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捐官
前文说道李靖和万林公子合伙开了中华铁厂,夔州路和万州府都派员前来道贺,因为万家在川东地区根基雄厚,夔州转运使廖成宪还专程遣人送了贺仪,老李也识趣的奉送了几把上好的花纹钢刀,花纹钢刀类似后世的大马士革刀,只是徒有花纹实际质量比大马士革刀还差些火候。
北宋这个官制管辖也是把李靖搞得焦头烂额,就拿夔州路来说吧,因为算边境区,基本行政按照:路-州-县,或者路-军。怎么理解呢,一路最高行政长官转运使,比如夔州路最高长官就是转运使廖成宪大人,路下面是州,万州府最高长官就是知州,比如万州知州谭元大人,而临近的开县最高长官就是知县,那军又怎么说呢,夔州路有夔州军,附近的梁平是军州,最高长官就是梁山军知军。
这时代因为夔州路地处夷汉交界之处,少数民族虽然众多,但势力弱小,朝廷为了维持有效的统治,在此地区的民族政策总体来说是以绥怀为主,所以朝廷还建立了民兵组织,夔州路义军。各义军领袖一般是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职位世袭罔替,义军的种类那就是五花八门了,乡兵的名目有义军,土丁,壮丁,弩手,义军是此类军队的统称。平日里剿匪平乱都是义军上,正规军都是据险而守,战利品一般还是归义军自己,朝廷给义军的军饷主要是盐,川东本来也产井盐,所以朝廷基本属于无本买卖。义军基本没有盔甲,武器都是简陋的长矛梭镖还得自备,平日种田打猎养家,打仗的时候拿起武器带上食物就得去拼命,战斗力竟然也还不错,还远征过交趾。
平日里铁厂生产的农具因为工艺提高,质量优异供不应求,连蜀中和湖北都有商人前来求购。到了宣和三年九月,月末一合计铁厂一月盈利已经超过6000贯。上交夔州府的军械也因为质优,被夔州转运使表彰。
趁热打铁的老李,在万家的运作下,花费4000贯就捐了个从八品的承奉郎,虽是没职务的文散官,但是好歹成了公务员不是,隶属夔州路军器监。
得了官位又配发了官服,还有腰牌和官文,只是还需去夔州都督府报道,宋朝的官服是以颜色来区分等级。朝廷规定,紫色属于三品以上才能用,而绯红是五品以上,七品下用绿色,老李这身绿色官服穿上以后显得朴素、简洁、线条不繁杂、看起来清爽、干净、干练,比其他朝代那是好看太多。就是做了官都必须戴幞头,平日里幞头没翅,重大节日还得戴有翅的幞头,走起路来幞翅还会不停的晃动颇为搞笑,老李是个短发平头,每日里戴幞头是个很烦恼的事情。
做了官就得买房子,何朝奉找了一栋二层小楼,独门独户清静幽雅,房产是万友商行名下的作价300贯,签字画押过户地契到手,这也算有了个自己的窝。就是这芸姑娘几月未见甚是想念,反正要去夔州府报道,正好过几日去夔州看看芸姑娘。
做了朝廷命官,常随和家里的丫环总得要的,起码的体面还是要有的。
老何给了两个建议,用万记的,或者自己去牙行招人或者买。宣和年间市面上没有汉族奴隶一说,一般都是雇佣关系,私自打死奴婢要流三千里。中原基本上没有奴隶,官方有少量官奴婢,因兵变、叛乱、犯罪,罚没为官奴婢。诸为官奴婢者:男刺左手,女刺右手,要刺字。少数民族地区奴隶制盛行人数众多,西南彝族,东南瑶族,青唐吐蕃,还有从中原贩卖来的汉奴隶。
新中国长大的老李一听买人,这太刺激了,一定要去看看。
老何笑了笑当即差了伙计带路去牙行。
牙行先生不在是上次的书生,换了个纤瘦的老汉,一听要买人咧着黄牙一路上喋喋不休,一直来到了福来门。
老李心说这名气取得挺好的,结果干的是个贩卖人口的营生,福来门在城边占地颇大,石砌围墙戒备森严,门口壮丁一脸的凶相,脸上还有刀疤,身上还带有兵刃,看来这里江湖气息很重。
牙人老汉在门口交了通行牌子,才带着李靖进入。里面巡逻的壮丁也不少,都带着刀刃,不知道还以为来了军营,一排排的低矮木楼,看到有人来,木楼里人头簇动,感情人都关在里面呢。这生活条件就跟猪狗一般,颇为悲惨。人太多老李也不可能去一个个看,牙人唤过管事拿来花名册,让老李自己选,看上那个在去拉出来看。
老李翻动着花名册。
甲九黎州蛮青年有武力牙好面刺不能言善杀价30贯
甲十一羌蛮青年有力牙好善马善射不能言价50贯
甲二十二大理蛮老年无力半牙善马善田能言价8贯
甲三十八黎州蛮老年有力缺牙善行不能言价4贯
甲四十七大理蛮童子无力牙好善蛮言价10贯