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动态执行

2015-06-16 Tuesday

在 Python 中,允许通过 exec 和 eval 执行以字符串形式表示的代码片段,这体现了动态语言的特性,可以让代码变得更灵活。实际上,在使用 exec 和 eval 时,也是需要进行编译的,没错是 “编译”。

只是与 C 需要编译成机器码不同,CPython 需要编译成字节码 (ByteCode) 。

接下来,我们看看 Python 的动态执行相关内容。

简介

在采用了这种 “动态” 的用法后,让代码引入了某些不安定因素,例如,这些代码片段执行后可能对全局造成影响,尤其是当使用全局名称空间时,它的作用范围难以控制。

另外,对执行的效率也有影响,如上所述,Python 在执行代码之前也是要预编译的,因此这些字符串形式的代码片段在执行的时候,需要编译的过程,哪怕是使用 compile 编译后重复使用,第一次的编译是难以避免的。

当然,一般来说,一个 Python 源码都是需要进行编译的,只是有些通过 import 的模块已经是编译之后的了,实际上加载的是 pyc 的格式,此时省去了编译的过程。

import 过程

接下来我们看看 import 的导入过程。

首先找到相应的模块,实际上就是查找 builtin 的模块,然后遍历 sys.path 的目录。

加载 pyc 或者 py 文件。

如果存在字节码文件,且 checksum 与当前解析器匹配,除非部分在 .py 文件,否则 .pyc 的时间戳要等于或者新于 .py 文件,此时会加载 .pyc 文件。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则会编译 .py 源码。

如果从文件加载,在执行代码前,会设置 __file__、__package__、__path__ 等变量。

解析器执行模块中的代码。

将该模块插入到 sys.modules 中。

上述是 Python 解析器加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不会使用到类似 exec 的加载方法,如果在 Python 中要进行编译加载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 code = compile('a = 1 + 2', '', 'exec')

>>> type(code)

>>> exec code

>>> print a

3

上述是执行编译后的字节码,当然编译后的类型是 code,接下来看看 compile() 使用方式。

compile(source, filename, mode[, flags[, dont_inherit]])

该函数将 source 代码编译成字节码,然后可以通过 exec 或者 eval() 执行;filename 指定文件标示 (hits),用来打印运行期间出错时的文件;mode 为如下的三种类型之一:

eval: 配合 eval() 使用,不过只能为表达式 (expression),表达式是由表示符 (identifiers)、常量内建类型 (literals)、数学操作符+布尔操作符 (operators)、函数调用()、下标操作[];

exec: 配合多语句的 exec 使用,可以使用声明 (statements),可以有 for、if 等声明语句,可以是单行或多行,当然,表达式也是声明的一种;

single: 配合单一语句的 exec 使用,常为 print、raw_input 等交互式操作。

如下是表达式和声明的示例:

#----- eval,表达式print 42

if x: do_y()

return

a = 7

#----- exec,声明3 + 5

map(lambda x: x*x, range(10))

[a.x for a in some_iterable]

yield 7

可以参考如下的一些与 compile() 相关的常见示例:

#!/usr/bin/env pythonexec_code = compile( """for i in range(5): print "iter time: %d" % i""", '', 'exec' )

exec(exec_code)

eval_code = compile( '1+2', '', 'eval') # '' or ''print eval(eval_code)

single_code = compile( 'print "pythoner.com"; a = raw_input("input:"); print a', '', 'single' )

exec(single_code)

print a

当然,在通过 exec 执行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命名空间直接访问,示例如下,详细的内容后面介绍。

#!/usr/bin/env pythoncode = compile('a = 1 + 2', '', 'exec')

ns = {}

exec code in ns

print ns['a']

使用

包括上述的 compile() 函数,可以通过 exec、execfile()、eval()、compile() 动态执行一段 Python 代码。

execfile(filename[, globals[, locals]])

eval(expression[, globals[, locals]])

compile(source, filename, mode[, flags[, dont_inherit]])

exec 在 Python2 中是一个语法声明 (statement),类似于 if where;在 Python3 中是一个内建函数。在 Python2 中,可以跟代码字符串、文件名、代码对象(通过compile()编译后)、元组,因为可以跟元组,导致使其看起来很像一个函数,不过该方式与 Python3 兼容。

execfile() 与 exec 相似,不过执行的是文件,与 import 的区别是:不会调用模块管理部分的代码,不会创建新的模块(module)。

eval() 是内建函数,它会解析 (parsed) 并对表达式求值 (evaluated)。与 exec 的主要区别是:eval 会返回计算结果,而 exec 只是执行;exec 可以执行很多语句,而 eval 只能进行估值。

a = 10

exec("a + 10") # works

# ret = exec("a + 10") # errorret = eval("a + 10") # worksprint ret

上述两个函数均可以指定作用域。

作用域

也就是命名空间 (namespace),包括了 local + global 。注意:对于非执行脚本的 local 空间,是不能直接通过字典修改的,所谓的 locals() 返回的字典值,实际上是从本地栈帧中提取出来的字典格式。

可以参考如下的示例:

#!/usr/bin/env pythona = 42

locals()['a'] = 23 # try to modify a local var.print a # oops, this is 23 instead of 42.print (globals() is locals()) # this is true.

对于一个可执行的 python 文件,由于 locals 等价于 globals,也就导致 locals 特性与 globals 相同,可以通过字典进行修改。

#!/usr/bin/env pythondef foobar():

a = 2

locals()['a'] = 8 # try to modify a local var. print a # OK, still 2 print (globals() is locals()) # false. globals()['a'] = 9 # this works.foobar()

print a # 9

上述的示例是符合之前的原理的,也就是不能通过 locals() 来修改局部变量,当然也有一些方法去修改局部变量,在此就不再讨论了,可以查看 Be careful with exec and eval in Python。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局部变量可以在编译时直接通过 index 定位,所以访问速度也比全局变量要快的多。

那么,在动态执行的时候,该如何指定命名空间呢?上述的 execfile()、eval() 都可以在参数中指定,当然,在 Python3 中,exec 也是个函数,所以也可以通过参数指定。

而对于 Python2 中的 exec,如果没有通过 in 指定,则使用当前域;后跟 in 选项指定一个字典时,该字典将作为 local 和 global 变量作用域;如果跟两个则分别指定 global 和 local 。

执行速度

编译+运行远大于直接运行的速度,这是因为解析源码然后转换为字节码的过程非常的耗时,可以通过如下的代码进行测试。

$ python -s -mtimeit 'code = "a = 2; b = 3; c = a * b"' 'exec code' # 耗时,编译+运行

$ python -s -mtimeit 'code = compile("a = 2; b = 3; c = a * b", "<string>", "exec")' 'exec code'

总结

如果一段动态代码需要执行多次,那么最好先通过 compile() 编译,然后采用空的字典作为 namespace 。

eval()的安全性

假设通过如下的脚本动态执行一个表达式,然后返回结果,我们希望用户输入的是类似 1+2 这样的表达式,但是用户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直接删掉一个数据。

$ cat test.py

#!/usr/bin/env python

def foo():

print 'this can be a dangerous function'

while True:

s = raw_input("Input expression: ")

if s == 'quit':

break

print "Result is:", eval(s)

#print "Result is:", eval(s, {}, {}) # safer

#print "Result is:", eval(s, {"__builtins__": None}, {"abs": abs}) # safest

$ ./test.py

Input expression: __import__('os').system('dir') # 可以执行系统命令,包括rm

Input expression: open('foobar').read() # 可以读取文件

Input expression: globals() # 查看可以执行的函数,或者执行globals()

Input expression: foo() # 可以直接执行刚才查看到的函数

解决方法是在使用 eval() 时设置全局和局部作用域为空 eval(s, {}, {}) ,但是此时仍然可以执行内建的函数,包括 abs()、__import__、open() 等。

更严厉的方法是在 globals 参数中将 __builtins__ 设置为 None,可以使用的函数在 locals 中设置。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自定义的函数仍然可以使用通用的函数,例如上述的 foo() 还可以调用系统函数,所以同样要对参数进行检查。

其它

导致一些模块不可用

正常来说,函数、类是从模块中导入的,那么相应模块就会保存 __module__ 变量,而有些模块是依赖于这一模式的,如:pickle, inspect, pkgutil, pydoc。

>>> from xml.sax.saxutils import quoteattr

>>> quoteattr.__module__

'xml.sax.saxutils'

>>> pickle.loads(pickle.dumps(quoteattr))

>>> quoteattr.__module__ = 'fake'

>>> pickle.loads(pickle.dumps(quoteatt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pickle.PicklingError: Can't pickle quoteattr: it's not found as fake.quoteattr

现在不太确定什么场景下会触发这种情况。

导致对象不能回收

在一些场景下可能会导致内存泄露。这与 Python 的垃圾回收机制有关,正常采用的是引用计数,为了解决循环引用,引入了 gc 模块,但是如果对于对象中存在 __del__() 方法,那么将导致对象不能回收。

$ cat test.py

class Foo(object):

def __del__(self):

print 'Deleted'

foo = Foo()

$ python test.py # 正常执行没有问题

Deleted

$ python

>>> execfile("test.py", {})

>>> import gc

>>> gc.collect()

>>> gc.garbage # 会回收垃圾

实际上,如果通过 execfile("test.py") execfile("test.py", {}, {}) 执行可以工作,其中前者采用的是当前的命名空间,但是当前的 local 和 global 是相同的;后者则分别是不同的对象。那么上述的方式是如何产生的循环依赖?估计后面可以拿工具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