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就是读PPT或者讲单口相声的那种上课模式,的确很难评价难度如何。
如上这篇提及了一些失败的原因。
共性难点还有如下:
- 与中小学标准化教材不同,每个高校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极度分散和碎片化的;
- 高校数字化内容资源投入不足,资源建设与应用脱轨(落后市场主流技术);
- 高校学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不足;
- 学生和老师并非商家和客户的关系,并且学生个性多样化;
- ……
仅仅从学生视角,无法成功开设课程的。
比如下面:
一线教师要按领导安排的课表,用规范化的方式上课。
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实验,报告,作业,问答,内容,大纲,都需要领导们的认可,否则工作都保不住,颤颤巍巍。
教学改革和创新,没有上级领导认可,基本也是行不通的。学生一个角度,领导一个角度。最后回到老师,做了这些事情,如果个人没有明显收益,后劲不足,也就难以持续。
很多企业和社会对一些课程批评尖锐,但是很多情况下也是无可奈何。
平衡点很难把握。
其实,这里面还没提到,如果存在经费不足,院系各派别之间的利益斗争呢
所以仅考虑学生基础不足以支撑课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
不仅是本科阶段, 一定比例学生读研究生,也就是为了混个文凭……
引用数据如下:
能够将如下模式有效做起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