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DD只支持第0个接口的SATA硬盘
SATA在兼容模式下MHDD才认硬盘
MHDD是一个G表级的软件,他将扫描到的坏道屏蔽到磁盘的G表中。(小知识: G表,又称用户级列表,大约能存放几百个到一千左右的坏道;P表,又称工厂级列表,能存放4000左右的坏道或更多。)
不依赖主板BIOS,支持热插拔。热插拔的顺序要记清楚:插的时候,先插数据线,再插电源线。拔的时候,先拔电源线,再拔数据线。
SHIFT+F3: 扫描IDE口上的所有硬盘。
F4: 是扫描硬盘。
- 设定开始的LBA值:(常用,按空格键输入新的LBA值)
- Remap:是否地址重映射:ON/OFF 是否修复坏扇区(如果打开这一项,可以不破坏数据修坏道。此项与第十二项不能同时打开)。 打开这项功能后会把被检测硬盘中的坏扇区的物理地址写入硬盘的GLIST表,并从硬盘的保留区拿出同等容量的扇区来替代,所以使用该功能并不会造成硬盘总容量的减少,数据也不会丢失(前提是你没有太多的坏道,100以下),默认为OFF关闭状态;将检测出的坏道位置映射到硬盘厂家保留的区域(相当于忽略原来的坏道位置,数据会保存到新映射的厂家所保留区域内的新位置,硬盘容量不变,本质上是屏蔽坏道,并不是修复)
- 设定结束的LBA值(常用) 设定超时值(秒):25 Erase WAITS的时间默认为250毫秒。即读取某扇区块时如果读取时间达到或超过该数值,就认为该块为坏道,并开始试图修复),一般情况下更改此数值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
- 扫描完后是否关闭电机:ON/OFF 扫描结束后关闭硬盘马达,这样即可使SCAN扫描结束后,电机能够自动切断供电,但主板还是加电的。一般不用
- Loop the test/repair:是否循环测试,修复:ON/OFF(如果此项为ON,当第一次扫描结束后,就会再次从开始的LBA到结束的LBA重新扫描,修复,如此循环)循环测试和修复(通过类似消磁的手段来修复坏道,如果不能修复,则进行 Remap,一直重复 Remap 直到将坏道映射到功能正常的厂家保留分区)
- Erase DelaysDESTRUCT IVR是否删除等待:ON/OFF(此项与第五项不能同时打开,此项主要用于修复坏道,而且修复效果要比REMAP更为理想尤其对IBM硬盘的坏道最为奏效,但要注意被修复的地方的数据是要被破坏的。主要用于修复坏道(不能和Remap同时使用,修复效果要比Remap更为理想,尤其对IBM硬盘的坏道最为奏效,但要注意被修复的地方的数据是要被破坏的,因为它以255个扇区为单位低格)
修复硬盘坏道
注:根据MHDD说明手册,先使用 ERASE 命令全盘擦除,然后运行扫描(SCAN/F4)并打开 Remap 选项。考虑到全盘擦除耗费时间,并且对磁头压力大(全盘ERASE相当于低级格式化),所以我选择使用两次扫描来修复。
第一次扫描/修复:
把 Star LAB 和 End LAB 定位到坏道出现的区域打开 Erase Delays 扫描一遍(使用空格键来切换开/关):
扫描中打开 Erase Delays 和运行 ERASE 的区别:Erase Delays 选项会先检测扇区响应时间,超时则擦除(默认为350毫秒),ERASE 命令不会检测,直接擦除。
打开 Erase Delays 通常可以修复红色块和棕色块。扫描中出现“W”的位置表示 MHDD 执行了 Erase Delays (擦除区块)
第二次扫描/修复:
对于此类错误(?/X/!/S/A/0/*),Erase无法修复。
项目 | 具体含义 |
? TIME | 超时的个数 |
X UNC | 校验错误 |
! ABRT | 指令被非正常中止 |
S IDNF | 未找到扇区的 ID 标记 |
A AMNF | 未找到扇区的地址掩码标记 |
0 TONF | 未找到 0 磁道 |
* BBK | 坏块标记错误 |
硬盘出厂时会有一部分保留扇区,重映射的原理即将错误所在的扇区重新映射到保留扇区内(好扇区)。
所以第二步打开 Remap ,通过映射扇区来修复。和第一步一样先设定坏道出现的大概区域,打开 Remap 选项运行扫描。
- 在弹出的扫描选项界面通过方向键选择 Remap(重映射),使用 Enter 键将其值设置为 ON
- 同样,将 loop test/repair(循环测试/修理)设置为 ON
扫描中出现蓝色块的位置表示 MHDD 执行了 Remap (重映射区块),Remap 非常耗费时间,一个扇区的Remap 也要5分钟甚至更久,执行 Remap 的时候 MHDD 进入看似死机的状态,需要耐心等待。
通常硬盘状态不是特别差都可以通过上面两步操作修复成功。
硬盘产生坏道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即使修复后坏道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进一步扩散。所以修复后的硬盘不要保存任何重要的数据。
查看 S.M.A.R.T 信息
运行 SMART ATT 命令或按 F8 快捷键可以查看硬盘的 S.M.A.R.T 信息。
重点查看 “Reallocated Sectors Count”的数值,这个数值说明硬盘重映射 (Remap) 了多少个扇区,通常这个数值为0(新硬盘一定是0)。
UDMA CRC error rate,表示数据传输错误,通常是因为数据线导致,此数值通常为0,如果不为0建议更换数据线。
在屏幕第一行的中间(在BUSY和AMNF之间)有一段空白区域,如果硬盘被加了蜜码,此处会显示PWD;
如果硬盘用HPA做了剪切,此处会显示HPA;
屏幕第二行的左半部分为当前硬盘的物理参数(虚拟的),
右半部分为当前正在扫描的位置;屏幕右下角为计时器,
Start表示开始扫描的时间,Time表示已消耗的时间,
End表示预计结束的时间,结束后会再显示Time Count,表示总共耗费了多长的时间;
这里要解释一下CHS:cylinder head
sector ,意思是柱面、磁头、扇区。LBA:扇区(线性地址)。
正常情况下,应该只出现第一个和第二个灰色方块如果出现浅灰色方块(第三个方块),则代表该处读取耗时较多;
如果出现绿色和褐色方块(第三个和第四个方块),则代表此处读取异常,但还未产生坏道;
如果出现红色方块(第六个,即最后一个方块),则代表此处读取吃力,马上就要产生坏道;
如果出现问号?以下的任何之一,则表示此处读取错误,有严重物理坏道。
在扫描时使用箭头键可以灵活地控制扫描的进程,↑快进2%;↓后退2%←后退0.1%;→快进0.1%。
ERASE:快速擦除命令,在使用中我发现有低格和清零的功效,但此命令一点不影响硬盘寿命,有时对坏道和红绿块擦除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AERASE:高级擦除,也叫完全擦除,跟ERASE的用法一样。快速擦除如果修不了坏道就用高级擦除。
剪切容量HPA命令,注意,MHDD只能从后面开始剪切。
硬盘被剪切了之后,以后在任何机器的BIOS中只能检测到被剪切后的容量,即使重新分区也不能恢复先前容量。假如一个硬盘,经扫描发现从70%以后全是坏道,而且怎么修也修不过去,这时候就可以把后面的30%给HPA了。
输入HPA,回车
这是问你是软改还是硬改,软改是改到内存,断电不会生效。硬改是改到硬盘,断电立即生效。输入1(硬改),回车
这是问你用那种方式改,我们选择1 ,LBA方式,回车
输入新的LBA值,我们就输入2000000(原来的容量是4124736),
输入Y,完成
用ID命令看一下,屏幕最上方有一个蓝色的HPA灯亮起来,表示这个硬盘的容量被做过修改。
此时,我们需要给硬盘断一下电生效,退出命令是EXIT.
断电再重新加电,进入MHDD
RHPA命令是察看硬盘原始容量,
NHPA:恢复硬盘原始容量,输入命令按回车
PWD命令:给硬盘加M命令,注意,硬盘加Mi后,不能读写,任何操作对硬盘都不起作用,包括低格清零。输入PWD按回车
我们按F2刷新,可以看到屏幕最上方有一个红色的PWD灯亮起,硬盘参数“SECURITY:High,on”off变成了红色的on,表示此硬盘被加M
进入MHDD,再扫描,发现全是紫色感叹号,这就表示硬盘被加M
MHDD29的日志功能,记录了MHDD扫描和维修硬盘的全部过程,以及哪个LBA处有坏道,哪个地方有红绿块。
在MHDD290目录中键入CD LOG,回车,就进入了日志目录
用DIR命令察看里面有一个文件MHDD.LOG,就是日志文件,如果要想编辑或察看此文件的内容,输入命令EDIT MHDD.LOG 回车。
要想退出,先按ALT键,再按↓键,选EXIT,回车就退出了。
这个文件每次在扫描硬盘的时候会自动生成的。
好了,现在MHDD就介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