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春节过完了,牛年开始了,春节过后往往是寻找或更换工作最好的季节。但是不难想象出2009年将是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年,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上,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一年。

   有副对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披是“愿赌服输”。这幅对联虽然说的有些绝对,但也是生动地概括了现阶段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公务员考试人数的激增数,千人争一职位的现象,也可以是观照就业形势艰辛的另一个鲜活标本。

    2007年实际上有495万的毕业生,但是还有100万没有就业,2008年560毕业生,还有150万没有毕业。到2009年,中国将有 610万大学生,根据人力资源部的目标,力争就业率达到70%,专家估计可能还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这个是比较严峻的问题,中国现在处在大学生毕业年年增长,但是我们的就业岗位,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不能满足的这么一个局面。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也是社会上的一大现象。大学生就业有多难,看看上面的数字就知道了。为什么会这么难,这个问题也被分析过很久了,在我看来,有多方面的原因。

有人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已经不稀罕了。诚然,高校扩招的计划经济的数超过了市场经济的增长。从2001年的145万,一直到 2008年的560万,中国大学生增长数量呈井喷式的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是扩招前的6倍,而经济规模实际上是没有增长的,所以人才的超前增长实际上是造成目前就业难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但在数量激增时,我国的大学生真的供过于求吗?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过剩。我国的大学生占整个国家人口的比例目前只有5%到6%,而发达国家实际上占到的比例是30%到40%,加拿大的大学生毕业生人口则占到了国家人口的50%。对比之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有发达国家的1/8。所以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是过多。但是为什么出现就业难的情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目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单位实际上是不够的。很多大学生都想着进国企,但僧多粥少,实际上真正吸引大学生就业,或者城镇人口就业的70%和90%都是靠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但目前我国能够吸纳大量学生就业的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德国联邦劳工局下属研究机构一项调查发现,在德国失业人数超过400万的大背景下,德国高校毕业生却仍然就业前景良好。其重要原因是研发、管理、咨询和教育领域等需要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不断增多。

    而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不到 40%,在发达国家实际上占到80%,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很多行业,包括金融、保险、电讯、医疗、卫生,更重要的包括教育行业,实际上都还处于半封闭状态,很多垄断行业都没有真正放开。这些行业如果真正开放,将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大大的“蓄水池”。

     在过去30年里,我们走的是低成本的中国制造模式,这种模式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但是在大学生的就业上所做的贡献还很少。我国的制造业实际上还定位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虽然吸收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动力。真正能吸收大学生的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我国却发展的远远不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失衡,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也导致了我国千万学子走出校门后找不到归属地。

     另外,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分布也是很不合理。毕业生多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这些大城市。实际上我国大学生应该向更多需要人才的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城镇发展,如温州、珠海、烟台、青岛。我去年去过一个沿海的城市,它们有一个企业每年的订单都是好几个亿,但是这个企业里面却没有一个懂外语的人才,都是国外的人拿着订单来。实际上我国大量的二线、三线城市都很缺乏人才。但也不是说上了大学的就是人才,现在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光有学历的大学生,真正的人才应该反应在能力上。实际上我国大学生中国际化人才还是比较少。麦肯锡的调查报告表示:我国大学生毕业中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为外企工作的国际化技能,而印度该比例为25%。我国每年新培养的60万工程师里面,只有16万具备为跨家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今后五年,我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国际化素质的经理人,但是我们目前只有5000这样的人才。我觉得中国的国际化人才是非常紧缺的,这也是我们教育界应该重视的东西。试想一个外语流利、具备着国际化素质的学生毕业了,就业出路一定会更加宽阔,较难出现待业或啃老的尴尬局面。

    所以,就业难不光有社会大环境的问题,也有自身问题。在我国发展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价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我国的大学生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具备国际化眼光和技能。2009年中国的教育市场和中国的国际化人才都会面临一个新的转型的时机,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更要抓住这个时机,更多地培育和壮大我们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同时也要更快提升各行各业来吸纳大学生就业。要从根本上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找到一条理想的途径,就需要尽早下决心在一些领域迈出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