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5月6日
陈军华
在美国,投资者进入股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分红,由于投资者持有股票得到的分红高于银行利息回报,股市越跌,就越有投资者购买。美国民众不喜欢储蓄,除了花钱大方以外,跟股票投资分红超过利息有关,股票投资成了他们另外一种形式的储蓄。因此,美国人银行存款少并非他们没有储蓄偏好,而是因为有比将资金存入银行更划算的渠道。由于资金持续进入股市,使得美国股市得以保持稳定发展。对照历史走势不难看出,现在,美国股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低,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暂,下跌幅度越来越小(2000年美国网络概念股灾由于影响范围所限剔除于外)。比如,美国1929年发生的股灾,持续到1932年,股票和各种债券的面值总共下跌了90%,无数百万富翁倾家荡产。美国1987年的股灾,则持续不到半个月。
这与美国股市分红制度的逐渐发展不无关系。分红比例的提高过程,也是股市投资的吸引力逐渐强于银行储蓄的过程,同时,也是股市对新资金保持着持续的吸引力的过程。现金分红是美国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红利支付方式。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上市公司的现金红利占公司净收入的比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约为30%-40%;到80年代,提高到40%-50%。到现在,不少美国上市公司税后利润的50%—70%用于支付红利。
而我国上市公司,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充当“铁公鸡”的角色,分红的比例远远小于银行存款。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股市在刚起步的13年中,上市公司分红累积只有2167亿元,其中流通股股东只得678亿元,在这期间,A股投资者支付了近1.4万亿元,这笔钱如果是存入银行得到的利息将数倍于股市投资所得。由于股市投资所得低于存款利息,加之其他投资渠道缺乏,民众绝大部分资金都涌入银行,导致我国银行储蓄总额持续快速增长。
由于分红少,即使进入股市的资金,也不是为了获取投资分红,而仅仅是为了赚取差价。众所周知,在规范的分红制度下,股市投资的收益是可以预期的,并且,这种预期是稳定的,投资者更愿意长线投资,这有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而在一个上市公司缺乏分红意识的市场,投资者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股价的波动进行,以赚取其中的差价。正是基于这种目的,导致投资者习惯于追涨杀跌,造成股价的剧烈波动。
这不仅加大了股市的风险,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由于股市分红远低于银行储蓄,使得大量资金云集银行,造成存贷差巨大,大量资金无法贷出,形成大量的资金闲置(约占总额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每当股市走牛的时候,大批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向股市“搬迁”,加入到追逐短期差价的队伍当中,导致银行面临存款资金不足以支持其贷款业务发展的问题,这一现象在网点较少、吸储能力较弱的小银行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民生银行,其2007年年报显示,存款总额为24145.87亿元,贷款总额为19803亿元,人民币存贷比已经达到74%,离监管当局75%的上限仅一个百分点之遥。这是2007年股市大涨的直接结果。自然,这类银行贷款业务盈利增长的规模因素主要取决于存款规模的增长,资金的搬迁作用给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风险。而一旦股市走弱,这部分资金又迅速从股市向银行回流,导致股市与银行像跷跷板的两个端点。
关于这一点,银行有着切肤感受。4月23日,上海银监局发布的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机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股市波动对银行储蓄存款影响加大,有96.4%的中资银行和84.7%的外资银行认为股市波动对储蓄存款影响较大,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比上季度分别上升5.4个、6.4个百分点。
显然,尽快改变我国上市公司在分红问题上给民众造成的铁公鸡印象,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在美国,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分红,是因为,分红的环境已经形成,美国上市公司分红不像我们这里,以半年或一年为周期分红,而是以一个季度为周期分红。分红政策往往被作为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参照,不仅代表着上市公司现在的盈利能力,也代表着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大方的分红能让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与未来的经营水平,报以更大的信心。在这一点上,就连巴菲特也不能“免俗”。2000年,中国石油H股在香港上市,“股神”巴菲特大量购入,其判断依据之一是,中国石油H股承诺每年以净利润的45%分红,而这一分红比例与美国资本市场接近,因此受到大师青睐。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石油在美国上市融资不过29亿美元,而上市四年累计分红高达119亿美元。
为了改变投资者主要通过赚取差价来获利从而助长市场炒作之风的现状,为了帮助广大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为了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目前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建立上市公司强制现金分红制度。在已规定证券投资基金盈利必须分红(分红转投资须经投资者认可)之后,实行这项制度已经算得上水到渠成。有关部门也曾透露,正在制定强制分红的制度,并将强制分红同再融资联系起来。强制分红制度一旦正式实行,将成为继股权分置改革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又一制度性保障。(原题:强制分红可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