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层级如下:
第一层:普通程序员
第二层:熟练开发者、高级开发工程师、技术组长
第三层:技术专家、架构师、一线经理
第四层:科学家、研究员、首席(资深)架构师、部门研发总监
Android开发者的四个层级
按我的理解,无论是Android开发者还是其他的开发者都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可依次对应普通、熟练、优秀、卓越这四个词。
一、 普通
普通开发者,能够使用一定的专项技术,完成别人分配的模块的开发。在工作当中,他们很少有机会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通常是在他人指导和安排下编码实现特定的细分功能。
这部分人中的大部分人,一般比较注重经济利益,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尚未把编程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和自我实现的途径。多半感兴趣的是怎么找到一份好工作,怎么得到一份好薪水。但是他们忽视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软件职场,最终的发展方向肯定不是“五分运气,三分做人,两分技术”。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来说,技术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在技术上没有竞争优势,你就失去了一个技术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他们盲目崇拜所谓的“创新和创意”,误以为那是不用刻苦钻研技术而又改变自己命运的捷径!
在这个阶段,收入一般就在 5000 ~ 20000 元 / 月,很难突破 20000 元 / 月。同时,这个阶段的开发者,也很少有超过 30 岁的——因为超过 30 岁你还停留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就混不下去了。(这个阶段会有大量的人退出,谋求转型……)
二、熟练
一般的开发者,会在普通开发者这个阶段停留 3 ~ 5 年,然后就进阶为熟练开发者,能运用一组技能树,完成较为复杂的软件模块的开发工作。进入这个阶段的标识有两个:
- 你可以做某个功能模块或子系统的软件设计工作。
- 你可以分配任务给普通开发者。
不过我觉得,从应用层开发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后,转到中间层或者称之为“框架层”开发的人,比一开始就坐框架层开发的人,更容易深入。做过应用层开发的人,更有所谓的“切肤之疼”,从而更能理解一些策略和为什么的原理性的东西。这类开发人员一般属于稍微资深一点的,一般都有强烈的技术饥饿感,觉得自己懂的很少,不停的去提高充实自己。
到了熟练阶段,你才算是有一技之长,才称得上是靠技术吃饭(因为普通开发者越来越多,初阶的编码能力已经算不上一技之长了)。有了一技之长,你的收入就能获得突破,拿 20000 ~ 40000 元的月薪。
你可能会在这个阶段停留 3 ~ 5 年。
这个阶段会有大部分人开始怀疑程序人生的意义,一方面对开发工作很熟悉了,也没激情了,另一方面又很难进入下一阶段获得突破,于是倦怠、空虚、无聊、意义匮乏等状况纷至沓来。在这个三十而立的年纪,很多人会考虑转型,一部分人因为看不到其它的机会又难以放弃开发技能的积累和高薪,在犹犹豫豫中蹉跎岁月;另一部分人未雨绸缪,在日常的开发工作中,已经发展了支线剧情,转型比较顺利。
在熟练开发者这个阶段,有一小部分人,能够在某个技术栈上持续精进,凸显出优势,靠这种技术优势,成为高级开发者;另有一小部分人,一手技术,一手业务,靠交叉优势,也成为了高级开发者。在这两类高级开发者中,又会诞生出 Team Leader 这种角色。
成为上面这部分人的典型标志就是:你被很多人需要,有各种疑难问题需要你参与或主持解决。
三、 优秀
拥有技术优势的高级开发者和拥有技术+业务组合优势的高级开发者,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会晋级为技术专家或架构师。Team Leader 可能会晋级为一线经理(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研发经理)。这算是开发者的第三个层级。进入这个层级的开发者通常会:带人,带项目,安排别人做事情,在重要的技术决策上拥有话语权。
这类开发的技术含量其实和中间层开发差不太多,从某种意义上还不如。其实,驱动开发更主要的要求需要一定的硬件知识。这类开发人员一般是各大手机厂家的开发人员,由于接触的面比较窄,技术饥饿感不如中间层开发人员。第二,第三层的开发人员通常在国内的厂家任职,比如魅族、小米、HTC。只有这个样的厂家经过一定的技术沉淀,才会向最高层进军,中国软件行业才会做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平台。
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年龄应该在 30 ~ 35 岁,年收入会突破 50 万。
假如你过了 35 岁,还没到第三阶段,嗯,我猜,要么你待错了环境错失了进阶的机会,要么你主动放弃了职场成长,觉得拿个 2、3 万月薪过过小日子已经很舒服了。
处在这个阶段的朋友,都是独挡一面的优秀人才。已经超越了具体的技术能力,很好的建立了思维框架,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能够迅速在非开发领域取得成绩。这就是大前研一所说的即战力。
四、卓越
很多小公司的技术领导者(包括首席架构师、资深架构师、CTO等),实际上多数是从第三阶段横跨出来的,利用相对优势(脑补吧)获得了职能和头衔上的提升。(汗颜,我就干过这事儿)
这种人是真正意义上的Android程序员,他们会有选择的去阅读Android框架源代码,会认真的去阅读dalvik的源代码。自身知识结构也比较成熟,知识面比较广。会很多上面三类人都不具有的调试和跟踪技巧。对一些操作系统和平台设计的思想和策略,了如指掌。在问题域和技术域之间左右逢源。这些人,多半也精通其他移动平台或者服务器操作系统。
谈收入的话,这个层级的开发者,年薪往往在 80 万以上,过百万的不在少数。除了薪酬福利,他们往往还持有
六种差异造成开发者之间的差距
一、知识差异
Android小白可能不知道在手机上显示一个图片用什么组件、什么标签,而熟练的Android开发者一定知道,并且能噼啪几下敲出来。
这是知识储备的差距。
知识和信息是你分析问题时的大变量,当你的知识储备量很小时,你往往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从何说起。
所以,知识差距,是不同层次的开发者之间最显著的差距。
二、技能差异
一个普通的Android开发者,刚刚入门,会用 一些基础的技术,而现在有一个新的项目启动,你让他负责这个项目前端模块的架构和设计,他大概率做不出来。
因为他还不具备胜任这类工作的架构能力、设计能力以及抽象能力,缺乏相应的技能。当你没有相关技能时,就不具备搞定复杂问题的基础条件。
不同层次的开发者之间,在技能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层级高的人拥有一个“工具房”,而层级低的开发者,手里往往只有一把螺丝刀。
三、动机差异
如果你留意观察身边的同事,就会发现:
- 有的人积极主动,什么都愿意做,做什么都津津有味,都能快速学习、迅速行动并做出符合预期的结果
- 有的人你每次安排任务给他,就算是他可以搞定的,他也推三阻四,不情不愿这就是动机差距。
当你一个人知道如何去做,但是却选择不做一件事时,往往是缺乏做这件事的动机;当你不想做一件事时,总是能够找到千万个理由来拒绝。
通常某个开发者不愿意做某件事,是因为:
- 他没有真正认同团队的目标
- 他觉得团队的目标没什么意义
- 焦虑或担忧,觉得这事儿做起来有难度,或者做了也不指定有好结果
- 心烦意乱,比如最近丈母娘催买房催得厉害
- 单纯的不想努力,就是要在这里混着
……
不管哪种原因,你不做一件事,就少一次磨练和收获的机会,久而久之,别人在行动中成长起来了,你还在原地踏步。
四、行动差异
两个人都在不断做事,结果仍然可能不同:有的人三年精通某个技术栈,成为团队内的核心骨干;而有人的,做开发五年还只能写写静态页面。
你是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流程来开发,比如先完成设计、编写测试代码、再编码、跑单元测试,还是拿到需求就立马开始编码、边写边发现代码不符合需求不断推倒重来……
你是每次都给自己设定目标,希望这次任务用到的知识和技术点不同于上次,希望这次的代码设计和上次不同,还是根本不管这些,先写,能 Run ,完成任务交差……
这都些做事方法上的差异,会让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结果让做同样事情的人有不同的收获。
五、习惯差异
有的开发者每天早上都琢磨下今天要做的事情,每天晚上都回顾下今天完成了什么事情、什么事情没完成、什么事情还没开始做,早计划晚回顾;有的开发者每天到了单位,开机,刷新闻,来两把游戏,然后喝茶,找人聊天,下班了吃个饭,打两局游戏……
有的开发者,每周都回顾总结,写周报,发给直属上司;有的开发者,经理强调一百遍“每周五要发周报”也充耳不闻……
有的开发者,遇见测试提 Bug ,就高叫“不可能”;有的开发者,则会说“我看看”……
有的开发者,遇见困难的问题或者难搞的醒目,会说“让我试试”;有的开发者遇见难题,两手一摊,“这太难了,我搞不定”……
在做项目时,有的开发者会把自己手上的任务按重要性、优先级排序,先做优先级高的、难度大的;有的开发者会每次都挑难度低的事情先做……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好的习惯,大概率产生好的结果;不良习惯,大概率导致不如意的结果。
你的将来,由你的习惯决定。所以,请看看自己身上,有哪些习惯会让自己积累越来越多的能力,巩固它们;有哪些习惯会让自己越来越 low ,弱化它们,扬弃它们。
六、环境差异
环境会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人,你会成为你身边人的平均数。你在一个技术氛围浓厚、优秀开发者众多的团队里,就有大概率更快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