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会对这样的场景见怪不怪:有人在网上就某事发表看法,立即就有一些人会毫不犹豫地把诸如脑残、SB、五毛党、五美分、汉奸之类的大帽子扣过来,对原论者大加中伤;而原论者一方也毫不示弱,类似的标签同样会被作为反击的“有力”武器。而对方为何是“脑残、SB”,却只字不提或提之甚少,根本就没有说服力。如此一来,好端端的公共讨论,却演变成了相互攻讦、谩骂!对此情景,笔者不禁感叹:这样的公共讨论除了让人更极端之外(这是其负面意义),还能有什么正面意义?因此,笔者有时想参与这种讨论,但又怕说的话某些人不爱听,从而招来横祸,只好作罢。
尽管笔者小心翼翼,但前几天还是不幸中枪,被人鉴定为SB(详见笔者拙作“大学课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5楼的评论)。鉴定者李留军不仅以骂人的方式做鉴定,而且对于笔者为何是SB只字不提(所以我给他的回复是“求鉴定依据”)。这种在没有任何依据的前提下,就对笔者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让人无语。
良好的公共讨论,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的。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不尊重别人,出口伤人,必被他人小看。唯有相互尊重,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而相互谩骂,除了暴露自己的丑陋之外,说服不了任何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且谩骂本身就是一种垃圾输出。甚至,这种恶劣的讨论环境,还会吓跑那些真正有思想、理性的潜在讨论参与者。而这些人,正是讨论中输出高价值观点的主力。
良好的公共讨论,需要有容纳不同观点的度量。盲人摸象的寓言告诉我们,个人的观点,往往受其知识、经验和立场的局限,只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的真相。而要还原事物的全貌,需要综合来自不同人的看法,而这正是公共讨论的意义所在。当然,发表的观点必须有理有据,否则只会贻笑大方。既是讨论,观点的冲突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讨论的精彩之处在于:在各种观点你来我往的交锋之中,不仅观点的持有者能从其他观点中受益,发现自己没有考虑到的情况、甚至是错误;而且观众在综合了各方观点之后,也能够对事物得出一个尽量客观、全面的看法。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代表不了真理,都会犯错,他至多代表部分真理,因为现实世界实在太过复杂。换言之,人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正视不同的观点。因此,苏格拉底才说:“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而一遇到不同的观点,就直接反对、给对方贴标签,甚至于出口伤人、人身攻击,却又拿不出反对的理由——如此容不得不同观点,不能不说是一种无知者无畏。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良好讨论的典范。请大家看这篇文章(http://tonyxiaohome.blog.51cto.com/925273/305671),和它的7楼、11楼评论,以及博主对这些评论的回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他们有观点分歧,但彼此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反对者是有理有据地在讨论问题,而并非动辄给别人贴标签。这样,不但博主能从反对的言论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我们这些旁观者也能够从他们的争论中获得更加全面、客观的信息。
说到这里,顺便提及一下,能否尊重不同的观点,也是区别沟通能力高下的一个标准。我们现在都在讲沟通,也强调沟通,而良好沟通的一个前提是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如果只相信自己的视角、观点,拒绝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沟通如何开展?
因此,我们需要的公共讨论,是建立在相互尊重、正视不同观点之上的理性的公共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