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babel
Babel
对于前端开发者来说应该是很熟悉了,日常开发中基本上是离不开它的。
已经9102了,我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 es2015+
的语法。但是对于浏览器来说,可能和它们还不够熟悉,我们得让浏览器理解它们,这就需要 Babel
。
当然,仅仅是 Babel
是不够的,还需要 polyfill
等等等等,这里就先不说了。
What:什么是 `Babel`
Babel is a toolchain that is mainly used to convert ECMAScript 2015+ code into a backwards compatible version of JavaScript in current and older browsers or environments.
简单地说,Babel
能够转译 ECMAScript 2015+
的代码,使它在旧的浏览器或者环境中也能够运行。
我们可以在 https://babel.docschina.org/repl 尝试一下。
一个小🌰:
babel-try
Babel
的功能很纯粹。我们传递一段源代码给 Babel
,然后它返回一串新的代码给我们。就是这么简单,它不会运行我们的代码,也不会去打包我们的代码。
它只是一个编译器。
How: Babel 是如何工作的
首先得要先了解一个概念: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 AST),Babel
本质上就是在操作 AST
来完成代码的转译。
AST
AST
是什么这里就不细说了,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可以查看 Abstract syntax tree - Wikipedia。
这里比较关心的一段 JavaScript
代码会生成一个怎样的 AST
,Babel
又是怎么去操作 AST
的。
我们还是拿上面的🌰来说明 const add = (a, b) => a + b;
,这样一句简单的代码,我们来看看它生成的 AST
会是怎样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棵“树”来更为直观地展示这句代码的 AST
(从第二层的 declarations
开始):
ast-demo
一个 AST
的根节点始终都是 Program
,上面的例子我们从 declarations
开始往下读:
一个VariableDeclaration
(变量声明):声明了一个 name
为 add
的ArrowFunctionExpression
(箭头函数):
-
params
(函数入参):a
和 b
- 函数体:函数主体是一个
BinaryExpression
(二项式),一个标准的二项式分为三部分:
- `left`(左边):`a`
- `operator`(运算符):加号 +
- `right`(右边):`b`
这样就拆解了这一行代码。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可以阅读和尝试:
- 分析
AST
:https://ASTexplorer.net -
AST
规范:https://github.com/estree/estree
Babel 工作过程
了解了 AST
是什么样的,就可以开始研究 Babel
的工作过程了。
上面说过,Babel
的功能很纯粹,它只是一个编译器。
大多数编译器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
- Parse(解析):将源代码转换成更加抽象的表示方法(例如抽象语法树)
- Transform(转换):对(抽象语法树)做一些特殊处理,让它符合编译器的期望
- Generate(代码生成):将第二步经过转换过的(抽象语法树)生成新的代码
嗯… 既然 Babel
是一个编译器,当然它的工作过程也是这样的。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三步分别做了什么事。当然,还是拿上面的🌰来说明 const add = (a, b) => a + b
,看看它是如何经过 Babel
变成:
Parse(解析)
一般来说,Parse
阶段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词法分析(Lexical Analysis, LA)和语法分析(Syntactic Analysis, SA)。
词法分析
词法分析阶段可以看成是对代码进行“分词”,它接收一段源代码,然后执行一段 tokenize
函数,把代码分割成被称为Tokens
的东西。Tokens
是一个数组,由一些代码的碎片组成,比如数字、标点符号、运算符号等等等等,例如这样:
通过 http://esprima.org/demo/parse.html 生成的。
看上去好像很容易啊,就是把一句完整的代码拆成一个个独立个体就好了。但是,我们得让机器知道怎么拆~
我们来试着实现一下 tokenize
函数:
上面这个 tokenize
函数只是自己实现以下,与实际上 Babel
的实现方式还是差不少的,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https://github.com/babel/babel/blob/master/packages/babel-parser/src/tokenizer
我们来测试一下:
看上去和上面的有点不太一样,没关系,我只是细化了一下类别,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
语法分析
词法分析之后,代码就已经变成了一个 Tokens
数组了,现在需要通过语法分析把 Tokens
转化为上面提到过的 AST
。
说来惭愧,这里没有想到很好的思路来实现一个 parse
函数。如果哪天想到了,再补充上来。
现在我们先假设已经实现了这样一个函数,把上面的 Tokens
转化成了一个 AST
,进入下一步。
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官方的做法https://github.com/babel/babel/tree/master/packages/babel-parser/src/parser
Transform(转换)
这一步做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操作 AST
。如果忘记了 AST
是什么,可以回到上面再看看。
我们可以看到 AST
中有很多相似的元素,它们都有一个 type
属性,这样的元素被称作节点。一个节点通常含有若干属性,可以用于描述 AST
的部分信息。
比如这是一个最常见的 Identifier
节点:
表示这是一个标识符。
所以,操作 AST
也就是操作其中的节点,可以增删改这些节点,从而转换成实际需要的 AST
。
更多的节点规范可以在https://github.com/estree/estree中查看。
Babel
对于 AST
的遍历是深度优先遍历,对于 AST
上的每一个分支 Babel
都会先向下遍历走到尽头,然后再向上遍历退出刚遍历过的节点,然后寻找下一个分支。
还是上面的🌰:
根节点我们就不说了,从 declarations
里开始遍历:
- 声明了一个变量,并且知道了它的内部属性(
id
、init
),然后我们再以此访问每一个属性以及它们的子节点。 -
id
是一个 Idenrifier
,有一个 name
属性表示变量名。 - 之后是
init
,init
也有好几个内部属性:
-
type
是ArrowFunctionExpression
,表示这是一个箭头函数表达式 -
params
是这个箭头函数的入参,其中每一个参数都是一个 Identifier
类型的节点; -
body
属性是这个箭头函数的主体,这是一个 BinaryExpression
二项式:left
、operator
、right
,分别表示二项式的左边变量、运算符以及右边变量。
这是遍历 AST
的白话形式,再看看 Babel
是怎么做的:
Babel
会维护一个称作 Visitor
的对象,这个对象定义了用于 AST
中获取具体节点的方法。
Visitor
一个 Visitor
一般来说是这样的:
当我们遍历 AST
的时候,如果匹配上一个 type
,就会调用 visitor
里的方法。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 Visitor
。
上面说过,Babel
遍历 AST
其实会经过两次节点:遍历的时候和退出的时候,所以实际上 Babel
中的 Visitor
应该是这样的:
比如我们拿这个 visitor
来遍历这样一个 AST
:
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 进入
Identifier(params[0])
- 走到尽头
- 退出
Identifier(params[0])
- 进入
Identifier(params[1])
- 走到尽头
- 退出
Identifier(params[1])
当然,Babel
中的 Visitor
模式远远比这复杂…
回到上面的🌰,箭头函数是 ES5
不支持的语法,所以 Babel
得把它转换成普通函数,一层层遍历下去,找到了 ArrowFunctionExpression
节点,这时候就需要把它替换成 FunctionDeclaration
节点。所以,箭头函数可能是这样处理的:
对细节感兴趣的可以翻翻源码https://github.com/babel/babel/tree/master/packages/babel-traverse。
Generate(代码生成)
经过上面两个阶段,需要转译的代码已经经过转换,生成新的 AST
了,最后一个阶段理所应当就是根据这个 AST
来输出代码。
Babel
是通过 https://github.com/babel/babel/tree/master/packages/babel-generator 来完成的。当然,也是深度优先遍历。
经过这三个阶段,代码就被 Babel
转译成功了。
任重而道远… 想真正掌握 Babel
还有很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