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全球产业链重构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要素、必备基础设施,已经全面渗透进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对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进而深刻改造改变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价值传递环节,实现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最显著的改变是减少甚至消灭了中间环节,重构了商业链条,并开始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特别是向产品研发和制造服务化等领域渗透,包括技术的渗透和研发与服务模式的改变,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链重构。
二、 信息技术推动产业链重构的三大表现
以信息技术为引擎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链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催生企业间新的生产组织
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基本的特征便是泛在、虚拟、互联。在此基础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不同的制造商和供应商紧密联系起来,整合企业间的优势资源,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同时,通过云平台、供应链整合、协同制造等,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并通过协同,加强产业链的合作,使各环节集中发挥核心优势,催生了很多新的生产组织,如虚拟社区、产业联盟等等。
(二) 重构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
传统的生产关系以供求关系为起点,往往是产品的供给主导消费,是典型的供给导向的消费者关系。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驱动着企业与消费者关系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随着消费者对定制化的热衷,一些公司利用先进技术以更精确的方式应对消费者的需求,以提供更大的客户价值,从而促进了制造业柔性化、服务化发展。
(三) 重构企业与用户多维关系
移动电子商务、社交化营销等方式日益普及并持续创新,企业与用户关系由单一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向多维度延伸,个性化定制与个性化生产等越来越多的新兴生产模式进入了传统制造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消费者也越来越多的被引入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营销宣传推广等环节,成为企业生产价值链的重要一环。
三、 以产业价值链跃升为导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速增长”到“高质发展”的新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发展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持续多年的努力与探索,我国基本形成全世界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构建高效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是大而不强,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等仍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亟需进一步加速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国内巨大的内需市场和互联网应用市场的优势,细化产业链分工,加速提升制造业柔性化、个性化、创新性、定制化、服务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优化提升产业价值链,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升。
随着国际产业链重构的进一步演变,我国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强科技研发,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成为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
以产业链价值跃升为导向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系统工程,需要从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链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等多方面着手。
(一) 以加速发展数字经济为引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促进数据价值化为支撑,以加速数字化治理为起点,以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为新增长点,以促进产业数字化为重要发展方向,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
(二) 以产业链现代化为主基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攻克中国制造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和基础动力、基础软件等卡脖子难题及产业基础能力,以产业基础的高级化有力支撑产业链现代化。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深化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赋能,强化工业互联网赋能,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和“专精特新”发展,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进程。
(三) 以产业链绿色发展为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和低碳经济理念,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技术改造、信息化融合等方面,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升级,构建绿色、环保、高效的生态产业链,在企业内部、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及其侧向关联企业之间有效促进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降低产业能源、资源消耗,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促进产业链生态化绿色发展。
(四) 以产业链创新发展为导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壮大企业研发机构,增加创新主体数量。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壮大创新主体、建好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一流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打造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产教融合基地等高能级创新载体平台。
(五) 以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基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做好开放协同文章。着力推动产产、产教和产城融合,加快完善上下游企业联盟机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协同构建产业集群。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综合承载能力、产业互补协作能力,坚定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