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副主任叶海林发表了一组文章,批评当下中国人的浮躁和功利心态,指出当下中国人染上了“骄”“娇”二气。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此为发端,不断有文章发表以批判当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进一步讨论当下中国落后的原因。本人对此类讨论持欢迎态度,欢迎并支持这种讨论。
前天在凤凰网上看到有博客借罗素之口,把当下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于儒家文化。虽然文章开始部分指出罗素的观点有偏颇之处,但从字里行间仍然可以看出,作者对罗素的观点是深以为然的。
我并不认同作者的这种观点。无论是当下的情形,还是历史的史实都不能证明儒家文化是我们当下落后的原因。
首先,从横向看,日韩两国的发展并不支持这种观点。日韩两国保留了大量的儒家文化的积淀,很多地方比大陆保存的更加完整和纯正,而不像中国这样保留的全是被阉割过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无处不在,是深入骨子里的,但两国并不落后,相反还是先进。台湾亦是如此。如作者所说,日本对西方的学习促使了日本的涅槃。但这并不能消除儒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相反日本把两者结合,取得了令人炫目的发展成就。
《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一文中曾说,儒家文化影响下,感性与理性分裂的并不充分,这一点罗素在他的《西方的智慧》中也有提及。由于感性与理性分裂的并不充分,导致科学与体育不发达,但艺术与工艺却很突出,说儒家文化对日本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在于此:诺贝尔奖总是西方人获得的多,但在专利发明上日本人并不比西方人少,原因就在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多是在基础理论上有重大突破,但是专利发明更多的是在工艺技术上的进步。历史上中国的发明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现在日本人把科学理论和工艺技术结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工艺技术有了质的飞跃。韩国亦是如此。大陆也长期向西方学习,但是不如日韩成功。虽然中日韩向西方学习的成败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保留了大量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不能只看到大陆的落后,也应看到日韩的成功。
结论:有着儒家文化影响的大陆当下是落后的,但是同样有着儒家文化影响的日韩却是成功的,显然把落后的一切原因归结于儒家文化是不正确的,相反,日韩的成功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儒家文化的兼容并包性可以吸收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行自我调整,日韩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做出了一个表率。西方有长期的宗教战争,而儒家文化的兼容并包性却允许佛儒道伊斯兰等不同文化可以并行不悖,中华文明具有兼容性不具有排他性,这是我们的骄傲,不应妄自菲薄。既然文化不是导致我们落后的原因,那么原因只能在我们自身上寻找了,也许是我们自身失去了那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极度自恋,抑或极度自卑,从而拒绝接受其它文明的成果,所以才导致今天的落后。
其次,从历史纵向看,汉唐时期的强大并不支持这种观点。汉唐时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汉唐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唐代贞观时期尤其是中国历史的高峰,那个时候儒家文化开始向外辐射(注意:是辐射,不是野蛮扩张,对比唐后期阿拉伯文明的扩张就知道了),影响力辐射到东亚。那个时代,我们是自信的,包容的,一如现在的大家看到的美国,除了我们不侵略他人。儒家文化并未阻止我们民族的强大。
那么程朱理学呢?程朱理学以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自闭和顽固。说到此,我不得不再一次抒发心中对程朱理学这坨屎的怨念和憎恶。
我认为,程朱理学这坨屎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把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归结于天,而程朱理学把这一观念发挥到了极致,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歪理邪说,束缚和压制人性的解放,压制了中华文明的蜕变和涅槃,迟迟无法进行思想启蒙,而人性的解放恰恰是西方思想启蒙运动的核心。罗素说,希腊文明一方面表现为秩序和理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失控和本能。希腊文明的这种双重性格改变了世界。任何一个特征都不能单独促使希腊文明的超级爆发。而在东方,神秘主义处于绝对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程朱理学这坨屎确实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但这是程朱理学的问题,并不是儒家文化的问题。莫以为这是狡辩。儒家文化自创立以来,就被不同的学派,因为不同的目的断章取义地进行诠释,所以说,儒家文化包含了诸多家的学说,包括明清时期的那些进步思想家的学说,例如王夫之等。程朱理学的诠释只能说是一家之言,你不能说它能代表儒家文化,只是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正统,所以影响巨大。说到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正统,不得不提南宋权臣史弥远。正是这个垃圾,为了巩固自己在党争中取得的相位,确立了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而当时,程朱理学实际上已经奄奄一息了!若不是史弥远,程朱理学恐怕早就成为历史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了,所以朱熹即使在九泉之下也应向史弥远再磕几个头,叫几声干爹。
总之,程朱理学阻碍了儒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对明清时期中国的落后负有很大的责任。但是我们当下的落后跟儒家文化没有关系,甚至都不能完全推到程朱理学的头上。原因很简单,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可以吸收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行自我调整。我们和日本差不多同时期向西方学习,日本成功了,我们失败了。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跟儒家文化没有关系。如果是文化的原因,日本为什么能够成功?莫要把自己的失败推到儒家文化的头上。一切在于我们自身,只要我们不骄傲自满,自负自闭,积极主动地吸收先进文明的成果,我们就能够迎头赶上,直至再次领跑全球。
最后,从希腊文明自身的发展上看,他们也不是横空出世,一下子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的,相反他们历史上长期落后。他们对思想的压迫比我们过分多了,而且一度遭到阿拉伯文明的威胁,面临灭顶之灾。在内忧外患中,他们发生了蜕变,进行了思想启蒙,涅槃重生,这才有了当下西方文明的先进与骄傲。这也应了一句话,多难兴邦。就像历史上希腊文明遭受着阿拉伯文明的长期压迫一样,当前美国也对中国有着战略压力,中华文明能否在艰难中涅槃重生,关键在于我们身上,中华文明能否重新焕发生机,重新恢复光芒,就要看我们是否足够开放,足够包容,足够进取。一切取决于我们自身。
所以,我向来不认为文明有高低优劣之分,也从来不认为文化是导致今天我们落后的原因。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儒家文化亦是如此,他也有精华和糟粕,我无意为此辩护。但把当下落后的原因都推到儒家文化的头上,显然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事实。是我们自已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像苍蝇一样盯住了文化中的糟粕,而对精华部分视而不见,甚至把精华部分摒弃一边。在这方面,程朱理学是一个完美的反面教材,它把鲜活的儒家文化诠释得死板而僵化,沉闷而无趣,把灿烂的文化学成了一坨屎。我们今天不要像程朱学派那样,我们应该以之为戒,积极努力地学习精华,摒弃糟粕,使之适合当下社会,并对我们的发展有所促进。日韩的成功,或汉唐时期的强大,以及明清的自满落后都表明:先进抑或落后的关键是在于我们自身,而不在于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
文化是什么?它不是死的东西,而是动态调整的。祖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是要我们继承发扬的,不是要我们顶礼膜拜的。如果把文化看成一个死的东西,只会在那里顶礼膜拜,我们的民族就没有希望了。我们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我们站在祖先的肩膀上,继承更要发展我们的文化,自然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祖先有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荣耀,我们站在祖先的肩膀上,继承了祖先的荣耀,以祖先的荣耀为鞭策,自然也能收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荣耀。祖先的荣耀,属于祖先,我们的荣耀,应有我们自己创造,不要动辄就拿祖先的荣耀当成自己的,更不应拿祖先的荣耀遮蔽我们当下的落后,不要让祖先为他们的子孙痛心。
我们的文化教会我们兼容并包,提醒我们不要骄傲自满,不要排斥外来文明,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辜负祖先的期许,骄傲自闭不是我们文化的传统。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身,只要我们自身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只要我们自身还能够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吸收先进的外来文明成果,我们就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就能站在祖先的肩膀上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继续领跑全球。相反,如果我们骄傲自大,浮躁功利,不思进取,排斥外来文明,我们就会落后。莫要把我们自身的失败推到祖先创造的文化头上。一切取决于我们自身,先进或落后,荣耀或耻辱。
我们最后再来看一下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发展脉络。三大文明各有兴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各自的辉煌,最先辉煌的是中华文明,然后是阿拉伯文明,现在是希腊文明独占鳌头。
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长期领先。唐后期,高仙芝率领唐军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和阿拉伯人进行大战,以3万人对阵十几万人,虽斩杀4、5万人,但自己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1000多人全身而退。本来这一战的失败不算什么,以唐王朝的实力完全可以卷土重来,可惜随后发生的安史之乱断送了卷土重来的机会,此后中华文明全面退出中亚。
中华文明退出中亚后,阿拉伯人开始了他们的扩张,向西打压希腊文明,向东试图染指中华文明,到宋代他们把中亚全部变成自己的地盘,西域佛国一一陷落,阿拉伯文明在此生根。
阿拉伯文明向西扩张,希腊文明面临阿拉伯文明的强大压力,西方人开始前仆后继地想要打开和东方的联系,阴差阳错之下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始了他们的涅槃重生;向东扩张,遭遇了中华文明的顽强狙击,停步今天新疆一带。元代时,他们遭到了蒙古人的毁灭性打击,此后陷入衰败,到今天为止,再也未能崛起。
工业革命以后,希腊文明开始辉煌,直到今天。
我们说三大文明,阿三肯定不同意,因为印度文明也的确曾经辉煌过,只是影响力从来比不过三大文明。风水轮流转,未来谁能预测?也许未来是属于印度文明的,谁知道呢?如果因为我们当下的落后就要怀疑我们的文化,那么,各大文明就要轮流怀疑自我了。
所以问题不在于四大文明各自的优劣,就像我前面所说,我从不认为文明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文明有兴衰,莫要拿我们今天的落后和风头正劲的西方文明比,只是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罢了。文化从来不是死的,都是由当时的人们创造出来的,既然祖先创造的文化不适应当下的发展,我们就应该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它,创造出属于我们的荣耀。
一切在于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