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层
物理层是OSI的第一层,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物理层特征参数包括:电压、数据传输率、最大传输距离、物理连接媒体等。
将上层协议转换成bit。(在链路上传输只有高电频和低电频,俗称0和1)
数据链路层
实际的物理链路是不可靠的,总会出现错误,它提供数据的物理传输,保证信息被传送到正确的设备上。
来自网络层的信息转换成比特流的形式。将信息封装层帧格式,并添加定制报头,报头中包含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MAC。
数据链路层功能
MAC地址定义:物理地址。
网络的拓扑结构:标记着各个设备以何种方式互连起来
差错验证:向上层协议报告数据传递中错误的发生
物理介质访问:负责控制与连接物理层的物理介质(与物理层的接口)
流控制:用于调整数据传输速率,使接收端不至于过载。
数据帧排序:可将所传数据重新排列。
数据链路子层
LLC层(逻辑链路控制):LLC和物理介质无关系,他只为上层(网络层)服务。传输可靠性保障和控制,数据的分段和重组,数据包的顺序传输
MAC层:定义了数据包怎样在介质上进行传输。在共享同一个带宽的链路中,对连接介质的访问是先来先服务的。物理寻址,逻辑拓扑,出错通知(不纠正)、帧的传递顺序和可选的流量控制在此定义
网络层
网络层将数据分成一定长度的分组,并在分组头中表示源和目的节点的逻辑地址(ip地址),
成为每个节点的标识。
寻址和路由--------网络层的核心功能便是根据这些地址来获得从源到目的的路径,当有多条路径存在的情况下,还要负责进行路由选择。
传输层
提供对上层透明(不依赖于具体网络)的可靠的数据传输。如果说网络层关心的是“点到点”的逐点转递,那么可以说传输层关注的是“端到端”(源端到目的端)的最终效果。
传输层功能
流控制:用于调整数据传输速率,使接收端不至于过载。
多路技术:使多个不同应用的数据可以通过单一的物理链路共同实现传递
虚电路管理:数据传递的逻辑通道,在传输层建立、维护和终止。
差错校验:检测错误的发生,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会话层
在网络实体间建立、管理和终止通讯应用服务请求和响应等会话。
表示层
保证一个系统应用层发出的信息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出。他用一种通用的数据表示更是在多种数据表示格式之间进行转换。包括: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比如ASCII,图片GIF,动画MPEG等)。
应用层
并不是指运行在网络上的某个特别应用程序 ,应用层提供的服务包括文件传输、文件管理以及电子邮件的信息处理。
识别证实目的通信放的可用性,使协同工作的应用程序之间同步,建立传输差错校验和数据完整性控制方面的协定,判断是否为所需的通信过程留有足够的资源。
总结:
OSI模型让刚进入网络的学生当头一棒。原本以为只要插根网线就可以通信的背后是这样一种通信机制,而且这种机制完全摸不着头脑。其实,OSI模型和他相同的是TCP/IP,区别在于TCP/IP在于精简了OSI模型的上3层,将它合并为一层。同各层通信也没有变化,都通过接口来和下(上)层通信。而且现如今使用的TCP/IP协议。那什么是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能,为什么要有2个地址,一个地址不行吗?
学完TCP/IP后我们在来做细致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