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 异步编程

js 是一门单线程的语言,这个也就意味着,一次只能有一个人干活,所以为了不造成页面的堵塞,js 是异步加载。

笔记点击这里

回调函数的基本概念

function loadImage(src, reslove, reject) {
	const image = new Image()
	image.src = src
	image.onload = reslove(image) // 这时候就相当于是直接同步代码了  因为直接调用了reslove这个方法,就不异步了
	image.onload = () => {
		reslove(image)
	} // 这样就是正常的异步的将src又给传了出去
	/*
    	两个onload的区别 如果使用第一onload 打印结果是
    		先打印 http://39.96.42.170  之后才打印 图片加载成功了 Image对象
    */
	image.onerror = reject
}
loadImage(
	'http://39.96.42.170/bg.jpg',
	() => {
		console.log('图片加载成功了')
	},
	() => {
		console.log('图片加载失败')
	}
)
console.log('http://39.96.42.170')
/*
	执行结果: 先打印 http://39.96.42.170  之后才打印 图片加载成功了或是图片加载失败
*/

注意点(重点):

  • 我们写的回调函数,如果函数里面直接执行了回调函数,那就不异步了
  •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函数中嵌套一个函数,再将值传递出去

通过上面的例子就可以很清晰的知道了,因为加载图片相对来说是一个耗时的,由于单线程的特性,如果等到第加载完成了之后再执行后面的逻辑,页面必定是卡顿的,用户体验自然也就不行了,所以 JS 异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

定时器任务轮询案例

JS 中的定时器有两种,分别是setTimeOut()setInterval()这两种,我们发现,使用这两个方法的时候我们都是传递回调函数,这就原因也是很好理解,因为定时是耗时的,不可能去等这个执行完才去执行别的任务,所以就采用回调函数异步的方式来编写的方法

function interval(callback, delay) {
	let timeId = setInterval(() => {
		callback(timeId) // 通过异步的形式 将timeId 传递出去
	}, delay)
}

interval(timeId => {
	const div = document.querySelector('div')
	let left = div.offsetLeft
	div.style.left = left + 10 + 'px'
	console.log('left', left)
	if (left + div.offsetWidth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 {
		clearInterval(timeId)
		interval(timeId => {
			let width = div.offsetWidth
			div.style.width = width - 10 + 'px'
			if (width <= 20) {
				clearInterval(timeId)
			}
		}, 100)
	}
}, 50)
/*
 	这里写的延迟执行时长是50ms 但是实际并不是一定是50ms 这个也是个不确定的因素,会等主线程执行结束了之后,
 	并且任务队列循环到这个任务之后,等待50ms才执行
 		如此例,必须主线程for循环执行结束了之后才会执行异步任务队列的任务,而主线程可能就会执行好久
 */
for (let i = 0; i < 20000000; i++) {
	console.log(i)
}

复习 DOM:

  • DOM.offsetLeft DOM.offsetWidth 都是属性,获取一个 DOM 元素的 left 属性值和宽度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 获取浏览器窗口的宽度

注意点(重点):

  • 定时器上规定的时间并不代表一定过这么久就会执行,还要看主线程代码执行的时间和轮询队列的排列

回调地狱的产生

在 JS 中,主线程是从上到下执行的,遇到加载的时候会交给异步加载模块去进行加载,而异步加载模块就没有说先进先出,后进后出的原则的,它的原则就是谁快,就先出谁。

function aMode() {
	console.log('a模块')
}
function bMode() {
	aMode()
	console.log('bMode 执行了')
}
function load(src, reslove, reject) {
	le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src
	script.onload = reslove
	script.onerror = reject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load(
	'./module/a.js',
	() => {
		aMode()
	},
	() => {
		console.log('线程加载失败')
	}
)
load('./module/b.js', () => {
	bMode()
})
load('./')
console.log('主线程')

很明显,模块 b 是依赖与模块 a 执行的,因为执行模块 b 的时候,会执行模块 a 的aMode()方法,而再看我们主逻辑代码这,虽然我们代码的顺序是先写了加载 a 模块,再加载 b 模块,但是由于异步加载模块的执行顺序并不是先看到谁执行谁,而是谁先执行完就先出谁,所以以上的代码有一定的几率会报错,如图

  • 错误加载时
  • 正确加载时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加载快慢的因素,我们就只能等一个模块加载完成之后再去加载第二个模块,就是这样,要实现这个就只能在加载成功的回调函数里面去加载其他的模块,这样就能够保证第一个被依赖的模块一定是已经加载完成的

load('./module/a.js', () => {
	// 只要走到这个回调里面,就说明一定时已经拿到了值
	load('./module/b.js', () => {})
})

Promise 机制

Promise 会将创建的任务是微任务,微任务的重要性是大于宏任务的。也就是说当又有宏任务又有微任务的情况下,浏览器会优先的执行微任务队列里面的任务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操作成功')
})
	.then(
		() => {
			console.log('成功的回调1')
		},
		() => {
			console.log('失败的回调')
		}
	)
	.then(() => {
		console.log('成功的回调2')
	})

知识点:

  • 从结构上,解决了回调地狱,代码的结构不再是向右边倾斜的,而是从上到下的,并且执行的逻辑也是从上到下的
  • Promise 的 then(callback1,callback2) 里面的两个回调分别是成功的回调和失败的回调,即是resolve()reject()处理的结果的返回,可以接收到对应返回的参数
  • 浏览器的执行顺序 主线程>微任务>宏任务

主线程、微任务、宏任务执行顺序

执行顺序前面已经学习过了,就是主线程>微任务>宏任务

这里的例子可以想象成主线程是至尊 VIP,微任务是 VIP,宏任务就只是普通顾客,即使排队排在最前面,也得给 VIP 让路,让 VIP 先体验

<script>
  setTimeout(()=>{
    console.log('宏任务 setTimeout')
  },0)
  new Promise((resolve,reject)=>{
    resolve('微任务 Promise')
    console.log('Promise的结构体中也是主线程')
  })
  console.log('主线程')
</script>
// 执行输出结果:Promise的结构体中也是主线程、主线程、微任务 Promise、宏任务 setTimeout

知识点(细节)

  • 执行顺序:主线程>微任务>宏任务
  • Promise 的函数体也是主线程,并不是 Promise 的所有都是微任务,只有他resolve()reject()的回调部分才是微任务
  • 即使setTimeou()的延迟时间是 0,并且写在最前面,也是得等主线程和微任务执行完了之后才会去执行
  • Promise 的状态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一旦触发了一个状态之后就不可以进行更改状态了

Promise 的 then()方法细节

Promise()的 then()方法返回的值默认也是一个 Promise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请求成功1')
})
	.then(
		res => {
			return '请求成功' // 只要then 里面有return  结果就可以继续使用then来接收
		},
		err => {}
	)
	.then(res => {
		console.log('kkk', res)
	})

// 执行结果 kkk 请求成功
  • 只要 then 里面有 return 结果就可以继续使用 then 来接收,不论是第一个成功的回调的 return 还是 第二个失败的回调的 return 只要在 then 一下就可以拿到那个 return 的值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请求成功1')
})
	.then(
		res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ject('失败了')
			})
		},
		err => {}
	)
	.then(null, err => {
		console.log('失败的结果', err)
	})
//6-Promise的then.html:31 失败的结果 失败了
  • 正常的使用,then 回调里面 return 一个新的 Promise,这样因为 return 的是一个 Promise,所以我们就可以继续的链式的在后面继续一直的 then 下去了

Promise 多种错误监听方式与 catch 总监听

Promise 的 resolve 和 reject 状态分别可以在 then 方法的两个回调函数中捕获,但是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 catch()函数中来进行总获取

le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tc) => {
	// resolve('处理成功')
	rejetc('处理失败')
})

p1.then(res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ject('error')
	})
}).catch(err => {
	console.log('catch总接收', err)
})

// 打印结果:catch总接收 处理失败

知识点:

  • catch 是对整个 promise 流的一个总的错误监听,如果在 then 中没有写第二个错误处理的函数,那么这个错误会走到 catch 这里
  • 因为 catch 是可以实现对整个 Promise 流的监听错误,所以 catch 正常情况下都是写在最后面的
  • 如果一个 promise 的 then 中有对错误的处理,那么执行的顺序是会选择走自己的错误处理,原因也很好理解,自己有错误处理就用自己的,没有就用公用的
let p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jimmy()
	// try {
	// 	jimmy()
	// } catch (error) {
	// 	reject(error)
	// }
})

p2.then(
	res => {
		console.log(res)
	},
	err => {
		console.log(err.message)
	}
)
// 输出结果:jimmy is not defined

的确是存在逻辑错误,调用了一个没有定义的函数,但是我们会发现自动的走到了错误处理函数上,我们可以理解是在 promise 内部封装了我们看不见的 try-catch 模块,进入 catch 的时候会自动的 reject 出来错误信息

小案例 – 使用 Promise 封装一个 ajax

使用 ajax 就避免不了回调地狱,所以使用 Promise 来封装一下 ajax 是一个优解,axios 就是通过 Promise 封装得来的

// 要有面向对象思想,万物皆可封装成为一个我们自己的东西
class HttpError extends Error {
	constructor(msg) {
		super(msg) // 这里的msg 会被默认放在 message 属性里面
		this.name = '接口错误'
	}
}

class ParamsError extends Error {
	constructor(msg) {
		super(msg)
		this.name = '参数错误'
	}
}

function ajax(url)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if (!/^https?/.test(url)) {
			reject(new ParamsError('请求地址错误'))
		}
		let xml = new XMLHttpRequest()
		xml.open('GET', url)
		xml.send()
		xml.onload = () => {
			console.log('kkk', xml)
			// 箭头函数this指向的是 调用这个函数对象的this
			if (xml.status == 200) {
				resolve(xml.response)
			} else if (xml.status == 404) {
				reject(new HttpError('请输入正确的接口'))
			} else {
				reject('加载失败')
			}
		}
	})
}

ajax('https://jsonplaceholder.typicode.com/posts')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
		// instanceof 能够判断该对象对象是从哪个类实例出来的
		/*
    最典型的就是可以用来判断是对象还是数组
  */
		if (err instanceof ParamsError) {
			console.log(err)
		} else if (err instanceof HttpError) {
			alert(err)
		}
	})

总结:

  • 这个案例虽小,但是涉及到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如创建自己的错误类,箭头函数的指向,创建基础的 ajax,instanceof关键字的使用
  • Array 是继承 Object 类的 object 对象是通过实例化 Object 实现的,所以我们呢可以通过 对象是否是通过 Array 实例化出来的 来判断是否数组还是普通对象

finally 关键名

finally 表示无论 promise 请求的状态是成功还是拒绝都会执行的的代码块,就十分的类似 try-catch-finally

  • 这个关键字可以做很多的操作,一个比较常用的操作就是可以封装一个加载动画,每次执行异步请求的时候显示这个动画,finally 的时候将这个动画给取消掉。

封装定时器

function timeout(delay)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resolve, delay)
	})
}
// 使用promise  不会造成会回调地狱 是一个竖装从下到下的执行过程 整个过程十分清晰
timeout(2000)
	.then(() => {
		console.log('使用Promise')
		return timeout(2000)
	})
	.then(() => {
		console.log('封装的定时器')
	})
// 使用原生setTimeout 容易造成回调地狱 不好处理
setTimeout(() => {
	console.log('不封装')
	setTimeout(() => {
		console.log('回调地狱')
	}, 2000)
}, 2000)

封装轮询器

function interval(delay, callback)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let id = setInterval(() => {
			callback(id, resolve)
		}, delay)
	})
}
// 一旦理解了callback的使用 就更能理解promise的使用了 这样封装之后将setInter
interval(1000, (id, resolve) => {
	console.log('hello wolrd')
	clearInterval(id)
	resolve('封装成功')
}).then(res => {
	console.log('promise', res)
})

Promise.resolve 与 Promise.reject 接口

Promise.resolve()是 promise 提供的一个直接获取成功状态的接口,使用的点就在于不用写上完整的 promise

Promise.reslove('success').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success
})

Promise.reject('error').then(null, err => {
	console.log(err) // error
})
new Promise((reslove, reject) => {
	reslove('成功a')
})
	.then(res => {
		if (res != '成功') {
			throw new Error('不为成功!')
		}
	})
	.catch(err => {
		console.log('anser1', err)
	})
// Promise.reject 的用途在于可以直接返回一个失败的额状态, 我们可以再第二个回调或者错误中捕获到错误信息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成功b')
})
	.then(res => {
		if (res != '成功') {
			// 当不是我们想要的状态 我们可以直接使用Promise.reject返回一个错误状态
			return Promise.reject('不为成功')
		}
	})
	.catch(err => {
		console.log('anser2', err)
	})
  • 这两个接口不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两个 Promise 也是照样使用
  • 用途也有,比如缓存数据,当向后端获取一个基本不变的数据的时候,就可以判断是否缓存中有数据,如果有就直接走Promise.resolve(缓存数据)这样就可以直接拿到数据。

Promise.all()

Promise.all()Promise 提供的一个批量处理 Promise 的一个接口,

le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ject('失败1')
	}, 1000)
}).then(null, err => {
	console.log('接收到了失败')
	// 因为对失败进行了处理 所以默认会返回一个成功状态的promise
})
le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solve('成功2')
	}, 1000)
})

Promise.all([promise1, promise2])
	.then(res => {
		console.log('success', res)
	})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or', err)
	})
// success (2) ["成功1", "成功2"]
  • promise.all()参数是传递一个数组 - 这个数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 Promise,只有数组的 Promise 的状态都是成功的状态 才会走到成功的回调
  • Promise 无论是成功的处理还是失败的处理 默认返回的都是一个成功的状态

Promise.allSettled()

Promise.allSettled()也是一个用来批量处理 Promise 的一个接口

le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ject('失败了')
	}, 1000)
})
le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solve('成功了')
	}, 1000)
})
Promise.allSettled([promise1, promise2]).then(res => {
	console.log('最终的数据', res)
	/*
    (2) [{…}, {…}]
        0: {status: "rejected", reason: "失败了"}
        1: {status: "fulfilled", value: "成功了"}
        length: 2
        __proto__: Array(0)
  */
})
  • Promise.allSteeled()和Promise.all()的却别在于,前者返回的状态永远都是成功的状态
  • Promise.allSettled()参数传递的也是一个 Promise 数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状态,都会走到 then 里面
  • Promise.allSettled()返回的是一个对象数组,其中对象包含了 status:状态,reson:失败原因,value 成功的值

Promise.race()

Promise.race() 传递一个数组 数组里面的 Promise 哪个快就会先执行哪个

// 封装带有请求超时处理的函数
function query(url, delay = 3000) {
	let promise1 = axios.get(url)
	le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resolve, reject) => {
			reject('请求超时')
		}, delay)
	})
	return Promise.race([promise1, promise2])
}
query('http://127.0.0.1:666')
	.then(res => {
		console.log('请求结果', res)
	})
	.catch(err => {
		console.log('请求超时了请重试')
	})

async await 语法糖

async`await`是 promise 提供的语法糖,本质上也是一个 promise

注意点:

  • 一个 function 如果加上 async 关键字修饰之后,调用这个函数,这个函数会默认返回一个解决状态的 promise,原理是因为 Pormise 的无论是 then 还是 catch 都是会默认返回一个解决状态的 Promise

async 本质

async function promise() {}
console.log(promise()) // Promise {<fulfilled>: undefined}

function normal() {
	return Promise.resolve()
}
console.log(normal()) // Promise {<fulfilled>: undefined}
  • async 链式操作
async function Promise2() {
	let res = await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solve('请求成功')
		}, 2000)
	})
	/*
    await 默认会返回一个 promise 就可以继续一直的 await 下去  虽然是本质上是异步 但是代码的执行顺序是同步执行的
  */
	let res2 = await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solve('请求成功2')
		}, 2000)
	})
	console.log('结果', res2)
}

Promise2()
// 过4秒会输出  结果 请求成功2

使用async await语法糖的好处在于 和传统的 Promise 相比 我们可以不用一直写 .then()这样的回调函数, 要获取值直接一个 await 来接收返回值即可

async、await 监听错误

  • 函数只要加上了 async 关键字之后,默认就是会返回一个 promise,因为,我们在调用函数的时候就可以使用 catch 来进行捕获
  • 在 async 内部如果想监听 await 部分的错误,就需要使用传统的 try-catch 模块来进行监听错误
async function promise1() {
	console.log(aaa)
}

promise1().catch(err => {
	console.log('错误原因', err.message) //错误原因 aaa is not defined
})
/*
  因为 加上async关键字之后 函数的返回值变成了一个promise, promise就可以使用catch来捕获错误
*/

async function query() {
	try {
		let lesson = await axios.post('http://127.0.0.1:666')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await 错误原因', error.message)
	}
}
query()
/*
  await 内部监听错误就可以使用传统的 try-catch模块进行监听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