05
// 2013-03-22:修改了几个问题,1是/n格式问题,2是去掉了原代码不小心加上的ET模式;
// 本来只是简单的示意程序,决定还是加上 recv/send时的buffer偏移
// by sparkling
//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ys/epoll.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errno.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_EVENTS 500
struct myevent_s
{
int fd;
void (*call_back)(int fd, int events, void *arg);
int events;
void *arg;
int status; // 1: in epoll wait list, 0 not in
char buff[128]; // recv data buffer
int len, s_offset;
long last_active; // last active time
};
// set event
void EventSet(myevent_s *ev, int fd, void (*call_back)(int, int, void*), void *arg)
{
ev->fd = fd;
ev->call_back = call_back;
ev->events = 0;
ev->arg = arg;
ev->status = 0;
bzero(ev->buff, sizeof(ev->buff));
ev->s_offset = 0;
ev->len = 0;
ev->last_active = time(NULL);
}
// add/mod an event to epoll
void EventAdd(int epollFd, int events, myevent_s *ev)
{
struct epoll_event epv = {0, {0}};
int op;
epv.data.ptr = ev;
epv.events = ev->events = events;
if(ev->status == 1){
op = EPOLL_CTL_MOD;
}
else{
op = EPOLL_CTL_ADD;
ev->status = 1;
}
if(epoll_ctl(epollFd, op, ev->fd, &epv) < 0)
printf("Event Add failed[fd=%d], evnets[%d]\n", ev->fd, events);
else
printf("Event Add OK[fd=%d], op=%d, evnets[%0X]\n", ev->fd, op, events);
}
// delete an event from epoll
void EventDel(int epollFd, myevent_s *ev)
{
struct epoll_event epv = {0, {0}};
if(ev->status != 1) return;
epv.data.ptr = ev;
ev->status = 0;
epoll_ctl(epollFd, EPOLL_CTL_DEL, ev->fd, &epv);
}
int g_epollFd;
myevent_s g_Events[MAX_EVENTS+1]; // g_Events[MAX_EVENTS] is used by listen fd
void RecvData(int fd, int events, void *arg);
void SendData(int fd, int events, void *arg);
// accept new connections from clients
void AcceptConn(int fd, int events, void *arg)
{
struct sockaddr_in sin;
socklen_t len = sizeof(struct sockaddr_in);
int nfd, i;
// accept
if((nfd = accept(fd, (struct sockaddr*)&sin, &len)) == -1)
{
if(errno != EAGAIN && errno != EINTR)
{
}
printf("%s: accept, %d", __func__, errno);
return;
}
do
{
for(i = 0; i < MAX_EVENTS; i++)
{
if(g_Events[i].status == 0)
{
break;
}
}
if(i == MAX_EVENTS)
{
printf("%s:max connection limit[%d].", __func__, MAX_EVENTS);
break;
}
// set nonblocking
int iret = 0;
if((iret = fcntl(nfd, F_SETFL, O_NONBLOCK)) < 0)
{
printf("%s: fcntl nonblocking failed:%d", __func__, iret);
break;
}
// add a read event for receive data
EventSet(&g_Events[i], nfd, RecvData, &g_Events[i]);
EventAdd(g_epollFd, EPOLLIN, &g_Events[i]);
}while(0);
printf("new conn[%s:%d][time:%d], pos[%d]\n", inet_ntoa(sin.sin_addr),
ntohs(sin.sin_port), g_Events[i].last_active, i);
}
// receive data
void RecvData(int fd, int events, void *arg)
{
struct myevent_s *ev = (struct myevent_s*)arg;
int len;
// receive data
len = recv(fd, ev->buff+ev->len, sizeof(ev->buff)-1-ev->len, 0);
EventDel(g_epollFd, ev);
if(len > 0)
{
ev->len += len;
ev->buff[len] = '\0';
printf("C[%d]:%s\n", fd, ev->buff);
// change to send event
EventSet(ev, fd, SendData, ev);
EventAdd(g_epollFd, EPOLLOUT, ev);
}
else if(len == 0)
{
close(ev->fd);
printf("[fd=%d] pos[%d], closed gracefully.\n", fd, ev-g_Events);
}
else
{
close(ev->fd);
printf("recv[fd=%d] error[%d]:%s\n", fd, errno, strerror(errno));
}
}
// send data
void SendData(int fd, int events, void *arg)
{
struct myevent_s *ev = (struct myevent_s*)arg;
int len;
// send data
len = send(fd, ev->buff + ev->s_offset, ev->len - ev->s_offset, 0);
if(len > 0)
{
printf("send[fd=%d], [%d<->%d]%s\n", fd, len, ev->len, ev->buff);
ev->s_offset += len;
if(ev->s_offset == ev->len)
{
// change to receive event
EventDel(g_epollFd, ev);
EventSet(ev, fd, RecvData, ev);
EventAdd(g_epollFd, EPOLLIN, ev);
}
}
else
{
close(ev->fd);
EventDel(g_epollFd, ev);
printf("send[fd=%d] error[%d]\n", fd, errno);
}
}
void InitListenSocket(int epollFd, short port)
{
int listen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fcntl(listenFd, F_SETFL, O_NONBLOCK); // set non-blocking
printf("server listen fd=%d\n", listenFd);
EventSet(&g_Events[MAX_EVENTS], listenFd, AcceptConn, &g_Events[MAX_EVENTS]);
// add listen socket
EventAdd(epollFd, EPOLLIN, &g_Events[MAX_EVENTS]);
// bind & listen
sockaddr_in sin;
bzero(&sin, sizeof(sin));
sin.sin_family = AF_INET;
sin.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sin.sin_port = htons(port);
bind(listenFd, (const sockaddr*)&sin, sizeof(sin));
listen(listenFd, 5);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unsigned short port = 12345; // default port
if(argc == 2){
port = atoi(argv[1]);
}
// create epoll
g_epollFd = epoll_create(MAX_EVENTS);
if(g_epollFd <= 0) printf("create epoll failed.%d\n", g_epollFd);
// create & bind listen socket, and add to epoll, set non-blocking
InitListenSocket(g_epollFd, port);
// event loop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s[MAX_EVENTS];
printf("server running:port[%d]\n", port);
int checkPos = 0;
while(1){
// a simple timeout check here, every time 100, better to use a mini-heap, and add timer event
long now = time(NULL);
for(int i = 0; i < 100; i++, checkPos++) // doesn't check listen fd
{
if(checkPos == MAX_EVENTS) checkPos = 0; // recycle
if(g_Events[checkPos].status != 1) continue;
long duration = now - g_Events[checkPos].last_active;
if(duration >= 60) // 60s timeout
{
close(g_Events[checkPos].fd);
printf("[fd=%d] timeout[%d--%d].\n", g_Events[checkPos].fd, g_Events[checkPos].last_active, now);
EventDel(g_epollFd, &g_Events[checkPos]);
}
}
// wait for events to happen
int fds = epoll_wait(g_epollFd, events, MAX_EVENTS, 1000);
if(fds < 0){
printf("epoll_wait error, exit\n");
break;
}
for(int i = 0; i < fds; i++){
myevent_s *ev = (struct myevent_s*)events[i].data.ptr;
if((events[i].events&EPOLLIN)&&(ev->events&EPOLLIN)) // read event
{
ev->call_back(ev->fd, events[i].events, ev->arg);
}
if((events[i].events&EPOLLOUT)&&(ev->events&EPOLLOUT)) // write event
{
ev->call_back(ev->fd, events[i].events, ev->arg);
}
}
}
// free resource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