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 大脑中的两个系统

二、 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

三、 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四、 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五、 两个自我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思考系统,这个和我之前写的我们深受抖音的毒害是有关联的;我们在不断受其毒害的过程中,其实 是设计者的精心设计,这是我才深深的体会到一个app的产品经理会死死的研究我们的心里,不断根据我们的外围创造条件,让我们抉择,但是就是这些静下心设计的条件会让我们一步步陷入这个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别有用心的陷阱;

我们应该思考的就是怎么调出系统1 惯性思维逻辑,我们长期的处于系统会使我们失去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国家层面他们不会不知道,很多的学者相关人士,肯定知道这其中的原由;好比帝王之术中的八股,康熙说:就是让读书人皓首穷经,把所有的精力放到这种事情中,才没有心思谋反,那些不读书的人就更没有能力了;其中我们至少可以知道,读书是能超越不读书的人,学习知识是对的;那么现在这个社会怎样控制人那,其实就是我之前看的书《娱乐至死》,只有这样大多数的人心里才会不无聊,让思考系统1 深深 陷入其中,导致系统2 没有启动的机会。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改变现状:

  1. 远离抖音,快手这些慢性病毒新冠病毒不可怕,因为他会直接导致死亡,抖音的可怕之处在于,慢慢的将人遏制在囚笼之中;
  2. 不断学习,最好能学学画画,这一样能集中注意力;
  3. 远离房间,床,走出舒适区,不做宅男,进行户外运动;
  4. 最 根的 措施,原理网络,这就是一刀切,将网络代来的利弊屏蔽,不过可以仅限周末或者时间段;

 

 

(我们将自己至于困境是激活系统2的方法)

 

大脑的运作原理,分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的,非常快,不怎么费脑力;系统2,注意力都要集中在事情上面,需要费脑力。

没有办法同时处理几件复杂的活动,平时系统2一动不动,非常懒,这也是多数时候我们避免深度思考的原因。

系统1工作主要依赖联想。当系统1没办法提供问题答案的时候,出现令人吃惊的事情时,出现一些违背常识的事情时,系统2就会被激活,瞬间注意力激增。

认知放松度介于放松和紧张之间,在不用投入更多精力、注意力,没什么障碍,没什么新情况时,心情特别好的时候,就会处于认知放松状态。(我们将自己至于困境是激活系统2的方法)

如果你想成为别人眼里很值得信赖的的人,要学会言简意赅,不要让别人处于一个认知紧张的状态。往往押韵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变成金句或是真理,因为押韵的话容易让人处于认知放松的状态。

启发效应就是,别人给你一个概念,你不仅会联想到这个概念周围的概念,还会影响到你的行动和情感。

系统1 常见的认知偏差:

也就是不经过思考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进行判断抉择的几种效应

①替代效应,当我们面临一个困难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用简单的问题,去替代困难的问题,然后给出一个答案。

你愿意为保护环境捐多少钱?给保护环境捐多少钱?你会偷偷地替换成我喜欢丹顶鹤,我对丹顶鹤到底有多喜欢?喜欢丹顶鹤的程度,类比到我有100万,我愿意拿多少钱捐出去的程度,你就可以给出说我愿意捐20万的答案。

这个过程是你对原来的问题做了替换,系统1在运行过程中会做这种程度的类比,我们特别擅长做这种类比。

②可得性效应 当我问你说坐飞机安不安全的时候,你会下意识的想起来之前看到一个新闻事件,说一个飞机坠毁了,死了很多人,然后就会给出一个坐飞机不安全的回答,这就是可得性启发。

当我们在做出判断的时候,很容易把最近发生的事、当下发生的情景、最容易想起来的事,作为我们判断的一个依据,实际上这样的判断并不理性。

③光环效应,非常注重第一印象,后续的信息比如说这个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会被消解掉,因为我们会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

④眼见即为实效应,如果两个朋友吵了起来,打了起来,其中有一个朋友找你哭诉,哭诉的一方给了证据,如果你只听一方的证据,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前后一致,不是完整性,掌握得少,就能更自信,更大胆地做出结论,反而可以把知道的所有事情都囊括到连贯思维模式当中。但是如果你看了双方的证据,你反而不好得出结论了。这就是眼见即为实效应。

所以最后就是,我们会忽略那些我们考虑不到的没有掌握的那些证据事实,然后我们会用自己的联想功能把我们所看到的事实串起来,进入一个认知放松的状态,最后就相信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是真的,然后我们看到的也是真的。

常见的几种偏见:

普遍性偏见,大数法则和小数定律

普遍性偏见告诉我们,每次听到一个消息,信任是多于质疑的,我们很容易相信。因为我们会把听到的消息片段,用一个合理的因果关系去连贯起来,这是系统1工作的一个特性。所以在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会相信。

感想:之前去化妆店买护肤品,她们又是推荐面膜,又是推荐去角质,又是推荐红糖等等,我很容易理解为那是别人对我的关心,各种温馨提醒,也是希望我越来越美丽吧,然后我就特别容易相信别人,比如每次去用完了水去买水,回来不仅买了水,还买了其他的东西。

第二种偏见,锚定效应(价格测咯)

在现在这个不讲价的风气社会,价格和价值不是对等的,这就给商家把玩你心里的空间 ;价格不是由价值决定的,而是由买单者可承担的价格所决定的

当我让你猜一件衣服的价格的时候,你会被我报出的数字所影响,我以70为锚的时候,你会猜65、56,而我以110为锚的时候,你就敢猜80了。

(补充:我们这期间还会收到互惠原则的影响,对方价格较高,在之后的讨论后对方降价,我们自认为对方让步,我们由于心理内疚也会做出让步,看似平等实际为我们已经陷入互惠全套;这是《影响力》中的互惠原则)

以后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出价。其实按照锚定效应,后出价的人,反而会陷入一种不利的状态。就是你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被之前给的信息所影响。

以后别人报价的时候,报了80块,你心里面要告诉自己:没有关系,我不要受到你这个标准的影响,我想30买,我就报30。

其实我们做每个第一次选择的时候,都要慎重,因为你之前做的选择,可能就是你下一次做选择的参考标准,可能会影响到你以后的决定。

所以一定要重视自己的第一个选择,同时要学会去除掉锚定效应的影响。

第三种偏见,典型性启发

当你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女孩在阅读书籍,那你觉得她会考上博士的概率有多大?你很有可能会给出一个很大的概率,因为在你的印象中,能考上博士的都是非常好学的。其实在那个小镇上,能考上博士的人概率只有5%

所以有时我们很容易忽略掉基础概率,给出一个错误的结论,然后我们会更偏好一个小概率的事件。这就被作者称之为典型性启发。

补充:春运一票难求,但是在火车站做采访调查:车票并不是很难买;

类比:社会中有钱人,豪车豪宅的人很多,我们在各种媒介中看到比比皆是;但是有谁会把自己不堪的一面展现世人;好既是坏,逆向思维,假设人人都很富有那么还有人会显示富有,社会现实富有,就恰恰相反,穷人才是大多数;

第四种偏见,合取谬误

越详尽的描述某个可能的事件时,它发生的概率就越低。这就叫合取谬误,条件越多,发生的可能性是越低的。

第五种偏见,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我们很难忽略有因果关系的基础比率,比如告诉你出事故的车里面有85%都是绿车,你就很难忽略它。最后你很容易得出结论,出事故的可能是绿车,因为你觉得开绿车的人都很危险,这种思维定势,很容易影响你的判断。

第六种,回归均值

当你突然夸自己家孩子这次考得真好,下一次孩子肯定考得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夸奖的时候,就证明这个人的水平超出了他的一般水平。所以第二天孩子并不是退步了,也不是考试没认真,而是水平回到均值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给了你一个惊人的表现之后,到第二次肯定是要回归到均值,也就是说会下降。

补充:还是好既是坏;当有好事发生时,后面大概率是坏事,这不是几率问题,而是均值问题,我们会一直围绕不好不坏上下浮动;

启示:当有好事或者人生巅峰,我们更应该静心思考,一步一脚印,稳扎稳打;当有坏事来临时,不要悲伤不要着急,因为海阔天空就是眼前,我们会吸取教训让自己走的更远;

克服大脑的冲动

1.后见之明

坏事发生之前,预测不出来,坏事发生之后,就会一拍脑门说自己早就想到了是这样。俗称“马后炮” 当意外发生之后,你会快速调整自己的认知和世界观,去适应这个意外。这种认知偏差会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去理性评估。

如果你做了一个很失误的决策,你都会在那自责:这个事早就有迹象的,我早该看到这个错误的,这么明显,为什么我还会犯错?实际上是后见之明在影响着你,你事先根本就看不到,你也没办法知道,所以不要对自己过于苛责。

2.有效性错觉

比如新同事打水的时候,忘了问你要不要帮忙,然后你就判断新同事非常自私。你以为是有依有据的,但其实是你的猜测是错误的,这是认知错觉的一种。

我们应记住,①我们的预测是经常出错的,错误不可避免,因为世界就是不可预知的;②我们不能对于自己的知识和预测能力过度自信,就觉得自己预测的准确度会更高。

3.公式比直觉可靠

靠直觉给人打分的话,是不理性的。最好是有一个公式。比如这个人的学历加几分,他在某个方面有经验加几分,如果某个方面表现失误扣几分,最后用分数来判断一个人,可能这样才更科学、更理性。

4.学会采纳外部意见

我们经常在做规划的时候,会有这种谬误,比如你认为写一本书的时间是两个月,但最后往往在两个月之内完不成。也许你在写作的过程当中,突然生病了,跟朋友出去聚餐了。

这时候你可以去问问那些和你类似的写作者,他们在完成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你有外部意见可以参考的话,你就不会过低的估计做一件事情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最终也不会超支,这样你才会去避免掉这种规划谬误。

5.乐观偏见

我们还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进而导致过度自信,这就会影响到我们决策的合理程度。

乐观偏见,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被打倒,

乐观偏见的弊端:①我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计划上,我们会忽略相关的基础比率;②我们只关注自己想的和能做的,却忽略了他人的计划跟技能。

我们强调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忽略了运气的影响,我们只重视自己已经知道的,忽略自己不知道的,对自己的信念过度自信等等。

6.事前验尸

试想做事前的最坏打算,就克服了乐观偏见。

我们是慷慨与自私的结合体

1.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就是对损失的反应比对盈余更大更敏感。

感悟:就像淘宝上买东西,在纠结要不要剁手的时候,看到有七天无理由退换,然后就会下单。货到后,发现衣服在网上看和实际穿在身上有出入,不喜欢,这时候就想到要退货,但是退货还要自己付邮费,虽然只有十几块钱,但是买的东西也才几十块钱,这时候损失厌恶就发挥了作用,算了还是凑合着穿吧,省得烦了。

2.禀赋效应

一个人,他一旦拥有一个东西,他对这个东西价值的评价,要比没有拥有之前高得多。

感悟:比如说最近缺洗面奶,不知道选哪家的洗面奶好,这时候有人推荐她经常用的一款,她说这款适合任何肤质,温和不刺激。只要买过一次或用过一次,感觉用得效果好,肯定跟没买之前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3.对公平性的重视

人在做选择、决策的时候,往往他们不只在乎钱,更在乎哪个选择对自己有利。

两个人分钱,一个人决定分多少给对方,另一个人决定要不要。我不要的话,谁都拿不走钱,我要的话,各自拿各自的钱。哪怕一个拿98,一个拿2块,都是赚的。但如果给第一个人分的钱少了,没按照他的意愿,他宁愿放弃也不想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就会影响我们做选择时的理性。

4.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我们大脑对个案比对概率更敏感,对画面比对抽象的东西更敏感。

表达方式很重要:

  • 赶紧吃药吧,如果你不吃药的话,你要知道1000个人当中有3个人会因为这个病截肢。然后你脑海当中就出现了截肢的画面。
  • 可是换种说法,赶紧吃药,如果不吃药的话,一千个人当中只有97%的人会没事。你就没有那个画面。

画面感会影响我们的感受,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

感悟:比如刚开学,有人说这次新生里面有很多姓黄的同学,然后你就会在开学的时候更关注姓黄的学生,其实全校姓黄的人没有很多,但你就是特别关注,把焦点都放在姓黄的同学身上,把问题无限放大,后来就得出原来有这么多姓黄的同学的结论。

5.心理账户

1)平时赚到的工资,放到勤劳致富的账户里,我们会花得小心谨慎。

2)奖励的钱,放到奖励的账户里,我们会抱着更轻松的态度去花钱,去买一些平时不舍得的东西。

3)彩票的钱。会被放到天上掉馅饼这个账户里面,花的时候,也不会多想,就直接花掉了。

原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家里拆迁了之后后来还变穷,中了彩票之后并没有致富的原因,这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

有些人他一年只旅行一次,所以在花账户里的钱的时候,跟平时在家里买日用品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会觉得旅行一次花就花了,他会买很多平时不会买的东西,这就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明白心理账户后,花钱就会更理性。

一个定律和两个概念

1.峰终定律

我们对一个事情的体验,取决于峰值和终值,不管这个峰值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个定律对我们生活有指导意义,可以有效去运用在别人对我们的印象上。

感悟:所以女人在生孩子的时候,虽然觉得做手术的过程非常痛苦,但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觉得很幸福。因为过程的痛苦被终值的幸福替代了,往往会觉得生孩子也不过如此。所以她们可能还会生二胎。

2.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经验自我是你当下的感受,记忆自我是你总体如看待这件事情的。人很擅长忽略过程。

我们应更多得体验当下的幸福,不能只在意结果。我们要在意幸福的长度,不能只重视对幸福的评估。我们不要过度的去重视记忆自我,而忽略掉经验自我的重要性。  总结:结果不重要,过程更重要;

3.聚焦错觉

你以为你得到了你喜欢的东西,你就会非常快乐,其实只有当你看到这样东西的时候你才会快乐,你考虑的问题是这东西对于你生活某个时刻的影响。

不要把自己的不幸福归结于某一个原因,也不要认为有一辆车、有套房,就能够完全的幸福起来。

我们要避免思维的误区,然后在生活里做出对于自己更好的选择,成为一个更谨慎更理性的人,理性就是大脑的勤奋。

 

 

二、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

由于系统1和系统2的这种运作模式,导致我们经常跟着直觉走而不自知,心理学家们为这些非理性决策而着迷,在经过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后,他们发现了诸多建立在直觉思维上的有趣现象:

1.曝光效应
系统1对出现过的人、事、物会产生熟悉感,然后根据这种熟悉感做出判断。(根据个人经验进行判断)

因系统1的熟悉感,我们所产生的对此物或此事放松的感觉就是认知放松。

当某个人、某句话、某样事物频繁出现,反复在我们面前曝光自己,就会引发认知放松,进而更容易判定为可信的。

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就叫做曝光效应,或者纯粹接触效应。

2.启动效应(通过固定的外在肌肉记忆可以唤起系统1)
比如当你用嘴咬着一支铅笔,你并不知道自己面部呈微笑状,但这种微笑的状态,就会启动你“高兴”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为笑了所以才开心。

再比如你刚好听了一首歌,歌词中有“月亮”这个词,那么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你对“月亮”这个词敏感度就会升高,无论在别人的闲谈中无意被提到,或者某个角落出现这个词,你都会更容易注意到它。

这种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就是启动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启动效应十分常见,甚至是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被什么毫不起眼的东西启动了。

常态理论
例如卡尼曼夫妇外出度假巧遇老友乔恩,他们回家两周后在影院有一次碰到了乔恩则不再惊讶,因为乔恩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已变为“只要我们外出就会遇到的心理学家”。

常态理论指的是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而这就可能引起面对危险缺乏防备、无所警觉等问题,宾茹自己第一次遭遇抢劫毫发无损,就会在下次看到抢劫犯时降低防备认为自己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大。

因果关系错觉
我们常习惯将连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比如因为苹果熟了,所以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实际上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牛顿解释得更为靠谱。

再比如考试前你在课桌里发现一只蝴蝶,然后那次考试你的分数出奇的高,你可能就觉得是因为蝴蝶的出现导致自己超常发挥。

5.确认偏误(这种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的现象就是确认偏误)
例如当有人问你“山姆友好吗?”,你会想起山姆的各种行为,而当问题变成“山姆是不是不友好?”,你就会想起山姆不友好的行为,进而得出“山姆的确不友好”的结论。

6.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对Ta的判断的,则会加固Ta在你心中的形象,如果相反,则很大程度上其负面意义会被消解掉,这就是光环效应。

7.框架效应(尽量向好的放肆表述)
举例来说,同样概念的两句话:
A: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为90%
B: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为10%

它们描述同一个意思,但是前者比后者让人更觉安心。

像这样本质含义一致,但因为表现同一含义的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感受不用,认为它们有差别的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因大脑思考机制而产生的各种令我们惊叹的现象不胜枚举,本书中主要涉及的就是以上这些,让我们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下一部分----那些很容易使我们决策错误的直觉陷阱。

三、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1.启发法
启发法主要指系统1碰到一些复杂的难题是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面前的难题,然后作出对简单问题的解答,并将其直接当做那个复杂问题的答案。

这其中的那个启发了你答题思路的问题,也就被称为启发性问题。

例如“他是个好人吗?” 这样复杂的问题,到了被提问者那里,会被替换成“他对我好吗?”这样的问题

启发法在直觉缺陷中可以算是“开宗立派”的效应了,由它引起的心理学现象数不胜数:

①典型性启发。用典型性判断代替概率评估,例如“他的学习成绩肯定好不了,瞧他那一身纹身”。

②合取谬误。
例如对小明的描述如下:小明热爱小动物,看到动物死去都会伤心流泪。请问小明长大后更可能成为:A 牙医 B素质注意的牙医
很多人会选择B,但实际上B发生的条件“素食主义”、“牙医”涵盖了A发生的条件,可能性更低。
但是人们往往会受到启发联想的影响,认为B更可能发生,这种认为多重条件“甲且乙”比单一条件“甲”更可能发生的认知偏误,就是合取谬误。

③忽视回归均值现象。回归均值指的是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过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它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比如我们的睡眠时间通常稳定在一个大致相同的量上,但偶尔某几天,我们的睡眠时间变得很短,过后又慢慢恢复平均值,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波动,忽视这种自然的回归现象会导致我们归因错误,认为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了该数值的表现。

④锚定效应。例如当问实验对象,你“是否愿意花费5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20美元。
当把问题换作“你是否愿意花400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143美元。只是把初始的锚定值改了一下,获得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示的现象,就是锚定效应。在日常购物、商业谈判中,大脑的直觉思维就很容易受此影响,人们容易因为被锚定而接受不合理的价格。

⑤效用层叠.媒体为搏眼球,对某一风险或公共事件的报道,采用尽可能引起公众注意的视角,放大了某些极端可能,或强调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众对该事件的讨论引发更多的集体关注,而这部分注意力会变成激愤和焦虑。

⑥结果偏见。事实会让记忆朝已发生的结果修正。例如辛普森谋杀案发生时,部分人持观望的观点,真相大白时,这些人却认为自己当时所持的观点是与真相相符的。而且往往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厉害。

⑦有效性错觉。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简单的测试、对过去的分析去预测未来,并以为有效。事实上,当影响长期未来的因素十分复杂时,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⑧过度信赖直觉。直觉,多数情况下来源于系统1的直接反应,这种反应取决系统1强大的联想功能,它只需要简单的几个线索,就可以自动编圆一个故事。这种故事有时候来自于切实的实践,而更多时候则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前者,我们称为专家型直觉,也即这类直觉来源于长期练习,在专业技能上投入的大量练习使某些人对某个领域存在一种综合经验直觉,使他们得以在面对事件时凭借第六感迅速而正确地处理它。
例如医生、消防员、棋手等专家对其本人专业的直觉判断,往往非常准确。
而后者则是系统1编了个故事,系统2就不加验证地信了。

⑨规划谬误。受到过于乐观的想象所启发,不切实际地制定过于理想的目标和计划,例如在制定目标数字时,看到对手或前辈下的目标远高于自己,于是在没有做实际分析的情况下,也盲目提高自己的目标数字。

⑩乐观偏差。人们乐意冒险是因为觉得胜算大。也即人们常乐意承担风险,并非因为他们承受的能力足够强大,而是受到联想启发高估了利益,且低估了风险发生的可能。

沉没成本悖论。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所以要继续投入更多企望以此能打捞起已沉没的成本,而不懂及时止损的现象。

2.前景理论
问题1:以下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
A 肯定会得到900元
B 有90%可能得到1000元

问题2:以下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
A 肯定会损失900元
B 有90%可能损失1000元    综述:人们更喜欢获得并且愿意冒险获得更过;

大多数人在问题1中会选择A,而在问题2中会选择B,丹尼尔·卡尼曼做了大量类似的试验来研究这一现象,及其中影响人们决策的因素,最后他总结出了前景理论:

①确定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
②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赌一把”。
③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敏感得多。
④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0~5%(小概率),我们常常会过度重视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风险,发生低概率结果的可能性被过高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概率为95%~100%(大概率),我们则会无线放大它实现的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义----有5%的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确定性效应。
这两个效应常使人们高估或低估风险,从而错过几乎或盲目冒险。
⑤联合评估与偏好逆转。
现实生活中,影响我们队单一事物的判断的, 可能不仅仅是该事物本身,还有可能与 其他的参照对象有关

联合评估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我们陷入锚定效应等心理陷阱。
偏好逆转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手头只有单一事物的信息时做出的选择,可能获得多个事物的信息,进行联合评估后发生逆转。
3.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产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迷之执着而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该物可获得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四、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在前两部分,我们介绍了许多会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心理学效应,它们是我们经常无意识做出非理性行为的原因。

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的存在,是我们克服它们的第一步。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完全避免直觉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每时每刻都必须要小心翼翼,那么这样的日子也很容易让我们疲倦。

我们划归一定范围的琐事,交给系统1去打理,哪怕出错也没关系,但在重要的事情上要多加小心,尽可能减少“本可以避免”的谬误。

以下是总结出的一套通用的决策检核清单:

①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适合的数字。
②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③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
④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⑤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五、两个自我
1.峰终定律
人们对一件事的评价, 有赖于该事件峰值时刻(高潮时刻)与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评价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步决策。

丹尼尔卡尼曼做的冰手实验就能说明这一点:
受试者需要将手浸入冰水中,使冰水没过手腕。实验选取的水温会让人觉得有些疼痛,但可以忍受。他们被告知这样的过程会有三次。

第一次,受试者将手浸入冰水中持续60秒,60秒后实验主持人请受试者将手拿出来。
第二次,受试者将手浸入冰水中持续60秒后,实验者什么也不说,而是打开一个阀门,让温水流入容器中,水温会有少量上升,让受试者的疼痛感略有缓解,这个过程持续三十秒,整个过程一共九十秒。
第三次,是对前面某次实验的重复,受试者可以选择想要重复那一次的实验。

结果80%的受试者选择了第二次的90秒实验,因为在这一实验的最后阶段痛苦减轻了。

2.体验效用≠决策效用
体验效用,是指我们所经历的事件,带来的痛苦或快乐的感受对我们的即时的影响,它起到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的作用。

决策效用,是指某事物对我们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

冰手实验也说明了人们并不总是理性地依据真实实验(体验效用) 进行客观评估和决策,我们的决策常受到其他因素,从而导致决策呈非理性。

也就是说,即便体会过了,人依然未必能分清什么事情对自己有益,什么事情有害,这体现在某事的体验效用不同于其决策效用上。即某事带来的实时感受可能很强烈,但做决策时,它的影响却未必强烈旁观者清,但我们往往无法用旁观视角的理性做出决策。

在这一自尊理论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我们将之对比现实中的自己,如果和理想的差距大,则我们的咨询水平会相应偏低,如果和理想的差距小,则自尊水平就会相应偏高。

3.经验自我≠记忆自我
这就引发了另一场观察----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事实上,根据峰中定律我们就不难发现,记忆自我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正如比起整个人生, 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经验自我记录着每时每刻的感受,却无法存储上期记忆,而记忆自我会存储整体信息,会放大典型性部分,从而扭曲真相。

而我们的决策行为,则有赖于记忆自我的判断。因此我们常常用记忆自我的角色来思考事情:
一部精彩的电影烂尾了,我们就会说它是个烂片,而忘记它令你尖叫的部分;
一段婚姻,已离婚告终,我们就会说自己的婚姻是失败的,而忽视了它曾经带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