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排序的特点是利用了数据结构中的堆。
从降序排列的堆中取出数据时会从最大的数据开始取,所以将取出的数据反序输出,排序就完成了。
解说
堆排序一开始需要将 n 个数据存进堆里,所需时间为 O(nlogn)。排序过程中,堆从空堆的状态开始,逐渐被数据填满。由于堆的高度小于 log2n,所以插入 1 个数据所需要的时间为 O(logn)。每轮取出最大的数据并重构堆所需要的时间为 O(logn)。由于总共有 n 轮,所以重构后排序的时间也是 O(nlogn)。因此,整体来看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这样来看,堆排序的运行时间比之前讲到的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的时间O(n2) 都要短,但由于要使用堆这个相对复杂的数据结构,所以实现起来也较为困难。
补充说明
一般来说,需要排序的数据都存储在数组中。这次我们使用了堆这种数据结构,但实际上,这也相当于将堆嵌入到包含了序列的数组中,然后在数组中通过交换数据来进行排序。具体来说,就是让堆中的各结点和数组像下图这样呈对应关系。正如大家所见,这可以说是强行在数组中使用了堆结构。
java代码
//声明全局变量,用于记录数组array的长度;
static int len;
/**
* 堆排序算法
*
* @param array
* @return
*/
public static int[] HeapSort(int[] array) {
len = array.length;
if (len < 1) return array;
//1.构建一个最大堆
buildMaxHeap(array);
//2.循环将堆首位(最大值)与末位交换,然后在重新调整最大堆
while (len > 0) {
swap(array, 0, len - 1);
len--;
adjustHeap(array, 0);
}
return array;
}
/**
* 建立最大堆
*
* @param array
*/
public static void buildMaxHeap(int[] array) {
//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向上构造最大堆
for (int i = (len/2 - 1); i >= 0; i--) {
adjustHeap(array, i);
}
}
/**
* 调整使之成为最大堆
*
* @param array
* @param i
*/
public static void adjustHeap(int[] array, int i) {
int maxIndex = i;
//如果有左子树,且左子树大于父节点,则将最大指针指向左子树
if (i * 2 < len && array[i * 2] > array[maxIndex])
maxIndex = i * 2;
//如果有右子树,且右子树大于父节点,则将最大指针指向右子树
if (i * 2 + 1 < len && array[i * 2 + 1] > array[maxIndex])
maxIndex = i * 2 + 1;
//如果父节点不是最大值,则将父节点与最大值交换,并且递归调整与父节点交换的位置。
if (maxIndex != i) {
swap(array, maxIndex, i);
adjustHeap(array, maxInde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