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财务测度指标的成熟化,在信息技术运用的早期,决策者们通常引用财务方面的指标来评估IT技术的投资回报。财务指标法包括净现值法NPV、投资回报率ROI、成本利润法CBA、IT基础投资回报率法ROIE、剩余收益法RI、经济增加值法EVA、REVA、总体拥有成本法TCO、过程成本法ABC、盈亏平衡点法BEP等。
2、微观经济学法
随着八十年代末生产率悖论说法的提出,学者开始将IT技术的回报集中在运用微观经济学方法的测度上面,通过定量的运算分析IT带给企业的价值所在。这类方法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将IT投资价值的实现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将投资价值的实现过程看作一个黑箱,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比较,采用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成本效率等概念,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用参数估计与非参数估计方法(如DEA)来分析IT投资回报,但它们主要侧重于产业这一较为宏观的层次。这类方法包括生产理论、生产率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托宾Q理论、实物期权评估法ROV、应用信息经济法AIE等。
3、实用指标法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定性分析IT对企业带来的无形收益。然而完全抛弃量化的指标又容易陷入主观判断,缺乏统一标准。这类方法包括多目标、多指标方法、用户满意度方法、快速经济评价法REJ、投资组合管理方法PM、总体价值评估法TVO、Nucleus法、信息经济法IE、总体经济影响法TEI、社会技术系统理论STS、6西格玛方法等。
4、综合测评法
综合测评法是对信息技术投资回报带来的收益以综合评价的方式分析得出,排除了单一运用财务指标或者经济指标测度的方式,综合运用对企业有形收益与无形收益的测量方法来全面评价IT对于企业的投资回报。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平衡计分卡法和标杆比较法的运用上。
标杆比较法介绍
标杆比较法的思想来源于“标杆管理”的概念,是70年代末由施乐公司首创,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与标杆管理的方法相类似,用标杆比较法测度IT 的投资回报其基本环节是以最强的竞争企业或行业中领先和最有名望的企业作为标杆企业,在IT支持沟通、IT支持管理、IT支持竞争三个方面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作为评价成本、效率、产品、服务、竞争目标的基准,企业将自己的评价结果与标杆企业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这些标杆企业测评结果高于自己水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改进本企业IT技术使用效果的最佳策略,争取赶上和超过对手。
通过这种标杆比较法,企业可以明确本企业所处的地位、管理运作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制定适合本企业IT技术有效发展的战略。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企业也可以根据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换算表进行转换后进行比较。
这个方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将企业与行业内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再不是脱离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闭门造车。企业想要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知己知彼,标杆比较法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对于企业来说,标杆比较法可以通过对企业IT技术支持企业内外部沟通,企业IT技术支持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企业IT技术支持企业竞争战略这三个方面的评价来了解自身IT技术项目的应用效果;企业还可以将自己的评价结果与行业内的其他行业相比较,根据评价结果的显示找出适合的改进措施,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