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文化的形成 1998年2月8日,Bruce Perens发表的著名文章“TheOpen Source Definition”让当时众多的开源爱好者(大多是黑客和程序员)对开源理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那之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开源所带来的实用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含义。随着OSI等各种开源组织的四处游走,一些具备强大影响力的公司开始关注开源运动。首当其冲的就是IBM,它在2001年投入了10亿美元扩大Linux的应用;微软也在2002年迫于开源世界的压力,宣布了扩大公开源代码行动。至此,开源运动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社会大众所关注的文化现象。今天你需要云计算,你能够利用BT或电驴软件下载,你通过博客分享自己的经验……而这些,都是开源带来的影响。开源应用爆炸式的成长方式使得“开源”这个词已经深入了每个Geek的内心,它已经被剥离了原来的定义,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代表。现在的你不一定要真正理解开源文化,你只需要明白的是,开=分享,源=资源。 开源文化的内涵 在开源这个词汇存在的初期,它代表了黑客对智慧成果共享以及自由的追求。而随着开源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文化现象深入人心,它也在其自由、分享的基本定义上增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内涵: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务。人们在相互间不断补充和学习中进步,并且依靠这种方式得到更大的成功。开源已经从一种社会群体行为,变成了社会中进步和交流的一种准则。 开源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开源自然具有它独有的现实意义。开源软件让用户在专有软件之外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让一些Geek获得了一个创新的机会;而采用开源思维的下载方式,更是当今网民们获得不同资源的主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强调分享、强调云思维的开源思维方式,更是不少大公司进行开放性思维,创造更多科技进步的法宝。开源在现实中,已然成为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思维回路。同时,开源这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计算机词汇,也被应用它的人群赋予了一定的哲学含义。和带给终端用户的复杂感相反,开源本身应该负责的哲学思维应该是简单的。它采用了人类自古就拥有的一种自身属性—交流,来分配自己的应用特质,使得它自己的表现方式变得更为直观。它增强了人和人之间的交互性,也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为什么需要交流。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能会造成人们懒惰的思维惯性,总是渴望从别人身上找到答案。但是如果答案本来就在别人身上的话,开源则会为所有人都节约时间。 承载开源文化的开源社区 开源本身是以软件为载体出现在众多用户面前的,而开源文化的流行和扩散,则是通过数量众多的开源社区得以实现的。开源社区又称开放源代码社区,狭义的定义是指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所组成,根据相应的开源软件许可证协议公布软件源代码的网络平台,它同时也为成员提供一个自由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广义的开源社区则可分为软件项目类(如Mozilla.org、Huihoo.org、啄木鸟等),硬件项目类(如OpenHW.org),开源软件发布平台类(如SourceForge.net、共创软件联盟等),开源新闻资讯类(如Slashdot.org、Solidot.org等),以及综合性开源社区(如LUPA、ChinaUnix、Linuxfans、LinuxSir、Linux伊甸园等)。关于单个开源项目的社区那就更多了,在SourceForge.net上登记的就超过了10万个。 开源社区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开源讨论、发布和交流环境,并且稳定地进行人才培养。至于推动开源商业模式等营利方面的需求,则是在良好地完成了这些关键任务之后,才能进行的事务。《Geek》认为,开源文化是否能流传发扬下去,一个人人都能畅所欲言,并且可以让用户和开发者等各方面人群进行顺畅交流的稳定环境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
开源文化与开源社区
原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来自51CTO博客作者tonghuix的原创作品,请联系作者获取转载授权,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机器视觉开源处理库汇总
下一篇:VIM 及 插件安装方法
提问和评论都可以,用心的回复会被更多人看到
评论
发布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