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024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AQR)结果发布暨颁奖典礼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车质网、凯睿赛驰咨询联合主办,以“流量竞逐 质量本位”为主题,汇聚了主流企业代表、行业专家、高校学者,共同探讨汽车产品质量提升的新实践、市场发展走向、新能源车安全和寿命管理等议题。
会议重点发布了《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质量表现研究》、《2024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AQR)》两大报告,针对报告中的重点内容多家媒体对凯睿赛驰咨询高级专家邱琰、凯睿赛驰咨询高级经理高飞进行了提问,以下为访问总结:
问题1:目前自主品牌和海外品牌的质量差异在哪些方面?
从数据上来看,自主品牌发动机已经逆转了过去的颓势,但变速箱的产品质量与海外品牌确实还存在差距,但差距也是在缩小的;而在三电系统质量表现上,起步较早的自主品牌依然有一定优势。另外在智能座舱维度上,自主品牌和海外品牌在各类车型上的质量表现差异是比较大的。在传统燃油车上,自主品牌质量表现较差;在新能源车上,则是海外品牌质量表现较差。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目前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看法就是功能新颖、科技感强,不会去区分是自主品牌燃油车还是自主品牌新能源车,这就导致对于智能座舱的研发包袱和研发侧重都无法与新势力品牌抗衡的自主品牌燃油车,容易出现无法满足消费者质量需求的情况。而消费者对于海外品牌智能座舱并没有太多期待,所以这就最终导致了自主品牌燃油车智能座舱质量表现较差,海外品牌新能源车智能座舱质量表现较差。
问题2:用户对于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质量需求有怎样的差异和变化?
之前,燃油车消费者和新能源车消费者相对比较独立,两类消费者对两种车型的质量需求差异比较大,例如燃油车消费者更关注三大件的耐久性,新能源车消费者更关注经济性和智能化。而现在随着新能源车型,尤其是插电混动车型使用场景的扩充,消费者不再把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区别看待,而是会放在一起考虑,所以对两种车型的质量需求越来越相近。但这两种车型始终是有区别的,例如燃油车变速箱升降档带来的拖拽感,或者新能源车电池组给乘员舱头部空间带来的挤压,消费者在选车时都会进行对比,从而带来负向的质量评价。目前从数据来看,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需求在提升,但燃油车智能座舱普遍问题较多;而硬件差异导致很多新能源车的空调问题较多。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需要弥补自身相对的不足,才能满足当下消费者对两种车型的统一需求。
问题3: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都在提升,当前用户对于质量还有哪些不容易解决的痛点?
前几年,我们发现用户对于质量的痛点逐渐偏向感知类问题,例如一些操作力、操作声音、品质感、舒适性等。例如去年很多品牌车型都出现了集中的座椅问题,这些座椅问题并不是说坏了或者无法调节,而是舒适性差、皮质松散褶皱、不回弹等等。但今年我们发现,由于行业技术在进步,以及消费者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行业中关于感知类问题的反馈是在相对减少的。但同时我们深入分析后发现,受价格战影响较小的高端车型车主对很多享受类感知性能依然很关注。所以我们认为,一旦价格战放缓,行业车主将会重新回到感知质量需求上。
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传递更快,同时入驻商超店的汽车品牌更多,消费者不用专门去4S店就能体验到各种品牌车型,导致消费者对体验类问题更加看重。所以现在主机厂应该在保持现有故障类质量持续走好的前提下,进行感知质量研究,对消费者需求的品质感、高级感、科技感等进行挖掘,与自身定位进行结合,打造更符合消费者质量痛点的产品。
问题4:为什么2024年质量调研结果比去年都要好?未来整个行业的汽车产品质量走势是什么样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各主机厂利用自身体系、经验、数据优势,配合更先进、更成熟的零部件和技术,提升了总体产品质量,更加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需求。
另一个就是报告中提到的消费者心理变化。很多消费者都认为一分钱一分货,所以降价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需求肯定会降低。但我们也要说,价格战肯定不会持久,主机厂不能认为现在的消费者需求就不会变了,以后消费者肯定还会恢复对产品的严格要求。
还有一点,就是“行业”这两个字已经发生了改变。目前新能源渗透率逐年提高,2024年7月和8月均已超50%。以前所谓的“行业”肯定是燃油车为主导,而现在逐渐向新能源车倾斜。由于避开了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发动机、变速箱,新能源车型产品质量更容易把控,最终使得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随之提高。
所以,未来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肯定是会越来越好。当前考验主机厂是在压力越来越大的前提下,整个供应商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主机厂应该认真研究消费者需求,把有限的成本用在消费者真正在乎的体验点上,而消费者不在意、无所谓的环节就可以适当优化成本。同时当价格战放缓,消费者恢复质量需求,主机厂也应该提前进行应对。
问题5:驾驶辅助方面的一直质量数据表现很好,能分析一下深层次原因么?
驾驶辅助现在是很多主机厂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随着成本的下降,整车可以用更多的雷达传感器来保证驾驶辅助功能的正常使用,所以驾驶辅助的性能表现、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是必然的。同时,我们在研究具体功能问题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原因。我们发现,用户反馈的驾驶辅助问题集中在AEB、BSD等相对被动触发的功能,而ACC、AP、以及高阶自动驾驶等需要用户主动开启的功能,目前来看用户反馈问题较少。我们对此也深入访问了一些车主,很多车主表示,虽然他们的车辆有很多驾驶辅助功能,但出于对功能的不信任以及很多工况下不如自己驾驶,所以他们不会去主动开启相关驾驶辅助功能。而AEB等被动触发功能一直存在,导致一旦出现问题用户就会发现并抱怨。所以这么看来,产品质量是根基,一旦质量无法达标,获得不了用户信任,用户也不会去使用。
问题6:今年的调研结果,虽然车机死机卡顿问题发生好转,但依然是行业重点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什么时候才能彻底解决?如何解决?
我们在研究成果里提到了,主机厂采用了各种方法去减少甚至避免车机死机卡顿现象,但目前看来只减少了,并没有避免。我们认为,车机死机卡顿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主机厂除了继续采用高端芯片等方式外,更应该回到底层开发去优化系统,摆脱老旧车型的废旧代码,同时在压力测试的时候进行多种元素结合,例如把低信号、低温、低负载进行结合,或者把低信号、高温、高负载进行结合等,尽可能还原用户的极端使用场景,去覆盖普通场景,才能更好的解决质量问题。
问题7:为什么品牌App会在今年大规模爆发质量问题,而以前很少人提及?
主要原因是使用人数的提升。现在大家开锁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仅是汽车,家里的门锁、甚至是电动自行车,都基本见不到实体钥匙了,很多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已经习惯了用手机解锁设备,出门携带实体钥匙已经成为了负担,所以当得知自己的汽车也可以用品牌App进行解锁,大家自然而然的会去用。而其实品牌App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不仅是新势力品牌,很多传统品牌早就有品牌App了,但考虑到之前消费者并不习惯用,所以一般来说底层系统和代码都相对比较老旧。现在用户习惯已经改变了,但很多主机厂不愿意放弃原有系统进行重新开发,只想在原有系统上进行更新,而底层又相对落后,所以实际出现的产品问题就比较多。
现在大部分主机厂都没意识到品牌App的价值。品牌App看起来只是个电子钥匙,但实际是用电子钥匙功能将用户个人和其他用户再和主机厂进行深度绑定,可以产生更大的利益。特别是一些传统主机厂,更应该思考是否需要改变,需要重新开发相关软件程序,而不是在以前的基础上缝缝补补。
问题8:在新车型“带病上市”话题里,你们提到了竞品车型库质量监控系统,你们现在有相关的系统么?系统是如何建立的?
我们目前正在逐步建立这样一套“大质量”概念的车型监控系统,这套模型囊括了传统的质量故障以及新兴的感知质量,涵盖了静态内外饰、动态底盘、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多个功能版块。我们监测的手段除了传统的投诉分析、舆情监控外,还引入了实车测试、400分析、4S店投诉反馈等多个渠道,发挥我们的优势,打通质量标签体系,并实现了不同渠道获取的质量问题相互交叉验证。并且创造性引入如大模型等前沿技术,让我们的分析系统更加高效可靠,实现对质量问题的快速监控。
问题9:关于供应商,现在的消费者为什么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品牌越来越关注?在这种变化下,你们做了哪些动作?
其实零部件供应商独立于集成产品进行宣传,汽车行业已经算比较晚的了。相对比较早的是电脑行业,英特尔和AMD之争,N卡和A卡之争。之后手机行业的芯片、屏幕等零部件供应商都会进行单独宣传。所以现在的汽车行业,汽车消费者自然会越来越关注供应商品牌。
我们其实很早就开始进行供应商品牌的研究了。我们在4年前进行了轮胎常青藤测试,针对各轮胎品牌进行用户调研、实车测试,最终输出研究结果。这次的三电供应商质量研究也是从去年就开始的,今年是第二届。通过这两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华为、弗迪等中国企业在电机、电控、电池上的技术,不比国外的供应商差,甚至已经优于了很多国外供应商。我们对于供应商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主机厂提供质量参考,还能为消费者传输相关质量结果,为他们的选车、买车提供参考。
问题10:目前很多第三方供应商与主机厂的绑定越来越深,不只是单独几个零部件的供货或者研发,在系统研发,甚至整车宣传、营销等环节都介入,能谈谈这种模式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对于汽车产品质量有什么影响么?
这种模式之前一直就有类似的,只不过没有现在这么全面。比如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的博世,不仅提供零部件产品,还在研发、匹配等方面给主机厂提供支持,更不用提爱信这种和主机厂甚至有股权关系的第三方供应商了。之前的供应商大多藏在主机厂背后,而现在以鸿蒙智行为首的新的模式已经出现。
相较于过去以技术为主的合作,鸿蒙智行是全面和主机厂进行合作,包括前期预研、产品定义,到中期的研发、制造,后期的宣传、营销和销售,甚至在上层的品牌包装层面,都和主机厂平起平坐。这种模式其实对汽车产品质量是有好处的。首先是技术层面,现在的汽车,各系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比如以前很多内饰件都是独立的,现在在智能座舱的框架下,座椅可以和整车很多其他零部件进行联动,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零部件供应商统一进行管理和研发,对于质量的把控肯定要更好。其次,这种模式可以让供应商直接介入前期规划,供应商可以更好的了解用户需求,直接代入系统和零部件研发,从底层提升整车的用户满意度。最后,鸿蒙智行连同主机厂一起进行宣传和销售,让华为也共享了质量责任,倒逼华为注重整车产品质量和零部件产品质量,肯定比以前“车卖出去了,质量口碑由主机厂独立承担”效果要好。
总之,鸿蒙智行这种模式肯定对汽车产品质量是有好处的。从结果来看,这次问界M7(配置|询价)和华为智能电动分别获得了整车级和零部件级的优秀质量奖项。相信以后会有很多的第三方供应商加入这种全新模式,对主机厂、对消费者都是有利的。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