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tml中,使用<script src="../static/js/xxx.js"></script>引入js文件。

 2. 在js文件中,引入js文件的方式:

方式一: (body标签存在的情况下)

var new_elemen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new_element.setAttribute("type", "text/javascript");
new_element.setAttribute("src", "xxx.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new_element);

 方式二:

在调用文件的顶部加入下述代码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xxx.js'></script>");

 script标签上面这个async属性(详情见:)

这个属性是HTML5给script新添加的属性,而且只适用于外部的JavaScript文件,如果在script标签上添加了这个属性,那么表明这个脚本资源就不再是同步加载的了,而是异步加载的,所以不会阻塞浏览器对页面的渲染。当然这个属性会存在一些兼容性问题,一些浏览器还未实现对这个属性的支持。 

3.其他

1. JavaScript作为浏览器脚本语言,主要用途是与用户互动,以及操作DOM,最大特点是单线程。

2. 浏览器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解析显示页面的,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有JS或者CSS文件的调用,浏览器就会现根据路径把这些文件下载下来,并把这些代码“看”一遍,看完之后有可能执行一部分,也有可能接着往下解析HTML。

所以说在HTML里面顺序很重要,如果浏览器遇到大量的JS要“看”,或者执行,那么页面下面的东西就不会执行,因为目前大部分的浏览器都是单线程的执行方式。

必须让浏览器页面完全加载完毕后,再去执行JS,所以我们一般把JS文件放在最后。

等所有的DOM准备妥当,页面就渲染CSS效果,添加事件。

3. 为了利用CPU的计算能力,HTML5提出Web Worker标准。允许JavaScript脚本创建多个线程,但是子线程完全受主线程控制,且不得操作DOM。

任务队列

所有的任务分为两种,一种是同步任务,一种是异步任务。

同步任务:在主线程上排队执行的任务,只有前一个任务执行完毕,才能执行后一个任务。

异步任务:不进入主线程,而进入“任务队列”(task queue)的任务,只有“任务队列”通知主线程,某个异步任务可以执行了,该任务才会进入主线程执行。

异步执行的运行机制(同步执行可视为没有异步任务的异步执行):

1.所有同步任务都在主线程上执行,形成一个执行栈(execution context stack);

2.主任务之外,还存在一个“任务队列”(task queue),只要异步任务有了运行结果,就在“任务队列”之中放置一个事件;

3.一旦“执行栈”中的所有同步任务执行完毕,系统就会读取“任务队列”,查看里面的事件。对应的异步任务,于是结束等待状态,进入执行栈,开始执行。

4.主线程不断重复上面的第三步。

 JavaScript运行机制:主要主线程空了,就会去读取“任务队列”,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 

事件和回调函数:

“任务队列”是一个事件的队列(或者消息的队列),io设备完成一项任务,就在“任务队列”中添加一个事件,表示相关的异步任务可以进入“执行栈”了。主线程读取“任务队列”就是读取里面有哪些事件。 

“任务队列”中的事件,除了io设备的事件以外,还包括一些用户产生的事件(比如鼠标点击、页面滚动等)。只要指定过回调函数,这些事件发生时就会进入“任务队列”,等待主线程读取。 

所谓“回调函数”(callback),就是那些会被主线程挂起的代码。异步任务必须指定回调函数,但主线程开始执行异步任务,就是执行对应的回调函数。

 “任务队列”是一个先进先出的数据结构,排在前面的事件,优先被主线程读取。

由于存在“定时器”功能,主线程首先要检查一下执行时间,某些事件只有到了规定的事件,才能返回主线程。 

Event Loop

主线程从“任务队列”中读取事件,这个过程是循环不断的,所以整个的这种运行机制又称为Event Loop(事件循环)。 

定时器:

即指定某些代码在多少时间之后执行。

定时器功能主要由setTimeout()和setInterval()这两个函数完成,它们内部运行机制完全一样,区别在于前者指定的代码是一次性执行的,后者是反复执行。

console.log(1);
setTimeout(function(){console.log(2);},1000);
console.log(3);

上面代码的执行结果是1,3,2,因为setTimeout()将第二行推迟到1000毫秒之后执行。

如果将setTimeout()的第二个参数设为0,就表示当前代码执行完(执行栈清空)以后,立即执行(0毫秒间隔)指定的回调函数。

setTimeout(function(){console.log(1);}, 0);
console.log(2);

上面代码的执行结果总是2,1,因为只有在执行完第二行以后,系统才会去执行"任务队列"中的回调函数。

总之,setTimeout(fn,0)的含义是,指定某个任务在主线程最早可得的空闲时间执行,也就是说,尽可能早的执行。它在“任务队列”的尾部添加一个事件,因此要等到同步任务和“任务队列”现有的事件都处理完,才会得到执行。 

HTML5标准规定了setTimeout()的第二个参数的最小值(最短间隔)不得低于4毫秒,如果低于这个值就会自动增加。

在此之前,老版本的浏览器都将最短间隔设为10毫秒。另外,对于DOM的变动(尤其是涉及页面重新渲染的部分),通常不会立即执行,而是每16毫秒执行一次。这是使用requestAnimationFrame()的效果要好于setTimeout()。

注意:setTimeout()只是将事件插入了“任务队列”,必须等到当前代码(执行栈)执行完,主线程才会去执行它指定的回调函数。要是当前代码耗时很长,有可能要等很久,所以并没有办法保证回调函数一定会在setTimeout()指定的时间执行。

 参考自: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4/10/event-lo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