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国内的很多厂商也搞出了自己的“超融合基础架构服务器”,那么什么是“超融合基础架构”呢?

超融合基础架构(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或简称“HCI”)也被称为超融合架构,是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x86服务器)中不仅仅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还包括缓存加速、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备份软件、快照技术等元素,而多节点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形成统一的资源池。

        其实把计算资源,网络资源,服务器虚拟化集成不是很难理解,但我这里的存储资源需要拿出来单独说一下,这里我不是说专业的存储设备或者构建共享存储,我采用的是利用服务器的本地硬盘构建的存储资源(存储池)来实现,这点很多厂商也可以做到,例如VMware的VSAN,那么微软是否可以做到呢?这里就是我所关注的地方。

在开始测试之前,我需要应用“隔壁老王(王老师)”的一段话给大家普及下微软的一些关键词与群集技术:

        微软在2012版本提出了一个SOFS的概念,所谓的SOFS,老王的理解就是File Server On CSV,就和当时的Hyper-V on CSV一样,2008里面的Hyper-V群集,只能同时允许一个节点对虚拟机进行读取操作,同时虚拟机会对群集磁盘进行锁定,虚拟机群集组就会占用一个群集磁盘,大家都懂的,后来2008R2微软看出来了这个问题,推出了CSV群集分布式文件系统,其实也并不能算完全分布式,但是可以允许所有Hyper-V节点,同时读取虚拟机资源,虚拟机不必独占一个群集磁盘,其实幕后真正的数据文件,还是存放在lun里面,只不过CSV在每个群集节点的C盘做了一个mount文件夹做share volume,然后2008R2开始的群集可以感应到CSV,可以把虚拟机文件存放在CSV里面,CSV会通过群集网络,来同步CSV元数据,群集数据库变化信息,心跳检测信息,当其中一个群集节点出现故障,并不会实际上发生群集磁盘完全的离线再上线,后台实际上发生的只是CSV节点从这个节点切换到另外一个节点,大大的缩减了故障转移的时间。

        同理SOFS也是这个道理,微软所说的SOFS AA模式,我想也是这个道理,我的SOFS是基于CSV建立起来的,CSV是分布在不同的群集节点,当发生故障的时候,实际上SOFS会做的,只是从一个节点,切换到另外一个节点,并不会实际上发生故障转移的过程(卸载群集磁盘,挂载群集磁盘)。SMB3.0实现的SOFS最终交付的是一个UNC路径,不同的对象访问SOFS,会根据访问的共享对象,进行负载均衡,可能这一次SMB客户端访问SOFS UNC路径是1节点提供连接,下一次SMB客户端访问就是2节点提供连接,当1节点出现故障,用户自动连接至2节点。

        SOFS又有很多形态组成,很多人以为SOFS只能是存储池的模型,其实不是的,所谓的SOFS只是一种AA模式的文件服务器概念,提供最短的故障转移时间,可以透明的添加,或缩减节点。

但是SOFS并不会限制底层的存储,到底是什么,SOFS只是认CSV,提供CSV,SOFS就可以基于CSV做 “File Server on CSV”

        举个例子,如果你有四个节点,前端两个Hyper-V节点,后端两个File Server节点

那么我的File Server底层可以接的是SAN,ICSI,还有这两年很热的JBOD,RBOD,SAS共享等等

        只是说,微软从2012开始,推出了他的存储池,存储空间的概念,原来SAN控制器做的事情,现在微软的2012也可以做了,微软提倡的是采用JBOD或者SAS共享的方式,直接把一堆磁盘阵列接给服务器,为企业节约硬件成本,然后原来SAN控制器做的事情,现在微软帮你做了,比如分层,存储池,去重,缓存,等等。

        顺便提一下,这里的JBOD说的是纯粹的磁盘阵列,JBOD只负责把磁盘装在一个盒子里,而RBOD则支持在阵列中进行群集RAID的配置

只是按照微软的最佳实践来讲,微软推荐,底层是JBOD,接给文件服务器,文件服务器再做群集,然后在群集里面做群集存储池,群集存储空间,群集存储空间上面再做CSV,CSV上面再做SOFS,最终交付UNC路径出来,然后通过SCVMM去管理监控SOFS和群集存储池,SCOM去监控SOFS的运行状态

       所以在做SOFS架构设计的时候,文件服务器底层并不一定受限于JBOD,底层也可以是ICSI,RBOD,SAS共享,SAN

这里顺便提一下,有的人说有有SAN了,就没必要用SOFS了,其实不是这个概念,我们架构设计的时候,是为了SOFS提供出来的AA模式文件共享,为了使用SMB wintess的透明切换,这一点是SAN存储所做不到的,要实现AA模式共享,只有操作系统level,群集level才可以实现,,而微软恰恰就是最懂系统的人,硬件厂商是不擅长做这种事情的。只是说有了SAN,我们就可以直接享受SAN控制器提供的高级功能,不用再在2012上面配置存储池,存储分层,硬件控制器提供的功能,比系统级别更加的可靠稳定,这就是SAN的优点,我认为。

       顺便再提下,微软推荐的这种模型,我相信有一部分人还是不太理解的,

微软推荐底层是JBOD,接给文件服务器,文件服务器再做群集,然后在群集里面做群集存储池,群集存储空间,群集存储空间上面再做CSV,CSV上面再做SOFS,这种model

剖析下来看,JBOD,接文件服务器,没什么好说的,文件服务器做群集也没什么好说的,然后群集存储池呢,就是说我的群集建立的时候,先不使用群集磁盘,然后把群集磁盘堆栈起来,留给群集群处吃,在群集里面构建群集存储池,在构建群集存储池的时候,群集可以把群集节点上面存在的所有群集磁盘添加进入群集存储池,然后再基于群集存储池做群集存储空间,群集空间里面可以实现为群集磁盘容错,群集存储控制器的容错,举个例子,群集存储空间里面做镜像的存储空间,那么一个节点的一块磁盘快掉,另外一个节点还是可以正常使用,这个实现为群集磁盘的容错,比如我在群集存储空间配置了存储分层,那么一个群集节点坏掉,我的群集存储空间依然可以提供存储分层的服务,这个就是实现出来的群集存储控制器的容错,但是群集存储空间,实现的模式是A/P模式,一主一待,并不会同时提供服务,这就是群集存储空间和SOFS的区别。

      当你试着打破这个群集存储空间的时候,比如你删除了这个群集存储空间,你会发现两个群集节点上面,添加过到群集磁盘的磁盘,内容都是一样的。

      群集存储空间再上一层,可以使用CSV,然后做CSV读缓存,还可以在群集存储空间开启存储分层,回写缓存,从而为上层的SOFS交付最佳的性能。

      最后再提一下,cluster in a box的概念,这个也是各个厂商都在提的,微软和CIB,Super micro合作,也推出了使用于微软的方案

      即提供一个盒子或者说是机架,这个盒子里面包括存储群集节点和Hyper-v节点,任意一个存储节点或者hyper-v节点宕机,并不会影响到整个业务的运营,存储节点和Hyper-v节点都是可以横向扩展的,并且可以提供存储分层,去重,存储池等高级存储功能。

      那么在微软新的Windows Server 2016(TP)版本中,这块有了什么变化呢?老王接着说“2012R2和2016的区别就是,2012R2SOFS的底层必须是JBOD,RBOD,ISCSI,SAN,2016开始,不叫SOFS了,叫SDS。2016可以使用服务器本身的服务器硬盘,来贡献群集存储池”。

备注:RBOD一组冗余的磁盘;JBOD:简单磁盘捆绑。

      那今天我就来测试一把微软在Windows Server 2016构建“超融合基础架构”的效果吧,这里我的测试重点网络部份较弱,还请大家包含,重点体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虚拟化资源。我的测试环境也因为受到一些限制,因此我这里采用了Hyper-V嵌套虚拟化来盗梦空间(既然是这样的测试环境,自然生产环境要更好,不能比拟哟)

对于Windows Server 2016的SOFS,大家可以先看看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WinSrv2016横向扩展存储(SDS)[无共享存储]”,先了解下,那我这次采用的是如下架构: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

大家可以参考:

https://technet.microsoft.com/en-us/library/mt126109.aspx

https://technet.microsoft.com/en-us/library/mt693395.aspx

测试角色如下:

1台DC,4台WinSrv2016(tp4),上层构建Win7虚拟机。

4台WinSrv2016每台宿主机挂载了4块10G的磁盘。

那么部署的过程我就不再详细描述,我只会对特别的地方进行截图给大家介绍,基本的步骤和“WinSrv2016横向扩展存储(SDS)[无共享存储]”一样。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02

#创建群集和启用S2D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03

#创建存储池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04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Windows_05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Windows_06

#创建虚拟磁盘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07

可以启用机箱感知了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08

选择磁盘类型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09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10

这里我选择Mirror类型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11

在大小处就是从可用的64G中创建虚拟磁盘,为什么是64G呢?因为我们的存储池总大小是144G,双副本就是除以2就是大约64G(可能要消耗点磁盘的一些空间存储信息吧,我的猜测)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12

#创建卷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Windows_13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14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15

#创建群集共享卷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Windows_16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17

开启嵌套虚拟化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Windows_18

4台宿主机安装Hyper-V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19

重启2次后在一台节点宿主机上创建一个Win7的虚拟机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20

这就是嵌套虚拟化哟:(怎么做嵌套虚拟化大家可以看看徐老师的博客:Microsoft 嵌套虚拟化技术(Nested Virtualization)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21

接下来把该虚拟机变成高可用的群集虚拟机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22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23

OK。接下来我测试下故障转移连接我们的嵌套虚拟化里的Win7掉几个包,记得我这里是测试环境,如果是生产环境应该会好更多。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24

当然在线迁移是不会让我的Win7关机再重启的,而是掉1个包就切换到其他节点继续运行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25

开始实时迁移节点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26

从Stor1节点到Stor2节点看只掉了一个包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27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Windows_28

如果某个服务器节点需要关机,那么您可以直接关机会自动触发故障群集转移,让Win7在线迁移到其他节点继续运行的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29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2016_30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31

最后我关掉了3个节点,只剩下Stor4节点,Win7就挂了,原因是存储空间不足而让存储池脱机。(还剩2个节点时,Win7还可以继续正常运行)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32

基于WinSrv2016(TP)构建的“超融合基础架构”_Server_33

 

我的能力有限,因此先给大家分享到这,欢迎大家拍砖指正,您的支持,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