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途说明
echo命令用来打印信息,是一个最常用的命令。在命令行中常用来打印环境变量的值,已确定当前环境中是否设置了指定的环境变量。在shell脚本中,常用来打印信息和帮助调试程序。
常用参数
-n 打印信息之后不换行。
-e 对字符串转义。
使用示例
示例一 打印当前的PATH设置
[root@jfht ~]# echo $PATH
/usr/kerberos/sbin:/usr/kerberos/bin:/usr/apache/apache-ant-1.7.1/bin:/usr/local/sbin:/usr/local/bin:/sbin:/bin:/usr/sbin:/usr/bin:/root/bin
[root@jfht ~]#
示例二 打印当前的LANG设置
[root@jfht ~]# echo $LANG
zh_CN.GB18030
[root@jfht ~]#
网上经常有人问在Linux下将默认语言更改为中文,我一般的做法是
在/etc/profile的末尾加上
export LANG=zh_CN.GB18030
然后重新登录即可。但是较低版本的Linux通常在某些命令的输出中出现乱码,比如常用的service命令。
示例三 打印之后不换行
[root@jfht ~]# echo -n "Please input your name: "; read name; echo "Your name is $name"
Please input your name: coding
Your name is coding
[root@jfht ~]#
此处使用了-n参数,避免在输出信息之后自动换行。
示例四 对输出信息进行转义,比如输出换行
[root@jfht ~]# echo "hello\nworld"
hello\nworld
[root@jfht ~]# echo -e "hello\nworld"
hello
world
[root@jfht ~]# echo 'hello\nworld'
hello\nworld
[root@jfht ~]# echo -e 'hello\nworld'
hello
world
[root@jfht ~]# echo hello; echo world
hello
world
[root@jfht ~]#
可以使用如下转义字符
\a 发出警告声;
\b 删除前一个字符;
\c 最后不加上换行符号;
\f 换行但光标仍旧停留在原来的位置;
\n 换行且光标移至行首;
\r 光标移至行首,但不换行;
\t 插入tab;
\v 与\f相同;
\\ 插入\字符;
\nnn 插入nnn(八进制)所代表的ASCII字符;
[root@jfht ~]# echo "hello\fworld"
hello\fworld
[root@jfht ~]# echo -e "hello\fworld"
hello
world
[root@jfht ~]# echo "hello\vworld"
hello\vworld
[root@jfht ~]# echo -e "hello\vworld"
hello
world
[root@jfht ~]#
示例五 输出到标准错误输出
在编写脚本时,经常会利用管道将前一个命令的输出作为后一个命令的输入,如果要打印调试信息,但不把该信息干扰后面的命令,可以将调试信息输出到标准错误输出,如下所示。
[root@jfht ~]# echo hello >&2
hello
[root@jfht ~]#
下面是一个应用此技巧的脚本片段。
Bash代码
- # usage: proc_cmd
- proc_cmd()
- {
- CMD=$1
- NUM=$(get_estimate_count $CMD)
- # 只有返回数值的时候才打印信息,否则出错了
- if [ "$NUM" ]; then
- printf "%-48s\t%16s\n" $CMD $NUM
- else
- echo $CMD >&2
- echo $CMD >>failed.dat
- fi
- }
问题思考
- 将要输出的信息放在单引号、双引号以及不放在引号中有什么区别?
当shell碰到第一个单引号时,它忽略掉其后直到右引号的所有特殊字符
2. 双引号 ( " " )
双引号作用与单引号类似,区别在于它没有那么严格。单引号告诉shell忽略所有特殊字符,而双引号只要求忽略大多数,具体说,括在双引号中的三种特殊字符不被忽略:$,\,` ,即双引号会解释字符串的特别意思,而单引号直接使用字符串.如果使用双引号将字符串赋给变量并反馈它,实际上与直接反馈变量并无差别。如果要查询包含空格的字符串,经常会用到双引号
2. 怎样输出彩色文字(如同ls时的效果)?
出处:http://codingstandards.iteye.com/blog/78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